【2025甘肃·庆阳岐黄文化论坛】AI与中西医碰撞 共绘健康中国新图景(一)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8 23:14 1

摘要:9月27日,以“AI+中西医”为主题的2025甘肃·庆阳岐黄文化论坛在甘肃庆阳开幕。本次论坛汇聚了中西医领域的专家学者、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团队以及业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赋能中西医诊疗和医药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2025甘肃·庆阳岐黄文化论坛专家发言撷英

9月27日,以“AI+中西医”为主题的2025甘肃·庆阳岐黄文化论坛在甘肃庆阳开幕。本次论坛汇聚了中西医领域的专家学者、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团队以及业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赋能中西医诊疗和医药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董竞成:跨学科融合推动医学创新发展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再次走进岐黄故里——庆阳,在这片热土上又一次举行岐黄文化论坛,本次我们聚焦人工智能与中西医结合的实践,旨在探讨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创新发展。”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院长、教授董竞成说。

董竞成认为物理学、数学、化学、生命科学、天文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会进一步影响现代医学学科的重构和进步,这些学科的前沿性认识,包括认识宏观与微观的思路和方法,将进一步影响现代医学学科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董竞成指出,新时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大数据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技术的进步,“数智医学”会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医学的研究与实践中,如人工智能在医学诊断、治疗、研究等中的应用。此外,新时代医学的发展需要跨学科合作和创新。比如,以动态数字表型为特征的“可穿戴设备+环境传感器+基因组时序监测”、治疗路径实时优化,以强化学习驱动为支撑的适应性疗法、边缘计算赋能基层,以及超声AI胶体系统+5G远程手术导航、区块链医疗数据市场和患者主导的数据资产化、中药复杂系统AI解析。

当前,在全球医疗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正成为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优化健康资源配置的关键驱动力。和许多发达国家一样,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的深度融合,将其纳入“健康中国”战略和“人工智能+”国家发展战略,持续推动医疗服务体系的智能化、精准化、普惠化转型。

张其成:守正创新 数智赋能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中心执行主任、国际易学联合会名誉会长张其成围绕“象数思维”这一中华传统智慧的核心展开阐述,并延伸至现代养生实践,重点提出了以数智化技术推动中医药文化现代化传播的创新策略。

“要理解和发展中医药,必须把握其背后的核心思维模式——‘象数思维’。这是一种通过‘象’和‘数’认知世界、推演规律、构建知识体系的独特方法。”张其成说。

张其成认为“象数思维”的当代价值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提供“万物互联、一元共生”的关联性认知模式,有助于理解复杂系统;二是提供“阴阳变易、动态平衡”的中和性方法论,为应对现代社会的诸多挑战提供智慧;三是为现代科学前沿以及宇宙科学、人体科学等领域,提供深刻的灵感启迪。

将“象数思维”应用于健康领域,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养生观。张其成将其概括为“一大原则、四大方法、三大要素”。“养生的根本原则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意味着人的活动要顺应自然阴阳变化规律,并合乎天地自然的数理节度。具体实践则体现在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四个方面和精、气、神三大要素。”张其成说。

围绕如何让古老的中医药文化焕发新生这一课题,张其成提出了中医数智化、中医时尚化、中医生活化、中医国际化多维传播策略。即利用数字技术,让中医药变得易见、易懂、易知;通过创新表达,让中医药在年轻人这里变得“有趣、有用”,吸引他们爱上中医药;将中医理念和方法融入百姓日常点滴;让中医的健康福祉惠及全人类。

张其成认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深植于“象数思维”这样的传统文化沃土,同时勇敢拥抱数智化时代的技术浪潮。通过“守正创新”,才能使中医药真正融入现代生活,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独特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钱旭红:“超限制造”有望突破传统制造局限

当前,我国化学化工、生物医药等传统制造行业迫切需要发展绿色、智能、安全、高效的连续流微化工技术,而“超限制造”技术有望突破传统制造技术的极限。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指出,“超限制造”是基于飞秒超快激光的变革性制造,这项技术被列入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重点突破化工、制药、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制造极限,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这项关键性技术创新的目标之一是研发微纳流道器件,实现产业超越、拓展;目标之二是研发微纳流控芯片,加速新药发现、医械创制。

钱旭红说,“超限制造”通过在材料、工艺、精度等领域进行突破,最终实现微纳精密制造、个性化定制与产业化规模化,可应用于不同场景。在生产领域,通过“超限制造”研发的微纳化工器件,将极大改变工厂外观与形态,可进一步提升化工制药、生物制药等流程工业的安全性、效率及质量,极大压缩占地面积和空间,便于智能化控制。在赋能新药研发方面,结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超限制造”可以极大提升药物研发效率。此外,“超限制造”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应用场景广阔,例如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研发与生产等领域的应用,研发并制造“芯片工厂”和“掌上工厂”,能够使相关产业突破原有的制造极限,进而推动产业形态的重大变革。

王文远:平衡针灸定位现代针灸

作为平衡针灸的创始人,王文远从理论突破、技术特点、实践历程等多个维度,介绍了这一源于中医、立足现代的针灸创新成果。该学科被列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研究项目,重点探索针灸作用机制及疗效的科学基础。

