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亿砸出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通车,2小时路变2分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8 21:25 1

摘要:9月28日的花江大峡谷格外热闹,云雾缭绕间,一座银灰色的“巨虹”横跨在被誉为“地球裂缝”的峡谷之上,汽车鸣笛声穿透云层——投资22亿的花江峡谷大桥正式通车了 。站在桥边望去,桥面距水面足有625米,相当于200多层楼高,脚下的钢桁梁在风中稳如磐石,谁能想到这里

深度解读:花江峡谷大桥通车

9月28日的花江大峡谷格外热闹,云雾缭绕间,一座银灰色的“巨虹”横跨在被誉为“地球裂缝”的峡谷之上,汽车鸣笛声穿透云层——投资22亿的花江峡谷大桥正式通车了 。站在桥边望去,桥面距水面足有625米,相当于200多层楼高,脚下的钢桁梁在风中稳如磐石,谁能想到这里曾是连飞鸟都要绕着走的天堑。

(一)这桥有多牛?“横竖都是世界第一”

花江峡谷大桥的“头衔”能列出一长串:全长2890米,主桥跨径1420米,是目前世界山区桥梁跨径的“天花板”;桥面到水面625米,比之前的北盘江第一桥还高近60米,稳稳坐上“世界第一高桥”的宝座 。当地老乡说得实在:“这桥横看跨得远,竖看长得高,横竖都是顶呱呱的第一!”

更让人惊叹的是建设速度,2022年1月开工,短短3年多就通车,比原定工期还提前了几个月。要知道,全桥93个钢桁梁节段总重2.1万吨,得在600多米高空实现毫米级对接,建设团队只用73天就完成了全部吊装,这速度在世界桥梁史上都少见 。

(二)硬骨头怎么啃?和14级大风“掰手腕”

花江大峡谷的凶险早有耳闻,两岸最窄处才300米,最宽却达3公里,地形跟被刀劈开似的。建设者刚进场就遇上了难题:峡谷里的风跟“野路子”一样,瞬时风力能飙到14级,堪比强台风,人站在地面都发晃,更别说在高空架梁了 。

为了摸清风的脾气,建设团队提前一年就架起了多普勒激光雷达测风系统,24小时盯着风速风向,还造了等比例模型去做风洞实验。最后想出个巧招:在主梁加了水平稳定板,既能抗风,日后还能当空中竞速跑道。除了风,高空吊装也是难题,团队用上了第四代智慧缆索吊装系统,一个人在控制室按按钮就能精准操作,哪怕大风大雾天也能施工,这技术还拿了专利 。

(三)藏在桥里的“黑科技”:自带“神经系统”

这座桥不光结实,还特“聪明”。每根主缆里都埋了智慧缆索,就像大桥的“神经系统”,能实时监测健康状况,哪根钢丝受力大、哪个部位有损耗,一眼就能看出来,这在国际大跨径悬索桥上还是头一回用 。

主缆里的钢丝更是厉害,2000兆帕级的高强钢丝,每根主缆由217根索股组成,全部钢丝连起来有9.3万公里,能绕地球两圈多。还有个锻焊组合式索鞍,比传统的结实44%,抗腐蚀还抗疲劳,能大大减少日后维护成本,关键是新材料还环保,符合绿色建设的理念 。

(一)两岸乡亲:以前绕山2小时,现在一脚油就到

“以后卖菜再也不用摸黑赶路了!”关岭县的农户说起大桥满脸笑意。以前从关岭到对岸的贞丰县,得翻三座山,开2小时山路,遇到雨天还容易塌方。现在大桥通车,车程直接缩到2分钟,早上摘的新鲜菜心,中午就能摆上贞丰的菜市场 。

对跑运输的司机来说,大桥更是“救星”。以前拉一趟货绕山走,油费多花几百块,时间还没保障。现在走大桥,物流成本降了近三成,黔西南的薏仁米、食用菌能更快运到外地,外地的农资也能及时送进山。关岭牛的养殖户更开心,新的牛集散中心离大桥不到3公里,客商过来交易更方便,“花江牛市”的名气说不定能传到全国去 。

