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明确2027年AI在交通典型场景广泛应用且综合交通大模型落地、2030年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且总体水平居世界前列的目标。不过,我国AI交通仍面临技术自主可控不足、数据安全风险、法律伦理空白等挑战。未来,我国A
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明确2027年AI在交通典型场景广泛应用且综合交通大模型落地、2030年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且总体水平居世界前列的目标。不过,我国AI交通仍面临技术自主可控不足、数据安全风险、法律伦理空白等挑战。未来,我国AI+交通将实现从“典型场景普及”到“全球领跑”的跨越,构建智能综合立体交通网,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多领域转型。
近日,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七部门正式印发《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2027年人工智能在交通典型场景广泛应用、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落地,2030年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总体水平居世界前列”的目标。这场由AI驱动的交通革命,正以雷霆之势重塑我国交通的底层逻辑,更将推动全球智慧交通迈入“中国时代”。
事实上,我国在AI交通领域早已打下坚实基础,当前的发展现状足以用“硬核”来形容。从市场规模来看,2024年我国AI交通市场规模已达2650亿元,同比增长8.8%,折算下来相当于每天新增7.26亿元产值。按照这样的发展势头,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2900亿元,到2027年有望实现“万亿级”跨越,年复合增长率超30%。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是3.79万亿元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的强力托底,智能交通已成为重点投向领域,为行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技术渗透方面,AI已从公路延伸到港口等多个交通领域,呈现出全面开花的态势。智能驾驶领域,2025年1-7月,L2级乘用车销量达775.99万辆,渗透率飙升至62.58%,也就是说每3辆新车中就有2辆搭载了智能辅助功能,智能驾驶正加速走进普通人的生活。
试点布局的推进同样成效显著。目前我国已打造20个“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开放测试道路总长超3.5万公里,发放测试牌照突破1万张,试点密度位居全球第一。其中,浙江、广东、湖北三大集群表现突出,贡献了全国60%的创新案例,成为AI交通技术创新和应用的重要策源地。
本次《意见》的出台,为我国AI+交通按下了“加速键”。四大核心任务直指行业痛点:
技术供给层面,突破动态场景感知、实时定位导航等共性技术,建设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让AI从“能看”进化到“能思考”;场景赋能聚焦组合辅助驾驶、智慧航运、智慧民航等七大领域,打造可复制的标杆项目;要素保障统筹优化算力供给,构建10PB级行业训练数据集,推动5G、区块链等技术融合,解决数据孤岛问题;生态构建组建交通大模型联盟,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共享数据、共训模型,形成“产学研用”闭环。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我国AI+交通正从“跟跑”转向“并跑”,甚至在某些领域“领跑”。尽管成绩斐然,但目前仍面临三大挑战:
技术自主可控仍是痛点。高性能AI芯片、底层算法依赖进口,部分核心传感器成本居高不下,导致高端市场被国外企业垄断。数据安全风险如影随形。极端天气下激光雷达点云密度下降、无保护左转场景误判等问题频发,需构建“长尾场景数据库”提升模型鲁棒性。法律伦理空白亟待填补。自动驾驶责任认定标准缺失,一旦发生事故,是车主、车企还是算法提供商担责?目前,中国尚未建立完善的AI伦理审查机制,公众对AI的信任度仍有待提升。
从2027年的“典型场景普及”到2030年的“全球领跑”,我国正重新定义交通的未来。一个由AI驱动的智能综合立体交通网,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最佳注脚,这场变革不仅将提升出行效率、保障交通安全,更将推动城市规划、能源消耗、环境保护等社会经济维度的深刻转型。
(本文SEO关键词:智慧交通/人工智能/自动驾驶)
(备注: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完
作者:胡锦明
责编/版式:甄清岚
审核:郄勇志
监制:刘启诚
工联网简介
工联网创立于2020年4月1日,以“记录智慧工业时代”为宗旨,致力于打造5G时代工业互联网行业领先的网络传播平台。创办以来,工联网立足中国工业互联网领域发展前沿,见证和记录了行业发展历程,以及时、权威的报道全面反映工业互联网产业变化,为行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工业互联网垂直领域网络渠道第一媒体。
来源:小隐说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