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42岁的陈礼平是一名长途货运司机,常年往返于各地仓库和高速公路之间。清晨五点,他总是第一个出门,把大货车发动后驶上路,接下来的七八个小时几乎都在方向盘前度过。为了抢时间,他很少正经吃饭,常常在服务区抓一盒油腻的快餐,或者靠一杯能量饮料顶饿。口味偏重
2021年,42岁的陈礼平是一名长途货运司机,常年往返于各地仓库和高速公路之间。清晨五点,他总是第一个出门,把大货车发动后驶上路,接下来的七八个小时几乎都在方向盘前度过。为了抢时间,他很少正经吃饭,常常在服务区抓一盒油腻的快餐,或者靠一杯能量饮料顶饿。口味偏重,爱吃卤味拼盘、辣炒下酒菜,几乎顿顿少不了肥肉和辛辣。新鲜蔬菜水果很少出现在餐桌上,总嫌麻烦懒得准备。夏天酷热难耐,他尤其依赖冰镇饮料解渴,一口气就能灌下一大瓶冰可乐,自嘲这是开车人最畅快的享受。长年这样的生活习惯,早已在身体里埋下隐患。
2023年6月20日晚,陈礼平结束了一天长途运输,正准备卸货,弯腰搬箱子时,右上腹隐隐传来一股压迫般的胀痛,像有什么东西卡在肋下。起初疼痛并不剧烈,只是带着沉闷的酸胀,轻轻放射到右肩和后背,让他不敢直起腰。他以为是长时间坐车导致的腰肌劳损,回到驾驶室随便揉了几下,还抹了点活络油。可半小时后,那股钝痛缓慢下移,像绳索勒紧般,伴随轻微恶心。他忍着继续开车回家,途中喝了一大瓶冰镇饮料,想解腻,没想到却是在掩盖病灶的信号。
一个星期后,症状加重。6月28日下午四点,陈礼平正等着装货,突然感到右上腹一阵绞痛,像刀刃在肋下轻轻划过。几秒后缓解,但不久又卷土重来,疼得他冷汗直冒,一手死死按着右肋缘,一手扶着货车门。此后,吃点油腻食物就会胀满反酸,还经常打嗝嗳气。小便颜色逐渐变深,有时还夹杂着油腻的气味。他以为是“上火”,连续几天喝凉茶、吞清热解毒的中成药。疼痛一度缓解,他便照常跑车,去医院检查的想法始终被搁置。
真正的危机出现在7月15日,陈礼平把车停在高速服务区,准备下车活动一下筋骨。他刚踩着台阶走下驾驶室,右上腹骤然像被硬钳死死夹住,撕裂般的痛感直冲肋下。他的身体猛地一僵,呼吸瞬间变得急促,胸口像压着一块铁板,吸不进气。原本想伸个懒腰缓解疲劳,却因牵动到疼痛,整个人差点栽倒。他一只手死死撑在车门边缘,另一只手紧按着右上腹,额头迅速冒出大颗冷汗,衣服贴在后背。几秒钟的时间,脸色就白得吓人,整个人蜷缩在车门旁不敢动弹,眼神因为疼痛而涣散。
过了片刻,腹部胀感越来越强烈,像有什么硬硬的东西在里面膨胀,顶得他胸口发闷。他喉咙里冒出一股苦水,忍不住弯腰剧烈呕吐,胃里翻腾不止,吐出的全是酸苦液体,呛得喉咙火辣辣的痛。每一次呕吐都牵扯到右上腹,让疼痛更难忍,他不得不半跪在地面,双手撑在冰凉的水泥地上,手心全是汗,指尖因颤抖而无法稳住身体。腹部胀满得像被撑到极限,呼吸变得越来越短促,胸腔像被压缩,吸一口气都费尽力气。
短短几分钟,疼痛和呕吐几乎把陈礼平的力气彻底掏空。右手开始不受控制地抖动,连撑在地面的手臂也在不断颤抖。他想站起来,却一动就被剧痛压下,双腿像失去支撑般打颤。身体冷得发抖,额角汗水顺着脸流到下巴,他只觉得眼前一阵阵发黑,脚下发虚,呼吸越来越浅,胸口起伏微弱。最终,他整个人侧身倒在货车旁的地面,眼神逐渐失去焦点,。
