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新型计划生育来了,不生也得生”的说法在社交平台流传,引发部分群体对生育政策的误解。事实上,我国现行生育政策始终坚持“生育自主、优化服务”原则,从未出台任何强制生育的规定,所谓“不生也得生”是对政策导向的严重误读。
近期“新型计划生育来了,不生也得生”的说法在社交平台流传,引发部分群体对生育政策的误解。事实上,我国现行生育政策始终坚持“生育自主、优化服务”原则,从未出台任何强制生育的规定,所谓“不生也得生”是对政策导向的严重误读。
从政策演变来看,我国生育政策始终随人口形势动态调整,核心是“引导而非强制”。上世纪80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增长”为目标,存在一定约束性措施;但自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启动,到2016年“全面二孩”、2021年“三孩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落地,政策方向已完全转向“鼓励生育、优化人口结构”。2025年各地出台的生育支持新政,如北京将生育津贴发放天数延长至188天、广东对三孩家庭每月发放1000元育儿补贴,均以“补贴、服务、保障”为核心,无任何一条涉及“强制生育”或“不生处罚”,与“计划生育”的约束属性截然不同。
所谓“新型计划生育”的谣言,多混淆了“政策引导”与“行政强制”的边界。部分自媒体将“取消社会抚养费”“推进生育登记改革”等优化服务的举措,歪曲为“强制生育的前奏”;把“单位为员工提供育儿假”“社区开展生育友好宣传”等支持措施,曲解为“变相施压”。但事实上,生育登记改革的核心是简化流程、保障非婚生育群体权益,育儿假的落实也需尊重职工与企业的协商意愿,均无强制性条款。国家卫健委多次明确表示,“生育政策的调整始终以尊重公民生育意愿为前提,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强制生育行为”。
从现实需求来看,当前政策的重点是解决“不愿生、不敢生”的痛点,而非“强制生”。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总和生育率仅为1.3,低于国际警戒线1.5,生育意愿低迷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成本高、托育资源不足、女性职场压力大。为此,2025年全国已建成普惠托育机构超8万个,实现每千人口4.5个托位;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政策持续推进,校外培训费用较2021年下降60%;多地将生育情况与购房优惠、积分落户挂钩,均是通过降低生育成本来提升意愿,与“强制生育”逻辑完全相反。
谣言之所以传播,本质是部分群体对生育压力的焦虑投射。面对育儿成本与职场竞争,一些人对生育政策存在天然警惕,易被“强制生育”等极端表述触动情绪。但客观来看,我国生育政策已进入“福利化、服务化”新阶段,核心是为有生育意愿的家庭提供支持,而非对无意愿者施加压力。
认清政策本质,才能理性看待生育选择。无论是选择生育还是丁克,都应基于个人与家庭的实际情况,而非被谣言裹挟。当前政策的方向是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让想生的家庭敢生、能生,让不生的群体也能拥有体面的生活,这才是人口政策调整的真正初衷。
来源:东哥畅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