(二)“黔货出山”:架起双向奔赴的致富桥

花江峡谷大桥不光连起了两岸,还打通了“黔货出山”的新通道。黔西南州特意建了“冷链网”,在田间地头装了“冰箱”,蔬菜瓜果从枝头摘下来,通过大桥运到高速网,再发往全国各地,全程新鲜不变质 。

除了农产品,民族工艺品也借上了光。布依族的刺绣、苗族的银饰,以前因为运输不便,很难走出大山。现在通过大桥连接的物流网,这些手工艺品能轻松卖到东南亚市场。当地还打算给这些特产贴“黔货”标签,让全国都尝尝大山里的好东西 。

(一)在云端喝咖啡:桥上年接待游客超百万

通车当天,大桥的观光项目也同步开放了,不少游客专程赶来体验“云端漫步”。观光电梯每秒能跑4米,1分钟就能到主塔顶部,360度全景视角看峡谷云海,感觉像在仙境里 。桥廊的玻璃观光大厅用了4厘米厚的三层夹胶玻璃,站在上面看625米的高空,配上5D特效,心跳都跟着加速。

最有特色的是桥塔顶部的云端咖啡厅,点杯咖啡坐在窗边,脚下是深谷,眼前是远山,这种体验在别处可找不到。还有酷玩空中公园的蹦极、空中荡绳,胆子大的游客排队挑战,晚上还有300米长的灯光水幕秀,昼夜都有得玩 。据测算,这里年接待游客能超百万人次,光旅游收入就能带动一大片产业。

(二)从“单打独斗”到“组团出击”:串联贵州美景

以前去贵州旅游,黄果树、龙宫、万峰林这些景点像“散珍珠”,走起来绕路又费时。现在大桥把它们串成了“珍珠项链”,从黄果树出发,走大桥到万峰林,车程比以前缩短一半多,形成了联动的旅游圈 。

平街乡还打算借着大桥做文章,把红色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和布依族文化打包,搞农旅、体旅融合。游客看完大桥,能去村里摘百香果、火龙果,晚上住民宿,体验非遗手作,这样一来,游客能留住,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赚钱 。这正是贵州打造桥旅融合3.0样板的思路,让大桥不只是交通设施,更是世界级的旅游标识。

(一)从“地无三尺平”到“万桥飞架”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以前“千沟万壑”的地形困住了发展。但这些年,贵州建了3.2万多座桥,世界高桥前100名里占了近一半,前3名全在贵州,“世界桥梁看中国,中国桥梁看贵州”可不是吹的 。

花江峡谷大桥就是贵州交通的新里程碑。现在贵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9000公里,高铁也有1808公里,“地无三尺平”变成了“高速平原”,从西南地理枢纽变成了陆路交通枢纽,货物在这里能快速集散,吸引了不少企业来投资兴业 。

(二)从“通道经济”到“枢纽经济”的跨越

大桥通车后,黔中经济区和滇中经济区被紧紧连起来,贵州成了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枢纽。以前只是“过路”的通道,现在能把路过的“流量”变成留下来的“留量”,比如新能源电池材料、金属制品能通过这里运往东南亚,外地的技术和人才也能更方便地进来 。

对乡村振兴来说,大桥更是关键。沿线的村子借着交通便利,搞起了乡村旅游、特色种植,非遗文创也进了景区、进了市场。电商也跟着火起来,农户通过直播卖特产,订单从全国各地飞来,真正实现了“通一座桥、兴一片业、富一方百姓” 。

站在花江峡谷大桥上远眺,云雾渐渐散开,桥下的江水蜿蜒流淌,桥上的车流平稳穿梭。这座投资22亿的“世界第一高桥”,不光是钢筋水泥的建筑,更是山里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基建的智慧结晶,更是贵州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高地的见证。

【作品声明】本作品内容取材网络经整理汇编而成。受网络信息更新延迟与创作水平有限,难免存在细节疏漏和表述偏差,恳请大家谅解和指正。文章仅作参考交流!!!期待与您共话贵州城市建设!

来源:建客心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