王文远指出,平衡针灸第一个关键突破,是对大脑中枢干预的最佳时间为45‰秒,这一突破为“针刺治疗急症、临床3秒钟见效”提供了重大科技支撑。第二个突破是明确了脑中枢干预的物质基础。大脑中枢干预的物质基础是大量神经递质、免疫物质在血液当中的释放,为“针刺治疗急症、临床3秒钟见效”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平衡针灸定位脑理论,核心包含大脑中枢神经的调控理论和大脑中枢神经的修复理论。基于这些理论突破,王文远专家团队完成了平衡针灸的现代化定位,即定位神经、定位脑神经、定位现代脑的心理神经,这一定位更贴合现代医学的认知体系,为跨学科交流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平衡针灸具有几大创新特点与优势,这些是它能够广泛推广应用的关键所在。创新特点可概括为:绿色安全、单穴疗法、一穴多病;三秒见效、操作简便、成本低廉。而它的四大优势更是凸显了其普适性价值:不选择病人、不选择病种、不选择时间、不选择条件。这种高度的适应性使其具备了广泛推广的条件。

乔霓丹:垂体腺瘤全周期智慧诊疗策略

作为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的专家,依托华山医院“金垂体”团队的深厚积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乔霓丹始终致力于破解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中的难题,而智慧医疗技术的融入为垂体腺瘤的诊疗打开了全新突破口。

乔霓丹指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疗面临严峻挑战,这类肿瘤以鞍区肿瘤为主要代表,像垂体瘤、颅咽管瘤、脊索瘤等都较为常见。它们不仅会引发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还会导致复杂的内分泌功能紊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对这些难题,乔霓丹带领团队目前正在构建神经内分泌肿瘤智慧诊疗全流程体系,将影像组学、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微观多组学、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深度融合,覆盖从术前诊断到术后随访的各个环节,核心目标就是实现个性化治疗,提高患者疗效。

展望未来,乔霓丹表示,将聚焦构建多模态融合模型、开发全周期智慧诊疗策略、强化模型验证与转化三大方向,持续推动垂体腺瘤智慧诊疗的精准化与智能化发展。特别是在开发全周期智慧诊疗策略上,通过整合智能诊断、智能治疗、智能随访三大模块,形成个体化精准诊疗闭环,让智慧诊疗技术惠及更多患者。

许洪波:“四协同四提升”促产业创新发展

陕西中药资源产业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陕西省中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许洪波团队基于陕西中医药产业的资源优势与发展基础,聚焦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分享了在构建“四协同、四提升”发展模式上的探索与实践。

许洪波指出,第一个协同是协同各级政府,提升中医药产业传承创新发展势能;第二个是协同企业医院,提升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动能;第三个是协同学会协会等多元力量,提升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效能;第四个是协同国内外高校院所,提升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内力。

“陕西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医院、协会学会、高校院所形成强大合力。‘四协同、四提升’模式的核心,就是通过机制创新打破壁垒,让政策势能、市场动能、社会效能、创新内能充分释放,最终实现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许洪波说。

毛国强:全媒体背景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新思考

基于中医药传播面临的新机遇与新形势,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院长、教授毛国强团队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为核心,构建了津沽“立体传播”模式,进行了系统性的传播实践探索,并建立了多维度、立体化的传播矩阵。特别是在学术传播方面,重点开展“中医时令养生文化传播研究”,形成了“专家讲座-书籍出版-音视频录制-文化展览-文创开发”的成果转化链条。这些实践结出了丰硕成果,团队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等多项荣誉,组建的天津市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获批天津市科普基地、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真正实现了传播效果与社会认可的双重提升。

毛国强指出,当前中医药传播体制机制建设亟须完善,一是建立政府、社会、单位三位一体的培育机制;二是强化院校医院健康传播人才培养;三是增加专项传播经费,逐步拓展中医药文化传播路径。同时,推动传播融入公众生活,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线上传播平台,深入基层开展精准传播,通过中医药文化夜市等创新形式鼓励公众深度参与,丰富形式、创新传播载体。

毛国强说:“我们的传播目标清晰而坚定,通过全方位立体传播,着力提高公众中医药素养,提升医学从业者传播意识与技能,扩大新媒体传播覆盖面,最终通过全方位立体传播渠道提升中医药文化影响力,满足公众健康需求。”

励建安:运动就是医药

作为一名康复医学科的专家,南京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医学科学院国际院士励建安提出了“运动就是医药”的理念,他说:“体育的核心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医疗的核心是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康复功能,而体育和医疗的共同本质就是保障和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从这一点来说,体医融合就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措施。”

励建安还提出了“体医融合是疾病防控的新趋势”的观点。他进一步解释说,主动健康的关键要素就在于要有合理的运动和合理的营养,从而养成良好的心态。他在自己的跑步实践中,经历了减重、提高体能和缓解慢性病等积极效果,并指出运动的医疗价值在于改善骨关节和运动功能,增强肌力、改善软骨代谢、改善骨质密度、延缓肌肉减少症,改善神经功能、心理状态和行为异常,改善心肺功能、肾脏功能、免疫功能,预防疾病和残疾的发生和发展,所以运动锻炼可以改变生命轨迹。

励建安也强调,运动应科学合理,不应急于求成。比如,跑步最基本的原则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因人而异,慢慢增加运动量,把它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并且长期坚持下去。“健康是我们自己的责任,我们一定要主动健康。尤其是老年人要有主动健康意识,积极面对老龄化的过程,千万不要未老先衰,要争取‘返老还童’。”励建安说。

推/荐/阅/读

作者/ 庆阳融媒记者 闫慧 刘萍凝 路娜

图丨 庆阳融媒记者 王志龙 陈飞 俄少飞

发布/马瑶

审核/ 马骁

☎️新闻广告热线 / 0934-5926120

0934-8612120

来源:这里是庆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