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阅读点亮心灯!家校社携手,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书”送阳光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22:12 1

摘要:阅读疗法是指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通过选择性读物和指导性阅读,帮助个体提升情绪管理能力、缓解心理困扰、寻求问题解决路径的一种辅助方法,集预防、调适与发展功能于一体,是一种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方法。

阅读疗法是指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通过选择性读物和指导性阅读,帮助个体提升情绪管理能力、缓解心理困扰、寻求问题解决路径的一种辅助方法,集预防、调适与发展功能于一体,是一种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方法。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心理健康已成为国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关乎个体全面发展,更关乎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这一关键任务的实现。

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明确了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在育人过程中的共同责任,家校社协同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2025年,湖南省推出《湖南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条例》,细化了政府、学校、家庭及社会在心理健康工作方面的责任分工,为系统推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在此背景下,将阅读疗法有机融入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不仅是响应政策要求的切实举措,更是应对当前学生心理现实问题、筑牢心理健康防线的必然选择。

阅读疗法在赋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着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其科学基础和系统性作用尤其契合现代教育心理学理念。

一是强调发展性预防与积极心理培育。吻合中医“治未病”思想。不仅着眼于心理问题的干预,更注重情绪调节能力、心理韧性等积极品质的培养,可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延伸与日常化载体。

二是阅读材料形态多样、易于获取。书籍、绘本、音频等媒介都可作为情绪疏导与认知调整的载体,兼具可及性与隐蔽性,尤其适合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中小学生。

三是阅读疗法具有良好的生态化嵌入能力。能够自然融入学校课程(如语文课、阅读课、心理主题班会)、家庭活动(如亲子共读)以及社区文化项目(如社区读书会),在不打破原有教育生态的前提下,实现家、校、社三类情境的有效贯通与情感联结。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通过认同、净化与领悟等内在机制,在无形中接纳心理健康观念、习得心理调适策略,甚至能够有效消解有关心理服务是“病”的病耻感倾向。

(一)以学校为主阵地,系统构建阅读疗法课程与活动体系。

学校作为协同育人的主导场域,应充分发挥其教育系统性与组织化优势。

一是将阅读疗法纳入学校心育课程体系。开设“阅读与心理健康”专题模块或校本课程,有机融入语文、道德与法治等相关学科。

二是建立分级、分类的“校园疗法书库”。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与常见议题(如一年级入学适应、青春期自我认同、毕业班压力调节等),研制推荐书目。

三是推进专项培训。对班主任、心理教师及语文教师开展阅读疗法基础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书目匹配、阅读引导与团体共读等技术,提升其通过阅读媒介实施发展性心理辅导的能力。

(二)以家庭为情感基底,推行亲子共读与家庭阅读疗愈实践。

家庭的教育功能体现在为孩子提供安全依恋与情感支持。家长需从单纯学业监督者转变为孩子情绪健康的共同学习者与引导者。

一是通过家长学校、社区工作坊、新媒体科普等途径,向家长传递阅读疗法的心理教育理念与技术,推荐优质亲子共读资源,如情绪认知类绘本《我的情绪小怪兽》、抗逆力培养读物《挫折万岁》等。

二是指导家庭建立“睡前故事时光”“周末读书分享会”等仪式化活动,使家长在共读中觉察孩子情绪状态,并通过提问、共情、反思等互动策略,实现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和心理支持。湖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阅读疗愈”项目即为家社协同的良好示范,其经验可进一步推广并体系化。

(三)以社会为资源平台,建设多层级阅读疗法支持网络。

社会系统在协同育人中承担资源供给与专业支持功能。

一是可通过公共图书馆、社区中心、青少年宫等机构设立“青少年心理阅读专区”,打造具有心理安全感与吸引力的阅读环境,并定期开展主题读书会、作者面对面、阅读疗愈小组等社会性学习活动。

二是积极引入高校心理学、教育学专业团队,以及医疗、心理咨询等专业组织,参与教师和家长培训、书目研发、课程设计及成效评估等工作,共同构建“家校社联动的阅读疗法资源库与专业支持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专业支撑与服务闭环。

(四)以机制创新为保障,构建阅读疗法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为推动阅读疗法在家校社协同体系中实现科学、规范、可持续的发展,应从系统生态视角出发,着力构建多主体协同、多资源整合的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区域教育政策的整合与顶层设计。将阅读疗法全面纳入区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制定专项发展规划与实施指南,明确各方职责与协作流程,配套相应经费与资源保障机制,为实践推进提供制度依托。

二是推进专业人才队伍的能力建设。建立“阅读疗法指导师”资格培训与认证制度,依托高校和专业机构开展分层、分类培训,重点提升教师在心理评估、书目应用、阅读团体引导等方面的实操能力,同时增强家长识别心理需求、开展共读支持的知识与技术,构建兼具教育素养与心理援助能力的复合型育人队伍。

三是应建立科学的监督与效果评估机制。构建以学生心理成长为核心、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个案追踪等多种研究方法,对阅读疗法的实施成效进行持续跟踪与多维度评估,形成“评估-反馈-改进”的实践优化闭环,确保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适应性,从而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系统化、专业化与可持续发展。

(支持课题:湖南省妇女联合会智库重点课题“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研究(编号:22ZKB03)”,本文系该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名院名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