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6日上午,中国心脏大会2025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大会以“预防为先、赋能基层”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心血管疾病防控中的创新应用,旨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9月26日上午,中国心脏大会2025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大会以“预防为先、赋能基层”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心血管疾病防控中的创新应用,旨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吉训明在致辞中指出,心血管疾病防控作为慢病防治的重要一环,需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将为心血管疾病防控提供新路径、新动能。
9月2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胡盛寿在开幕式上发言。活动方供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胡盛寿表示,我国心血管病防控仍面临发病基数大、基层诊疗能力不均等挑战。人工智能通过重构诊疗流程、辅助临床决策、优化患者管理,可显著提升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他以阜外医院自主研发的智能高血压管理系统为例,展示AI使血压控制率从不足20%提升至75%,印证了技术赋能基层的巨大潜力。胡盛寿提醒,医疗人工智能发展仍需统筹数据安全、算法透明与伦理监管,坚持“以人为本、技术为辅”的原则。
大会同步发布了2024年度心血管病十大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进展,覆盖心肌再生、代谢调控、瓣膜疾病等领域。此外,大会现场发布《2025年中国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病诊疗覆盖面持续扩大,关键质控指标如急性心梗再灌注治疗率、手术死亡率等稳步改善,但区域间、机构间诊疗能力仍存差异,需进一步强化规范化培训与同质化管控。
在各亚专业领域,心血管疾病的诊疗都取得了重要突破。心律失常诊疗方面,房颤已成为住院首要病种,导管消融手术量持续增长。心力衰竭诊疗中,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应用率不断提升,但器械治疗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等介入技术快速发展,为高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大会公布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病诊疗服务可及性明显提升。目前全国已有8367家医院开展心血管疾病诊疗工作,98.5%的二级以上医院都能够收治心血管病患者。在核心技术覆盖方面,能够开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医院超过2000家,能够开展心脏外科手术的医疗机构超过1000家。医疗资源的不断扩容为提升心血管疾病救治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悉,此次大会为期三日,共设置50余个专题论坛,涵盖心血管创新技术、基层培训、健康管理等议题,通过学术交流与成果分享,为推进心血管病防控高质量发展凝聚智慧。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