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次活动在江苏南京、泰州、常州、盐城、连云港、无锡、南通等七市八地接力举行,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重点,邀请文化名家、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少年诵读者,阅读一座座城市,以接力诵读经典的方式,深化“读城”行动,以文化人、以文润城,营
台上,声浪如潮,每一个音节都饱蘸着炽热;台下,不止于聆听,是心灵的共振,也是力量的传递。
9月28日上午,“书香城韵 阅向未来”9·28经典诵读活动首场活动在南京城墙博物馆举办,8小时不间断读城直播同步开启。
本次活动在江苏南京、泰州、常州、盐城、连云港、无锡、南通等七市八地接力举行,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重点,邀请文化名家、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少年诵读者,阅读一座座城市,以接力诵读经典的方式,深化“读城”行动,以文化人、以文润城,营造阅读氛围,弘扬抗战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当天,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笑,江苏省全民阅读促进会会长韩松林,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李贞强,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彭振刚共同启动“书香城韵 阅向未来”9·28经典诵读活动。
阅读南京城墙,就是阅读南京的城市精神
“大家站在中华门瓮城上,既能看见紫金山的轮廓,也能追溯六朝至南唐的城市中轴线,更能触摸到1937年南京保卫战的烽火记忆。”活动一开场,南京城墙博物馆馆长马麟化身“读城”云导游,带领网友走读南京城墙,解读这座600多岁建筑背后的历史密码与文化传承。
中华门根基始于南唐,明代朱元璋扩建时,因中华门对面的雨花台曾名“聚宝山”而定名“聚宝门”,民国时期改名“中华门”。这座世界规模最大的内瓮城,三重瓮城环环相扣,搭配三道闸门、四重券门,以石材夯筑、城砖垒砌的设计,成为明代筑城技艺巅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1937年南京保卫战中,城台顶住炮火侵袭,化身民族抵抗的“精神堡垒”。
如今南京城墙正以“中国明城墙升级项目”申遗,在马麟看来,这座城垣能站上世界文化遗产的候选舞台,核心在于它满足了三大独特的遗产标准——技艺典范、规划典范和人地关系典范。
也正是全民的守护,让这座珍贵的遗产“活”在当下。活动现场,南京城墙博物馆工作人员陈小洁讲述《涓流入海 颗粒归仓》,娓娓道来这一场持续至今的城砖守护故事。2016年,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发起“颗粒归仓 守护城墙”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寻回散落城砖,至今已成功回收60万块。
马麟表示,明年城墙将迎来660岁,“阅读南京城墙,就是阅读南京的城市精神——它有明代筑城的智慧,有抗战时期的坚韧,更有今天全民守护的温暖。未来,我们会继续用‘读城’的方式,让更多人爱上这座城,传承这份文化自信。”
以诵读之名,致敬与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
活动现场,青年人以诵读的方式,致敬与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观众听出了金戈铁马、听出了战火硝烟,也听出了一个民族百折不挠的抗争史和奋斗史。
1937年4月5日,为唤起四万万同胞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共赴位于陕西黄陵县桥山黄帝陵,公祭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毛泽东亲笔撰写《祭黄帝陵文》作为祭文。现场,金陵科技学院学生们激情诵读《祭黄帝陵文》,以青春之声将民族血脉中的集体记忆再次唤醒,展现出新时代青年的昂扬风貌。
王昌龄的《出塞曲》、岳飞的《满江红》……四名青年学生用慷慨激昂的爱国诗词联诵,跨越时空与先贤对话,将壮志豪情和家国情怀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也将观众带入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之中。
铭记历史,吾辈自强。正是无数的英雄前仆后继,创造了今日盛世中国的“满园春”。南京市朗诵协会理事张左携手南京市书人实验学校学生沈廷璋诵读了《英雄》,缅怀革命先烈,感悟信仰的力量。
此外,朗诵家戈弋饱含深情地诵读了《人民万岁》,敬意随声线递进,每一次激越,都引得台下掌声雷动。主持人傅国诵读了《长江吟》,字句铿锵间,满含对祖国壮美山河的深情告白。
读地名、读老字号、读建筑……南京是一本“耐读”的大书
每一座城市都是一本书。南京这座城,如何能够读懂?著名作家、学者薛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建筑科普中心副主任汪晓茜现场分别以《我与南京》《建筑何以南京》为题,带来精彩分享。
在南京生活七十多年的薛冰表示,自己一直在阅读这座城市,阅读这部常读常新的百科全书。读南京,起初始于家门口的行走。薛冰回忆起他在南京的各个住所,一口气报出几十个老地名和老字号:热河路、石鼓路、沈举人巷、钞库街、午朝门、肚带营;奇芳阁、魁光阁、永和园、蒋有记……“我说南京城里的大街小巷都走过,并不是夸张。”在薛冰看来,真正了解南京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除了行走,还要阅读。从散文小说,到掌故笔记,再到史籍和方志。几十年来,薛冰随时注意搜集与南京相关的各种资料,陆续购买、阅读的有四五千种,经典著作更是反复读,翻烂了就再买一册。通过切身体验、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南京城的古往今来、南京人的喜怒哀乐,就像一幅幅画卷呈现在他的脑海里,让他对南京的城市文化特色和城市精神要义有了深切的领悟。“我写南京的非虚构著作有二十部,这些作品成为读城的内容,成为大家认识南京的导览,是我最大的荣幸。”现场,薛冰以居住者、书写者、观察者三重身份,分享了自己阅读南京这本大书的感悟,引领更多人一同读南京、写南京、建设南京。
汪晓茜则从建筑学的视角带领大家解码南京。“人们对一个城市的印象,常常是由建筑促成的,优秀的建筑甚至可成为城市的代名词,这也是为什么‘读城’活动中一定会有‘读建筑’这个主题。”她表示,南京历史上曾迎来三次城市建设高峰,孕育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遗产,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和象征。第一次出现在南北朝时,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辉煌至今让今人神往不已;第二次出现在明初,朱元璋以旧城为基础,将南京城建成一个非对称但中心均衡的城市,完成了一代帝都的宏伟规制,城墙、宫殿、寺庙和陵墓等投射出大明帝国的巍巍气魄;第三次出现在民国,这次引进了欧美的都市计划学、建筑学和各项土建工程技术,使城市改造和发展迈出现代化的一步,中山陵、美龄宫、颐和路公馆区等都是那时的经典之作。而横跨天堑的“南京长江大桥”、夫子庙、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牛首山佛顶宫、紫峰大厦、青奥双子塔等现代优秀之作,也再次显示了南京的气度与丰厚的文化根基。
“9·28经典诵读活动”由江苏省全民阅读促进会、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省书香全民阅读基金会主办,现代快报、凤凰读书会等承办,自2017年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九届,持续以经典之声传递文化力量,成为江苏全民阅读的闪亮品牌。
参加本次活动的还有南京市全民阅读促进会、金陵科技学院、东南大学、城墙博物馆等单位的工作人员。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白雁 王凡 任雨风 吴慧慧 宋经纬 胡玉梅/文 顾炜 刘畅/摄
来源: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