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叫顺耳还是叫刺耳,背后从来不是语气问题,而是拳头大小、地位高低。中国强盛时,日本抢着往上贴;中国受欺凌时,日本把称谓当武器。几千年里,一国两国的尊卑心态,全都刻在这几个字里。
名字,本是沟通的符号,却能变成刀子。
中国给日本起过“倭”“扶桑”,那是天朝居高临下的命名;日本后来回敬一个“支那”,那是赤裸裸的蔑视。
叫顺耳还是叫刺耳,背后从来不是语气问题,而是拳头大小、地位高低。中国强盛时,日本抢着往上贴;中国受欺凌时,日本把称谓当武器。几千年里,一国两国的尊卑心态,全都刻在这几个字里。
问题就来了:这些名字的来回更替,到底记下了怎样的血泪账,又给今天留下什么不能忘的警醒?
公元734年前,在中国西安出土的遣唐使井真成墓志上,首次明确记载“国号日本”。
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日本国号实物证据,确认了日本在唐代已经以“日本”为国家称谓。墓志铭称其“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显示出日本对中国的承认关系。
早在更早的战国至隋唐时期,中国典籍里对日本的称呼是“倭”。“倭”字带人旁,在华夷秩序下,是对边疆族群的统称。对日本人来说,这个字虽带有贬低,但比“蛮”“戎”强,因为至少承认了“人”的身份。当时日本人竟然因“被当人看”而高兴。
除“倭”之外,中国还称日本为“扶桑”“东瀛”“瀛洲”。这些名字寄托了文化想象,也凸显出中国作为“上国”的地位。日本人当时主动吸收这些称呼,仰慕大唐,派出大量遣唐使学习制度与文化。名字背后,是仰望与自卑的共存。
而英文里的“Japan”,来自漆器。两千多年前,中国漆器传入日本,日本人发展出独特的“莳绘”工艺。漆器逐渐成为日本的国际符号,“Japan”既代表漆器,也代指国家。这也是中国工艺品影响日本国名传播的例证。
这一阶段,名字是文化交流的见证。中国在上,日本在下,称谓既是秩序,也是身份。但格局会变,一旦实力翻转,名字就成了另一回事。
“支那”原本不是贬义。它出自梵文“Cina”,意为“智慧之国”。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记下“摩诃至那”,就是“大中国”的意思。义净也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使用“支那”,强调这是尊称。通过佛经,这个词传到日本,长期作为对中国的中性称谓。
转折点在1894年甲午战争。日本打败清朝,国力骤然膨胀。曾经的学生赢了老师,心态立刻扭转。他们开始恶意歪曲“支那”的含义,把原本的尊称改造为侮辱。那时在日的中国留学生,常被日本小孩追着喊“清国奴”,语言羞辱与民族歧视合二为一。
1913年,日本内阁更是正式决定:在所有官方文件中,不称“中华民国”,只写“支那共和国”。这是赤裸裸的政治挑衅。名字从学术借用,彻底变成了外交武器。
到20世纪初,日本还在语义上玩分裂。他们把“支那人”限定为长城以内的居民,把东北称“满洲人”,把内蒙古叫“蒙古人”,企图通过称谓切割中国的整体。语言的操纵,配合军事扩张,步步紧逼。
抗日战争爆发后,“支那”成了日军档案、出版物里的固定词汇。日本出版物充斥“支那派遣军”“支那驻屯军”“日支关系”,不出现“中国”二字。这不是疏忽,而是蓄意。
在伪满洲国,日本甚至规定当地居民不能称“中国人”,只能说“满洲人”。这种分类法,是殖民统治的语言制度。语言被当成刀子,配合武力,把中国割裂成一个个被压迫的碎片。
这种话语暴力不仅在纸面,更渗透到日常。凡是有血性的中国人,听到“支那”二字,都是刺耳恸心。那是一种随时可能转化为行动的屈辱感。
变化出现在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中国成为二战胜利国,“支那”一词在日本出版物中被禁用,日本不得不改称“中国”。
这个变化不是语文改革,而是血战换来的。八年抗战,数千万军民浴血奋战,才迫使对手放下蔑称。进入抗美援朝战争后,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日本社会彻底接受了“中国”的称谓。这一过程本质上是实力与尊严的再分配。
可历史没结束。2024年台湾教材公然把日本写成“母国”,把“殖民”改为“日治”,还把“连坐-保甲制”美化为“维护安定”。同时用“清帝国”替代清朝,刻意削弱民族认同。这是新一轮的话语操纵,用文字篡改历史,冲击两岸共同记忆。
2025年,日本阻挠他国参加中国胜利日阅兵,还否认《南京照相馆》里的屠杀证据。社交媒体上,“支那”“小日本”等尘封的历史称谓再次刷屏。
当年的辱称,不是博物馆里的死字,而是今天外交与舆论场里的活工具。称谓之争,说到底,是话语权之争,是民族尊严的捍卫。
日本人如何称呼中国 从“支那”到改口“中国”.中国新闻网.2010年05月24日
认贼作父:台湾省的历史课本,竟然管日本叫“母国”.搜狐.2024-06-03
“支那”一词的近代史,从尊称到轻辱,曾经“维新”派惯用的国家称呼(中国),如何一步步演变成“辱华”贬义词的?.微信公众号
日本国名来自中国 称倭曾让日本人高兴.中国新闻网.2009年04月20日
日本叫中国“支那”,而中国回敬10个名字,日本耻辱至今!.搜狐.2025-09-19
来源:加巴有布黄药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