路过的司机见陈礼平瘫倒在车旁,意识昏迷,立刻拨打了120。救护车赶到时,他已经虚弱得无法起身,脸色灰白,呼吸急促,被迅速抬上担架送入急诊。值班医生第一时间进行了体格检查,只见右上腹压痛明显,尤其胆囊区最为严重。当手指触压时,他痛得猛然屏住呼吸,面部扭曲,典型的Murphy征阳性。这种表现让医生当即判断病灶在胆囊,需要进一步化验明确。
随后的血液检查很快有了结果。报告显示白细胞计数达到13.1×10⁹/L(正常4.0–10.0×10⁹/L),中性粒细胞比例高达84%(正常40–75%),提示体内炎症反应明显。谷丙转氨酶(ALT)升至86U/L(正常0–40U/L),总胆红素30μmol/L(正常3.4–17μmol/L),γ-谷氨酰转肽酶(GGT)也高达122U/L(正常0–50U/L)。这些异常指标综合起来,几乎坐实了胆道受到感染,情况不容拖延。
为进一步确认病变,医生立即安排影像学检查。B超提示胆囊轻度肿大,壁厚约4.8mm,腔内可见多枚强回声团,最大直径约1.0cm,并伴有清晰声影,胆囊管暂未见明显扩张。随后进行的CT更清楚地揭示问题:胆囊内散在多发高密度结石,最大一枚位于胆囊颈部,密度值+110~+240HU,胆囊壁明显增厚,周围脂肪间隙模糊。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医生最终确诊——多发性胆囊结石并急性胆囊炎。
医生严肃告知:“这是典型的胆囊结石急性发作。胆囊平时储存胆汁,帮助消化油脂。长期高脂高盐饮食让胆汁胆固醇过饱和,逐渐沉淀成结晶,发展为结石。你缺乏蔬菜水果,饮水不规律,胆汁越来越浓缩,结石更易生成。再加上长时间劳累和饮食紊乱,风险更高。结石卡在胆囊颈部,胆汁排不出,才会引发刀割般的绞痛和肩背放射痛。如果拖延,可能堵塞胆总管,引发胆管炎甚至急性胰腺炎,危及生命。”
在急诊明确诊断后,医生提出了两种治疗方案:其一是保守治疗,通过静脉输注抗生素来控制感染,同时给予解痉止痛药缓解胆囊痉挛,并辅以熊去氧胆酸片改善胆汁成分;其二是直接进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从根本上解决结石问题。陈礼平反复思量,想到一旦手术便要休息好些日子,货车生意会因此耽搁,收入随之大幅减少,他最终选择了保守方案。住院期间,他接受了连续几天的静脉输液和药物治疗,炎症逐渐被控制,右上腹绞痛缓解,呕吐和发热也逐步消退,精神状态慢慢恢复。
几天的治疗让陈礼平的症状明显缓解,右上腹的绞痛逐渐消退,呕吐和发热也慢慢消失。医生评估后同意他出院,但在病历中明确注明,这次只是暂时性控制,胆囊内结石依旧存在。如果不改变长期的生活方式,急性发作随时可能再次发生,甚至可能比之前更严重。出院时,医生开具了口服药物,包括继续使用的抗生素以控制残余炎症,熊去氧胆酸片帮助改善胆汁成分,另有解痉剂用于减轻胆囊痉挛。
饮食方面,医生再三强调必须彻底改变习惯。过去常见的炸鸡、卤味、肥肉和辣炒菜都应尽量避免,以蒸、煮、炖为主,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选择燕麦、糙米等粗粮代替精白米面。控制胆固醇摄入,鸡蛋黄、动物内脏等要严格限制。高盐、高脂的零食和下酒菜一律戒掉,保持低脂清淡饮食,是减少胆汁过饱和、抑制结石继续增大的关键。
在饮水和作息方面,医生的要求同样详细。每天必须分次饮水,总量不少于1500毫升,以温水为宜,绝对不允许再喝冰饮料或功能饮品。饮水习惯能够稀释胆汁,减少沉淀结晶的机会。作息上要避免过度劳累,保证每晚七小时以上的睡眠,不再允许长时间熬夜开车。即使是工作繁忙,也要给身体留出休息的间隙,避免再次透支胆囊功能。
