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闻之声新媒体联播网(评论员 上官东)曾几何时,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韩国偶像占据着年轻一代的视野。而今天,一股反向文化流正在形成:《原神》游戏全球狂揽数十亿美元,TikTok上#ChineseCulture标签浏览量超过百亿次,起点
导语:李子柒的田园诗画、TikTok上的汉服风潮、网文平台的“歪果仁”追更——这些文化碎片正在全球各地拼出一幅前所未有的中国图景。
华闻之声新媒体联播网(评论员 上官东)曾几何时,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韩国偶像占据着年轻一代的视野。而今天,一股反向文化流正在形成:《原神》游戏全球狂揽数十亿美元,TikTok上#ChineseCulture标签浏览量超过百亿次,起点国际的读者遍布全球。
文化出海已从过去的“有没有”转变为如今的“强不强”。这不再是将四书五经简单翻译的“送出去”,而是全球市场主动的“捧回来”。
现象级突破:数字时代的内容新航海
2020年,一款名为《原神》的中国游戏横空出世,首年海外收入突破25亿美元,甚至超过国内市场收入。游戏中,琵琶旋律、山水意境、中式建筑等文化元素不再是生硬的符号,而是与游戏体验水乳交融。
几乎同时,字节跳动的TikTok成为了文化出海的“超级载体”。美国青少年穿着汉服跳街舞,英国厨师学做麻辣烫,西班牙学生用华为手机拍摄“中国风”短视频。
网文出海更是蔚为壮观。阅文集团的起点国际平台拥有约1.7亿用户,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国读者不仅追更《全职高手》,甚至开始创作自己的中国风小说。
这些成功案例揭示了一个规律:文化出海3.0时代,是以商业平台为载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数字内容为特色的全新模式。
范式转变:从送出去到被请去的跨越
回顾过去,文化出海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
1.0时代是政府主导的“送出去”:孔子学院、文化周、翻译工程——这些努力搭建了基础桥梁,但往往陷入“内热外冷”的困境。
2.0时代是企业驱动的“卖出去”:家电、服装、日用品通过跨境电商走向世界,文化作为产品的附加价值被动输出。
3.0时代则是市场呼唤的“被请去”:网文平台下部队“求更”的海外读者,游戏评论区细致研究璃月建筑与张家渊关系的长篇分析,《三体》在海外获奖后引发的阅读热潮——都是海外受众主动拥抱的结果。
关键转变在于:文化不再是被推销的说教,而是被追逐的潮流。
深层挑战:文化折扣与叙事困境
文化出海并非一路坦途。《流浪地球2》在北美上映时,有外国观众直言“理解不了集体主义拯救地球的逻辑”;中国仙侠剧面对海外观众,常常因复杂的修为境界体系而遭遇“理解门槛”。
这就是所谓的“文化折扣” 现象——因文化差异,产品在其他地区市场吸引力降低。
同时,西方长期存在的对华刻板印象仍然是一道无形屏障。一些成功的出海内容恰恰规避了直接的中国身份表达,而隐晦地融入文化元素。
更核心的挑战在于:我们是否做好了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准备?这需要一批既深谙中华文化精髓,又通晓世界表达语境的创作人才。
破局之道:尊重传播规律,超越符号输出
成功的文化出海,往往遵循着一些共同路径。
情感共鸣优先于文化教育。李子柒从不解释中国文化,只是展示一种生活方式,却让全球观众心生向往。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比具体的文化符号更容易跨越边界。
商业成功支撑文化影响力。《原神》若没有顶尖的游戏品质,其中的中国元素再精美也难以吸引玩家。文化传播需要市场化载体,不能本末倒置。
在地化改造降低接受门槛。网文平台采用“志愿者翻译+社区讨论”模式,让海外读者在互动中自然理解“金丹”、“御剑”等概念。
多元中国打破单一叙事。既有传统水墨,也有赛博朋克;既有儒家智慧,也有现代思考。展示丰富立体的中国形象,才能突破刻板印象。
文化出海的成功与否,最终检验标准是普通人的自愿选择——一位日本青年是否愿意用抖音剪辑视频,一位法国学生是否主动学习中文,一位巴西玩家是否因为游戏而对中国产生好奇。
当文化从“特产”变成“日常”,从“猎奇”变成“欣赏”,从“输入”变成“对话”,我们才真正进入了文化出海的新境界。
正如艺术家李海湖工作室正在策划的大型文化出海工程——“汉字艺术走进100个国家”,更多企业和个人正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开辟新航海!
这条路没有终点,但方向已经清晰:不是要让世界成为中国的文化复制品,而是让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增添新的色彩。
同步分发华闻之声新媒体联播网聚合媒体
责任编辑:胡宇春
来源:华闻C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