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八盒子—日本南部十四式手枪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21:44 1

摘要:二战最差手枪,自杀都颇为费力的手枪,其击针脆弱得犹如饼干你可曾见过?不仅被公认是最丑的枪械之一,更以性能低劣、故障频发而臭名昭著连小日子自己都嫌弃。日军在二战时的标配 ——南部十四式手枪。

二战最差手枪,自杀都颇为费力的手枪,其击针脆弱得犹如饼干你可曾见过?不仅被公认是最丑的枪械之一,更以性能低劣、故障频发而臭名昭著连小日子自己都嫌弃。日军在二战时的标配 ——南部十四式手枪。

在此枪诞生之前,日军还在用老掉牙的 26 式转轮手枪。眼看世界潮流转向半自动手枪,军方拿着一把德国的鲁格 P08找到这位被誉为 “日本勃朗宁” 的设计师南部麒次郎要求他模仿着做 —— (三式步枪、九二式重机枪等均出自他手。)1925 年,战争形势越发紧张,日军决定统一制式手枪。他们以南部手枪为蓝本,大幅简化生产流程压低成本,推出新枪。因当年是日本大正十四年,故命名 “南部十四式”,它很快成为二战日军最常用的手枪。

十四式其设计参考了德国鲁格P08手枪的肘节闭锁机构,但采用了更简单的反冲作用原理,口径为8毫米,使用独特的8×22mm南部手枪弹。该枪的外形特征鲜明:枪身右侧有一个大型击锤,枪套形状类似龟壳,因此被中国军民戏称为“王八盒子”。其设计初衷是便于军官在狭窄空间(如坦克或舰舱)内使用,但实际结构复杂且零件公差大,导致故障率居高不下。例如,击针易断裂、弹匣卡榫设计脆弱,甚至在跌落时可能意外走火。为了把成本压到 22 日元(鲁格的三分之一),南部把整枪零件数从 58 件砍到 42 件:击针由整块铣削改为冲压焊接,回弹簧改用碳素钢丝,甚至连弹匣托弹板都减薄 0.2 mm。结果是:撞针平均寿命 450 发、回弹簧 600 发必断,弹匣在连射 5 发后因托弹板变形而卡弹。整枪空重 0.91 kg,比鲁格重 160 g;矮小的日本军官单手握持时,手腕常被后坐力挫得红肿。

8 mm 南部手枪弹沿用的是 1904 年定型的弱装药方案:装药 0.33 g、初速 320 m/s,枪口动能 335 J,仅为中国军队使用的毛瑟C96手枪7.63×25 mm 毛瑟弹的 58 %。战时日军靶场记录显示,50米距离射击对 3 mm 钢板只能砸出凹坑,而中国的盒子炮可一穿二。与驳壳枪相比,它简直像个刚出世的婴儿。(把一支手枪的全部缺点都能凑成一个“七宗罪”,在世界枪械史上并不多见,而南部十四式却做到了极致。自 1925 年列装那天起,它就像被诅咒一样,成为了无数持有者的噩梦。)

南部14式手枪由东京炮兵工厂和小仓兵工厂生产,从1925年服役至1945年,总产量约28万支。主要配发给军官、士官,由于日本资源匮乏,后期生产的版本偷工减料,进一步降低了可靠性。

实战表现:

在侵华战场上,南部14式的表现堪称灾难。其8毫米子弹初速仅290米/秒,杀伤力不足,甚至无法穿透厚棉衣;弹匣容量仅8发,且供弹弹簧易疲劳。中国战场缴获记录显示,该枪常因沙尘或潮湿导致卡壳,被八路军称为“废物武器”。只要清点战利品,“王八盒子”总是最不受待见的一个。

(更可怕的是它随时会“走火”。退匣不空仓、保险形同虚设,有位副班长在夜里翻了个身,放在床边的“王八盒子”被震了一下就直接走火,子弹穿过了他的小腿。自此,各连政务下达口头命令:缴获的王八盒子一律上交,谁敢私下佩戴,按违纪处理。到最后,这些“废铁”被集中送到后方兵工厂,回炉化成铁水。)

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士兵则嘲讽其“连椰子都打不穿”,在瓜岛战役中,缴获的南部手枪多被丢弃。美军在 1944 年《Japanese Small Arms》报告中总结:日本“南部手枪唯一值得称道的是它的枪套——至少还能当饭盒用。”

此枪被缴获后士兵的反应:

美国大兵:这把枪外形上就很脆弱,用来自杀都不一定成功。

八路军士兵:我们没有枪没有炮也不会用这种武器。

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把这一幕艺术化:日军中尉立花奇雄举枪近距离射击,结果第二发卡壳,被龙文章反杀。

1979 年铁岭警匪枪战中,民警刘玉民使用了一支在仓库里放了 34 年的南部手枪,结果第一发就崩断,导致他因公殉职。事后刑侦技术员在撞针腔里找到了不到 3 mm 的断尖,成为证据里最刺目的碎片。

二战结束后这把连小日子自己都嫌弃的“废铁”却摇身一变成了欧美枪展上的明星。27 万支的总产量不足 M1911 的十分之一,战损、回炉、战后销毁又折损大半,如今能连号、带原厂皮套的完整品不足千支。每次现身拍场,木槌落下往往越过五千美元,若刻有早期“昭和三”或“菊花十六瓣”铭文,价格直接翻倍。

由于其枪身上的菊花纹章与“昭和”年号,中国和很多国家将其列为“战争文物”,而被多家抗日纪念馆和博物馆收藏、展览。

附篇漫画:

来源:公爵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