此外,医生特别提醒保持适度运动和长期监测。运动不能过度剧烈,应以快走、慢跑或轻柔瑜伽为主,帮助胆汁流通,避免淤积。体重必须维持在合理范围,既不能肥胖,也不要通过快速减肥来降低体重,因为这会反而改变胆汁成分,增加结石风险。每半年必须做一次B超检查,同时抽血复查肝功能和胆红素水平,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任何再发症状都必须立即就医,不能自行拖延。
出院后的陈礼平不得不彻底调整生活习惯。过去一碗泡面、一瓶冰饮就算一顿,如今他会做一些清蒸鱼、凉拌菜,饭后习惯性地喝温水。随身携带的保温杯成了必需品,每隔一两个小时小口补水。工友起初笑他“装养生”,可没多久大家发现他气色明显改善,脸色红润,眼袋淡了,连一些同行也学着少喝冰饮,多吃清淡食物。开车途中,他学会安排短暂休息,不再连续驾驶十几个小时。卸货时主动分工给年轻工友,避免过度劳累,晚上十一点前坚持睡觉,周末则在小区里快走几圈。随着这些改变,右上腹不适明显减少,整个人轻松许多。
半年后,他按时到医院复查。血液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7.2×10⁹/L,中性粒细胞比例65%,ALT 30U/L,总胆红素14μmol/L,GGT 40U/L,均在正常范围。B超提示胆囊大小正常,壁厚2.6mm,腔内仅见少量细小点状强回声,最大不足0.3cm,提示部分泥沙样结石随胆汁排出。医生总结炎症已完全消退,胆囊功能尚可,生活调整成效显著,但叮嘱他依旧不可掉以轻心,必须持续保持清淡饮食和规律作息,避免再次诱发急性发作。然而意外再次发生,
2024年9月30日晚。陈礼平跑完长途回到家,坐在沙发上准备脱下鞋子时,右上腹突然传来一股沉闷的胀痛,像有块硬石压在肋下。他本能地弯腰去解鞋带,却因疼痛牵扯,整个腹部骤然绷紧,痛感瞬间加剧。他猛地吸气,却发现胸口被压迫得发闷,呼吸不畅,额头很快渗出细密冷汗。他一边捂着右上腹,一边努力想伸直身子,但疼痛越发明显,只能僵硬地半弯着腰,靠在沙发扶手上。短短几分钟,他感觉到腹部像被硬撑开,每次微小的动作都会牵动右肋下那处灼烧般的痛,逼得他不得不暂时停下,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
他挣扎着走向餐桌,想倒杯温水缓解,可刚伸手拿起杯子,腹腔深处一阵剧烈绞痛像刀刃搅动般袭来,令他手里的水杯差点滑落。喉咙里涌上一股酸苦液体,他弯腰趴在桌边剧烈呕吐,胃里翻腾不止,吐出的全是苦水。呕吐牵动了腹部肌肉,让绞痛一波紧接一波,他额头冷汗顺着脸颊直滴,衣襟被浸湿。他想要说话求助,但胸口被顶得透不过气,呼吸短促,嘴里只能断断续续发出含糊的声音。每一次试图起身,腹部的疼痛都会成倍反弹,把他死死压在餐桌边,动弹不得。
时间不到十分钟,陈礼平的身体已经虚弱到极点。右上腹的绞痛像铁钳不断收紧,冷汗湿透了后背,四肢逐渐发凉。他想扶着椅背站起来,却因双腿发软,脚下一阵阵发虚,差点摔倒。眼前的灯光开始模糊,视线逐渐变暗,他努力想看清周围,却只能捕捉到模糊的轮廓。手臂颤抖着想要撑住桌面,可力气完全不够,整个人慢慢滑坐到地上。呼吸浅短,胸口急促起伏,眼神逐渐涣散。他侧身靠在桌脚,双手依旧本能地捂着右上腹,身体抖动不止,已经濒临昏厥。
