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9月28日的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不仅公布了乾崑智驾的最新战绩,更首次清晰地勾勒出L3级自动驾驶的规模化时间表:2027年。
100万辆搭载量背后,华为正在定义智能驾驶的游戏规则
在9月28日的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不仅公布了乾崑智驾的最新战绩,更首次清晰地勾勒出L3级自动驾驶的规模化时间表:2027年。
这一时间点的确立,意味着智能驾驶产业从技术探索正式迈入商业化落地的新阶段。
靳玉志在现场披露的一组数据,揭示了华为在智驾领域的实际领先幅度:
·50亿公里:乾崑智驾辅助驾驶总里程
·2.8亿次:累计泊车辅助次数
·271万次:避免可能的碰撞次数
·727公里:月人均辅助驾驶里程
·50%:城区辅助时长占比
这些数据背后,是100万辆的搭载量和28款合作车型的规模支撑。华为智驾已从技术演示阶段,迈入大规模实证应用阶段。
更重要的是,城区辅助时长占比超50% 这一指标,表明华为智驾已从高速场景成功渗透至更高频、更复杂的城市通勤场景,用户依赖度正在形成。
靳玉志提出的“三波浪潮”论,为行业提供了清晰的认知框架:
·第一波电动化(2015-2022):解决的是动力源问题,核心是“电比油低”的成本优势。
·第二波智能化(2022-2027):当前所处阶段,关键任务是“算法替代司机”,提升安全与体验。
·第三波自动化(2027-):重新定义安全和体验标准,打造真正的智能移动空间。
这一划分的深层意义在于,华为明确将2027年作为自动化浪潮的起点。届时,L3将实现规模放量,城区L4进入商用阶段,Robotaxi与干线物流逐步落地。
华为乾崑于今年4月发布的ADS 4辅助驾驶系统,展现了技术路径的清晰演进:
架构层面,全新WEWA架构推动驾驶体验从“类人”向“超人”跃升。这意味着系统不再仅仅模仿人类驾驶行为,而是通过更强的感知和决策能力,实现超越人类的驾驶表现。
安全层面,全维防碰撞系统CAS 4.0构建“五维安全”防护体系。安全始终是自动驾驶商业化前提。
场景层面,车位到车位P2P 2.0实现跨场景贯通,支持高速ETC无障碍通行与跨城通勤“0”干预。50万个支持该功能的停车场,构成了华为的场景护城河。
华为给出的L3规模化时间表并非空想,而是基于当前技术进展的理性推演:
·2025年:ADS 4系统首发高速L3试点商用能力
·2026年:实现高速L3规模商用及城区L4商用试点
·2027年:L3规模放量,城区L4进入商用阶段
这一路线图的特殊性在于其渐进式特点:从高速到城区,从L3到L4,从有限场景到全场景。这种务实路径,避免了技术跃进可能带来的风险。
华为此次公布的,不仅是一组数据和一个时间表,更是一套完整的智能驾驶发展方法论。
在各大厂商仍在演示个别亮点功能时,华为已经通过100万辆的规模化搭载,构建了真实世界的数据飞轮——更多数据驱动更好算法,更好算法吸引更多用户,更多用户产生更多数据。
2027年这个时间点的意义在于,当L3真正规模放量时,智能驾驶的竞争将从“功能比拼”升级为“生态竞争”。华为通过鸿蒙智行生态构建的闭环体验,可能成为其最大的护城河。
留给其他玩家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智能驾驶的上半场是技术验证,下半场将是生态决战。
来源:扎西的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