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5岁的徐某接到一通自称“某短视频平台客服”的电话。对方告知徐某已加入平台购物团,后续每月将自动扣费800元。徐某听闻,顿时慌乱,急忙表示要取消该业务。紧接着,“客服”迅速为其转接“高级客服”。因徐某对智能手机操作生疏,只能言听计从。在对方引导下,徐某下载“天
4月29日,“平安恩施”微信公众号发布今年1月-4月15日电信网络诈骗发案数据,数据显示,电诈犯罪分子的目标开始向“一老一小”转移。
湖北省反诈中心公布的2024年电诈发案数据也显示,“60后”“50后”受骗人数占比同比上升。
老年人对网络新事物的接受速度相对较慢,信息获取途径较窄,容易沦为诈骗分子眼中的“重点目标”。
今天,我们精心梳理十个极具代表性的针对老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例,期望能为大家敲响警钟,提升防范意识。
案例一:假冒短视频客服,198万瞬间蒸发
75岁的徐某接到一通自称“某短视频平台客服”的电话。对方告知徐某已加入平台购物团,后续每月将自动扣费800元。徐某听闻,顿时慌乱,急忙表示要取消该业务。紧接着,“客服”迅速为其转接“高级客服”。因徐某对智能手机操作生疏,只能言听计从。在对方引导下,徐某下载“天e云”会议软件并开启“屏幕共享”,一步步进行密码操作与人脸识别。直至卡内198万元全部转出,却迟迟未收到返款,徐某才惊觉被骗。
诈骗分子精准拿捏老年人对手机操作不熟悉、担忧扣费及影响征信的心理,借助短视频平台的高知名度骗取信任,诱导老人泄露关键信息,最终实现资金盗刷。
案例二:“公检法”来电,60万保证金打水漂
78岁的张爷爷在家中接到一通神秘电话,电话那头自称是某公安机关人员,称张爷爷涉嫌洗钱犯罪,即将被逮捕。为自证清白,需缴纳60万保证金至指定“安全账户”。惊慌失措的张爷爷,未与家人商议,便匆忙照做。转账完成后,张爷爷再拨打电话,却发现对方已失联。
骗子利用老年人对“公检法”权威的敬畏之心,通过伪造文件、变换号码伪装来电等手段,营造逼真的诈骗场景,以“违法犯罪”“账户冻结”等说辞制造恐慌,让老人在慌乱中丧失判断,乖乖奉上积蓄。
案例三:虚假投资理财,17.6万元血本无归
退休在家的徐先生手头有些闲钱,正盘算着投资。这天,他经短视频加入一个理财群,在陌生好友引诱下,下载了一款投资软件。软件客服以30%的年化收益率为诱饵,并承诺可全额提现,诱使徐先生多次转账。首次转账1万元后,徐先生银行卡被警方冻结无法继续转账,客服竟要求他购买166张面额1000元的大润发购物卡,并发送卡号和密码。至此,徐先生累计损失17.6万元。
此类诈骗利用老年人对理财知识的欠缺以及渴望财富增值的心理,以高额回报为饵,先给予小额获利甜头,待老人加大投入后,便卷款消失。同时,利用购物卡的匿名特性,增加警方追赃难度。
案例四:“孙子出事”紧急求助,亲情牌下的骗局
67岁的蔡大妈在家中接到电话,电话里传来“孙子”焦急万分的声音,称在外地与人冲突,致对方头部受伤,急需1.5万元医药费,否则将面临牢狱之灾。蔡大妈心急如焚,未及核实,便匆忙按对方指示,将现金交给自称“孙子朋友”的人。事后与家人交流,才知上当受骗。
诈骗分子通过改号软件伪装成亲属号码,利用老年人对晚辈的深厚关爱,编造紧急、严重的虚假事件,营造紧张氛围,使老人在慌乱中无暇思考,轻易转账。
案例五:中奖骗局,16万元付诸东流
家住郊区的马老太收到一封信,内有某公司赠送的“刮刮奖”卡片及公证书,一番刮开后,竟发现自己中了200万元巨奖。兴奋不已的马老太立即拨打卡片上电话兑奖。对方以缴纳手续费、保证金等为由,诱导马老太逐步转账,最终骗走16万元。
骗子抓住老年人对意外之财的期待心理,通过邮寄虚假中奖卡片,设置重重转账陷阱,以“手续费”“保证金”等借口,让老人误以为是领奖必须流程,一步步陷入骗局。