陈礼平被妻子搀扶着赶到急诊室时,已经虚弱得几乎站立不稳。医生快速体检发现右上腹压痛剧烈,Murphy征阳性明显,稍一触碰便痛得呼吸中断。血液检查结果很快出来:白细胞飙升至15.5×10⁹/L,中性粒细胞比例高达88%,C反应蛋白升至102mg/L,ALT 95U/L,总胆红素36μmol/L,均提示体内存在急性感染。随后做的B超显示胆囊明显肿大,壁厚达到6.2mm,腔内布满多枚结石,最大直径1.3cm,伴随明显声影,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增强CT进一步证实胆囊壁不均匀增厚,并伴有脓性渗出影,情况极其凶险。
在得到明确结果后,医生立即决定手术。腹腔镜探头进入后,映入眼帘的是高度肿胀的胆囊,壁层充血发红并明显增厚,表面布满脓性渗液,胆囊窝内的脓液几乎弥漫整个手术视野。剥离过程中,组织异常脆弱,轻轻一碰就渗血,解剖层次完全模糊,胆囊管与肝总管紧紧粘连,几乎难以区分。医生小心分离,终于显露出嵌顿在颈部的一枚结石,但触碰瞬间,混浊脓汁喷涌而出,腥臭扑面,显示感染已波及广泛且极其严重。
就在操作最紧要的时刻,陈礼平的生命体征骤然恶化。监护仪报警声不断响起,血压快速下降,心率紊乱,血氧饱和度直线下滑,进入休克状态。手术团队立即展开抢救,外科医生一边加快止血和清理,一边指挥加压输液;麻醉科紧急给予升压药和吸氧支持。尽管反复进行了数次电除颤,并坚持胸外心脏按压长达四十分钟,监护屏上的曲线仍逐渐趋于平直。最终,主刀医生无奈宣布抢救无效
门外,妻子听到噩耗瞬间崩溃,双腿一软,泪流满面,抱头痛哭,“为什么会这样?!”陈礼平的妻子红着眼,大声质问医生,“他明明很注意生活习惯,三餐规律,吃得清淡,油炸、卤味早就戒了,冰饮也没再碰,每天都喝温水,还坚持走路锻炼。他比谁都怕出问题,一直照着医生的叮嘱去做,为什么还是发作?!”
她的声音嘶哑,语气里夹杂着撕裂的痛苦与不甘:“我们为了身体健康花了那么多心思,他明明比以前好得多了,脸色红润,体重控制住了,半年检查也说没问题,怎么突然就走到这一步?是不是哪里出了差错?是不是手术不该做?还是检查遗漏了什么?!”每一句话像刀子一样扎进空气,让在场的人都无言以对。
面对家属的情绪,主治医生没有立即反驳,而是让她先在走廊的长椅坐下,递了一杯温水,语气沉稳而压抑:“我理解您的痛苦和疑问,但请您先冷静。我们需要一点点分析,才能真正找到答案。”随后,他与团队一同开始回顾陈礼平的生活细节与病史。首先,饮食被重点核对。妻子反复强调,陈礼平出院后几乎完全放弃了过去的重口味,餐桌上多是清蒸鱼、青菜、豆腐,偶尔吃点燕麦、糙米,胆固醇高的食物几乎不碰。半年复查时,血脂和肝功能确实正常,没有超标。饮食改善如此明显,按理说不该成为这次急性发作的导火索。
接着是饮水情况。根据妻子的描述,他随身带着保温杯,每天分次饮用温水,量大约在1500至2000毫升之间,再也没有喝过冰镇饮料或功能饮品。复查时尿液清亮,没有提示胆汁过度浓缩。由此可见,饮水不足的因素也可以被排除。再到作息与劳累。妻子承认,虽然陈礼平还是要开长途车,偶尔夜里抵达卸货点,但比过去已改善许多,大部分时候能保证六到七小时的睡眠。他不再连续熬夜开车,也学会适度休息。虽然工作仍然辛苦,但和早年那种昼夜颠倒的状态相比,已经好得多。单靠这点,也无法解释病情的骤然恶化。
