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首《罗刹海市》的走红,本应是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碰撞的文化景观,却意外沦为网络文明滑坡的催化剂。刀郎借《聊斋志异》隐喻构建的批判叙事,被异化为群体泄愤的工具,造谣诽谤、恶意P图、人身攻击等乱象丛生,让网络空间沦为情绪宣泄的角斗场,这种非理性狂欢背后的文明失序,
一首《罗刹海市》的走红,本应是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碰撞的文化景观,却意外沦为网络文明滑坡的催化剂。刀郎借《聊斋志异》隐喻构建的批判叙事,被异化为群体泄愤的工具,造谣诽谤、恶意P图、人身攻击等乱象丛生,让网络空间沦为情绪宣泄的角斗场,这种非理性狂欢背后的文明失序,值得每一个人警惕。
一、现象:从艺术解读到网络围剿的失控演变
《罗刹海市》的传播轨迹早已偏离艺术讨论的轨道。歌词中“马户”“又鸟”等隐喻符号,被网民强行与娱乐圈过往争议绑定,衍生出“复仇叙事”的解读狂欢 。在这种情绪煽动下,多名音乐人社交媒体评论区沦为“战场”,那英的抖音账号曾三天内新增超600万条评论,其中充斥着大量嘲讽与辱骂,更有网民以“战况播报”的形式实时统计恶评数量,将网络暴力包装成“正义执行”。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攻击已从言语谩骂升级为系统性骚扰。恶意P图丑化、编造“艺人互撕内幕”等谣言在多平台扩散,部分自媒体为博取流量,甚至伪造“全球播放量破吉尼斯纪录”等虚假信息,即便官方辟谣仍挡不住传播热潮 。从理性解读到群体围剿,从个体争议到泛化攻击,网络讨论的边界被彻底打破,文明表达的底线不断退守。
二、根源:流量逻辑与情绪宣泄的双重合谋
网络文明的此次滑坡,绝非偶然发生的文化事件,而是流量至上法则与群体情绪共振的必然结果。在“注意力即收益”的网络生态中,平台对暴力信息的纵容与自媒体的刻意炒作形成了恶性循环——部分平台为提升用户活跃度,对明显含有人身攻击的内容审核宽松,甚至通过算法推荐放大争议话题;自媒体则精准捕捉大众“反权威”情绪,将歌曲解读为“草根对精英的反击”,炮制极端观点收割流量。
从受众心理来看,《罗刹海市》的隐喻恰好击中了大众对“价值颠倒”现象的不满,这种共鸣本应转化为对社会现象的理性反思,却在网络匿名性的掩护下异化为暴力宣泄。正如红网评论所警示的,歌曲本身的批判意义被窄化,取而代之的是“以正义之名行攻击之实”的群体狂欢,而匿名性带来的责任豁免感,让普通人轻易跨越了文明表达的红线 。
三、警示:法治缺位下的文明倒退风险
这种网络粗鄙化绝非“前所未有”,却呈现出“规模化”“组织化”的新特征。与过往零散的网络冲突不同,此次乱象借助歌曲的传播力实现全平台渗透,抖音相关视频播放量超100亿次,微博话题阅读量破5亿,暴力言论在跨平台传播中不断发酵升级 。更值得警惕的是,青少年群体在这种氛围中容易形成“审丑”倾向,将粗俗表达视为“个性”,将人身攻击当作“正义”,这对社会价值观的塑造具有潜在危害。
若任由这种乱象蔓延,网络空间或将陷入“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当隐喻成为暴力的遮羞布,当宣泄取代理性表达,不仅会催生更多冤假错案式的网络围剿,更会摧毁多年构建的网络文明生态。正如法律人士所警示的,借歌词进行言论攻击的行为已涉嫌侵犯名誉权,即便创作者无明确指向,传播者仍需承担法律责任 ,这种法律风险的漠视,正是文明倒退的重要信号。
四、破局:法治兜底与价值重建的双重发力
遏制网络文明滑坡,亟需构建“监管-平台-个体”的三重防线。2024年8月施行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已明确将“侮辱谩骂、造谣诽谤”等内容纳入治理范畴,要求平台建立暴力信息特征库,采用技术手段与人工审核结合的方式强化监测,并将违规行为记入用户信用记录 。这一规定的落地执行,正是遏制乱象的关键法治保障。
平台更需履行主体责任,不能沦为暴力传播的“帮凶”。应严格落实真实身份认证制度,对涉暴力信息的账号采取降权、封禁等措施,同时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减少争议话题的过度扩散。而作为网络参与者,我们更需明晰“批判”与“攻击”的边界——欣赏歌曲的隐喻艺术不等于纵容暴力表达,追求言论自由更不能突破法律与道德的底线。
刀郎在争议中始终保持沉默,或许早已暗示:艺术的价值在于引发思考而非制造对立。当我们在歌词中解读出“价值颠倒”的批判时,更应警惕现实中“以文明之名行粗鄙之实”的真正颠倒。唯有守住法治底线,重建理性表达的共识,才能让网络空间回归文明有序的正轨,避免在情绪狂欢中输掉整个社会的文明成色。
来源:经典音乐老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