案例六:“免费赠送”藏陷阱,步步诱导买“神药”
某诈骗团伙以销售保健药品为名,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邀请老年人参加“健康讲座”,声称到场即可免费领取鸡蛋、水果、小家电等物品。讲座中,他们夸大宣传所谓“神药”功效,称能包治百病。先以免费赠送小礼品吸引老人,接着玩起“套路”,每隔几天售卖产品,隔天却如数返还购买费用,让老人放松警惕。待老人彻底信任后,诱导其大量购买高价“神药”,随后卷款跑路。
这类诈骗利用老年人爱贪小便宜及从众心理,前期用小恩小惠建立信任,再通过洗脑式营销,夸大产品功效,使老人盲目相信并购买毫无价值的产品。
案例七:“高薪聘请”老年协会形象大使,实则骗钱
张大爷接到电话,对方恭喜他被选为老年协会形象大使,月薪6000元。起初张大爷半信半疑,但经自称中国中老年协会驻当地办事处负责人的女子一番夸赞游说,逐渐心动。为领取这份“高薪”,张大爷按要求陆续缴纳数十万元“手续费”“保险费”等。然而,钱交出去后,“协会”人员却失联了。
骗子利用老年人不服老、渴望在晚年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认可的心理,打着看似正规、体面的旗号,以高薪为诱饵,诱使老人缴纳各种费用,实施诈骗。
案例八:帮忙发表作品,版面费骗走数万元
退休老教师刘大爷爱好写字、作画,通过活动结识一陌生人。此人得知刘大爷爱好后,主动提出帮忙发表作品,但需交6000元版面费。刘大爷满心欢喜,立即取钱交给对方。之后,刘大爷果然收到一份“报纸”,上面登有他的毛笔字。尝到“甜头”的刘大爷,在对方持续诱导下,陆续支付数万元版面费。
此类诈骗抓住老年人热爱文化艺术、希望作品得到认可和传播的心理,以帮忙发表作品为幌子,收取高额版面费。而所谓的发表,可能只是一场骗局,毫无实际价值。
案例九:“自动订购”增值业务骗局,手机“被吸血”
李奶奶近期发现手机话费莫名增多,经咨询得知,自己的手机被莫名订购了多项增值业务,每月扣费数十元。原来,李奶奶此前点击了一条陌生短信中的链接,下载了一个看似普通的软件,此后手机便被植入木马病毒,不法分子通过该病毒偷偷开通小额增值收费业务,以“短信吸血”方式非法牟利。
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对手机操作不熟练、易轻信陌生信息的特点,通过发送带有恶意链接的短信,诱导老人下载软件,植入病毒,进而偷偷开通增值业务,长期窃取老人钱财。
案例十:“以房养老”骗局,钱房两空陷困境
王爷爷和王奶奶接到一个自称是某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称有一种“以房养老”的新型理财项目,只需将房产抵押,每月就能获得高额收益,到期还能拿回房产。老两口心动不已,在对方诱导下,办理了房产抵押手续,并将相关证件信息提供给对方。然而,一段时间后,不仅没有收到收益,还发现房产已被过户,自己面临无家可归的困境。
骗子打着“以房养老”的幌子,诱骗老年人抵押房屋获取资金,再购买所谓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实则实施非法集资。一旦资金链断裂,老人便会陷入“钱房两空”的悲惨境地。
通过这十个典型案例,我们清晰看到电信网络诈骗分子针对老年人设下的重重陷阱。作为子女,应给予老人更多关心与陪伴,多与他们交流当下诈骗手段及防范方法。
老年人自身也要时刻保持警惕,牢记“不听、不信、不转账”,遇到拿不准的事,及时与家人或警方联系。
让我们携手,为老年人筑牢反诈防线,守护好他们的“养老钱”,让他们安享幸福晚年。
来源:淅川发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