团队继续追问有无代谢疾病背景。陈礼平既往体检并无糖尿病、高血压或血脂异常,半年复查时的血糖、血脂仍在正常范围。排除了代谢综合征的可能。再追溯用药史,妻子一再确认,他平日没有乱吃药,仅在偶尔感冒时会去正规诊所拿点常规药物,从未自行服用抗生素或激素。因药物引起胆汁成分改变或胆囊损伤的可能性也被排除。
医生们还考虑到男性在中年阶段可能存在脂肪肝或内分泌紊乱,但陈礼平的体重已控制在合理范围,半年复查时B超显示肝脏无明显异常,这一点也不足以成为恶化的主因。再追问近期是否有暴饮暴食、感染或情绪大波动,妻子摇头,说他一直克制饮食,也没有经历过大的感冒或精神打击。
调查似乎陷入了僵局。为了给家属一个明确交代,主治医生将病历与检查资料整理后上报医务科。几天后,医院召开了一次全院大会,外科、内科、影像科、麻醉科等多个科室的主任齐聚一堂。会议室里,病例资料投射在大屏幕上,主治医生详细汇报病例:患者生活习惯明显改善,半年复查指标正常,却突然在一年后急性发作,最终因感染恶化抢救无效。他逐项呈现血液结果、影像学检查和术中所见,尤其强调“改善生活方式,却仍然突发重症”的矛盾点。
外科主任首先发言,认为术中严重感染提示病变可能早已存在,只是患者未察觉轻微不适。影像科主任则指出,半年复查的B超、CT可能存在盲区,尤其胆囊颈部的小结石或泥沙样结石容易漏诊。麻醉科主任关注术中休克速度之快,怀疑患者免疫力下降,导致感染迅速失控。讨论逐渐热烈,却没有找到确凿解释。
就在众人陷入僵持时,坐在角落的一位消化内科老主任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分量:“能把陈礼平的完整资料再给我一份吗?”资料送到后,老主任安静地翻阅,每一页都仔细查看。他先比对了几次血液指标,发现半年复查时的肝功能和炎症指标确实处在正常范围,影像学也未见明显恶化。按常理推算,这样的患者不该在短时间内骤然加重。他的眉头越皱越紧,仿佛有某个关键细节一直隐藏在阴影中。
会场一度寂静,只有翻页声。老主任索性请来陈礼平的妻子,再次细致追问:是否存在暴饮暴食?是否偷偷服用过一些保健品或偏方?是否在跑车途中有过异常不适?妻子带着哭腔摇头:“没有,他每天作息都规律,晚上九点多就睡,饮食也清淡,不曾乱吃过东西。”这时,她忽然想起,颤着手拉开随身带来的布袋,把丈夫生前常用的物品倒在桌上:“这些都是他天天用的、吃的、喝的,你们要查就查吧……我们真的尽力了。”
桌面上摊开一个磨旧的保温杯,几盒低脂酸奶,一瓶常见维生素片,还有一本厚厚的笔记本。老主任一一检查,酸奶并非高脂,维生素也在正常剂量。似乎没有明显问题。可当他翻开那本记录本时,目光突然停在一页中间的几个字上,神情猛地一变。“这……”他低声喃喃,脸色沉重。会场所有人立刻注意到他的异样。陈礼平的妻子急切探过身来:“这不就是他每天写的记录吗?都是清淡饮食,怎么会有问题?”
老主任久久没有回应,眉头紧锁,叹息声在寂静的会议室里格外沉重。他合上笔记本,神情里带着压抑与痛惜:“从表面看,陈礼平确实戒掉了油炸、卤味,也远离了冰饮和浓茶,可真正的问题并不在这些常见的禁忌,而是在他每天坚持摄入的那3样东西。表面上它们看起来清淡甚至健康,但对于胆囊结石患者而言,却隐藏着风险。正是这些长期存在的饮食选择,悄悄打破了胆汁成分的平衡,让胆囊炎在短时间内急剧恶化!都是无知害了他啊!他原本以为是在保护自己,实际上却在不知不觉中把身体推向了险境!”
长期喝低脂牛奶或酸奶,被许多人视为健康习惯。但对陈礼平这样的胆囊结石患者,却可能是一种隐患。牛奶和酸奶中的乳脂肪,即便是“低脂”品种,仍旧含有一定量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对正常人影响不大,但对已经形成结石的患者来说,长期摄入会在无形中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浓度。陈礼平每天几乎固定喝酸奶,以为能养胃、助消化,却没意识到这点脂肪足以让胆汁成分再次失衡,胆囊在高胆固醇环境中不断受压,最终诱发急性发作。
很多人喜欢以果汁代替水果,认为这样更方便,也更利于补充维生素。但果汁里的果糖浓度极高,尤其是浓缩型果汁,在加工过程中往往加入了糖分,升高血糖的同时,也会加速甘油三酯合成。对于结石患者,这意味着胆汁黏稠度增加,更容易沉积胆固醇结晶。陈礼平在饮食记录里清楚写着每天喝一两杯果汁,以为这是健康生活的一部分,可长期积累下来的高果糖摄入,反而成了加重胆囊负担的关键因素。
少盐清淡的咸菜,在很多家庭餐桌上被当作开胃小菜,陈礼平也不例外。看似无害的小碟子,实际潜藏危险。咸菜等腌制食品含有较高的钠离子,长期摄入会影响肝胆代谢,导致胆汁排泄速度减慢,胆囊内的胆汁停留时间拉长。胆汁一旦过度浓缩,结石形成与扩大就会加快。更糟的是,腌制过程中还可能产生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对肝脏也有额外负担。陈礼平每天习惯搭配一小碟咸菜下饭,自觉清淡,实际上却一步步让胆囊处于危险之中。
维生素补剂常被认为“有益无害”,但对结石患者却未必如此。尤其是一些复合维生素中添加的钙片成分,过量摄入会影响胆汁酸盐与胆固醇的平衡,使结石更易沉积。陈礼平在日记中坚持记录自己每天都服用维生素片,以为这是保健的表现,却忽视了胆囊本身对营养成分的敏感性。持续的额外补充,使胆汁化学组成发生了微妙而危险的变化,这种长期的积累,最终成为胆囊急性发作的推手。
有些人喜欢在跑车、加班时喝茶解乏,陈礼平也不例外。他虽已戒掉浓茶,却改喝一些看似温和的花草茶。实际上,部分花草茶含有较强的利胆作用,会突然刺激胆囊收缩。对于已经有结石的胆囊来说,结石在收缩时极易嵌顿,造成胆汁流通不畅,诱发绞痛和炎症。陈礼平在复查后,觉得花草茶无害,反而更健康,结果却让结石活动频繁,加速了病灶的进展,成为急性炎症的隐匿推手。
很多人会用全麦饼干或代餐棒来代替正餐,陈礼平在开长途时也有这个习惯。他以为这样既方便又能补充膳食纤维,但这些加工食品常常额外添加植物油和糖浆,隐性高脂高糖。长期食用,不仅让胆汁胆固醇升高,还使血脂水平出现波动。对有结石的人而言,反复的血脂变化会干扰胆汁成分平衡,增加结晶沉积的几率。陈礼平把这当作改善饮食的细节,却没意识到这类代餐食品才是潜在的“催化剂”,在短期内把胆囊推向了急性病变的边缘。
资料来源:
张浩.64排螺旋CT在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诊断中的价值[J].医学信息,2025,38(18):143-146.韦杨超.胆囊结石和胆囊炎,你了解多少[J].健康必读,2025,(25):28-29张爱东,杨守臣,江海波,等.针对性心理干预对胆囊炎患者围术期负性情绪及预后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5,52(04):1323-1326.(《纪实:广州42岁司机因急性胆囊炎走了,医生:这5种食物,胆囊结石患者真的要少吃》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