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仙茅,自古以来被列入温补的药材,《本草纲目》中曾提及其功效,历代医家多用于“补肾助阳”,尤其在年长人群的调理中常被推崇。在中医理论中,仙茅性热而不烈,善入肾经,常用于阳气不足、畏寒怕冷、精神不振的患者。现代药理研究也显示,仙茅中含有多种甾体皂苷和黄酮类物质,具
仙茅,自古以来被列入温补的药材,《本草纲目》中曾提及其功效,历代医家多用于“补肾助阳”,尤其在年长人群的调理中常被推崇。在中医理论中,仙茅性热而不烈,善入肾经,常用于阳气不足、畏寒怕冷、精神不振的患者。现代药理研究也显示,仙茅中含有多种甾体皂苷和黄酮类物质,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和抗氧化作用,被认为是老年人温补的常见选择。
2017年,65岁的林志远刚刚从大学退休。他在高校任教生物学近四十年,桃李满天下,以严谨的教学和科研闻名。遗憾的是妻子却因病早早离开了他,由于早几年忙着搞科研,林志远一直没再续弦。如今退休了,子女在外求学工作,难得回来陪伴。一个人住在宽敞的家中,不免心生孤独。虽然不少邻居给林志远牵线搭桥,但他始终没遇到合适的。不过林志远的精神层次比较高,平日里光靠在书房写些研究随笔,偶尔与旧友围坐品茶便能打发孤独。他生活清淡有序,看上去精神饱满,丝毫不像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
2017年3月初,林志远请了一位家政阿姨帮忙料理日常。这位罗阿姨年纪四十出头,身材中等,举止利落,做饭手艺尤为可口。第一天来时,厨房里传出的清香就让林志远感到久违的温暖。他从书房出来,正好看见罗阿姨低头切菜的神态,不由得愣住。那眉眼之间,竟与自己大学时的一位女同窗有几分神似。那位同窗曾陪伴他度过最单纯的岁月,林志远甚至写过厚厚的日记,却最终因为对方远嫁他乡而无果。眼前这一幕,像是把他拉回到几十年前的校园,让内心泛起久违的涟漪。
罗阿姨的性格开朗,做事不慌不忙,总能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饭后,他常常搬来两把椅子,与她在庭院聊上半个小时,从饮食养生到书籍见解,再到对子女未来的担忧,话题逐渐深入。罗阿姨起初还有些拘谨,随着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再加上林志远谈吐不凡,心里渐渐生出信任。几个月后,两人之间已经默契非常,她索性搬到家中二楼客房居住,表面依旧是雇佣关系,但在心底,他们都清楚彼此已成为生活里无法割舍的陪伴。
2017年6月10日晚,林志远与罗阿姨在客厅看完一部老电影。屏幕渐暗,茶几上的热茶还冒着余温,罗阿姨轻轻靠在林志远的肩头,呼吸渐缓,眼皮耷拉着似要睡去。林志远心中生出久违的温情,便小心翼翼地将她搀扶入卧室。房间里只剩下昏黄的壁灯,气氛逐渐暧昧。他的心跳加快,掌心冒出细汗,却在关键时刻感到下腹毫无力量,就像一根忽然松脱的弦。罗阿姨虽未多言,只是轻轻拍着他的后背,低声安慰“没关系”。但林志远心里却有种前所未有的慌乱,胸口闷得发紧,耳边嗡嗡作响,连夜难以入眠。
此后的日子里,这样的情况反复出现。每当两人亲密相对,他总是满心期待,却一次次被失落取代。林志远清楚感觉到,身体不仅力不从心,甚至伴随着腰背酸沉、下肢发冷的症状。有时刚躺下,便觉得小腿像灌了铅般沉重,手心却出着冷汗。他在镜子里凝视自己,发现眼下的青色愈发明显,晨起时精神不振,连平日里看书写字都难以集中。林志远开始怀疑,是不是年纪真的到了,生理机能已悄然走向衰退。那份不甘心,像一块石头压在心头,挥之不去。
为了改变现状,林志远没有贸然尝试西药,而是从生活习惯入手。他每天清晨坚持在小区小道上缓步,午后练习简易的气功,汗珠顺着鬓角滑落,仿佛在逼退体内的沉重。饮食上,他刻意增加黑芝麻粉、核桃,晚餐不过量。罗阿姨也体贴地调整菜谱,常煮些山药粥、瘦肉汤,希望能慢慢滋补。林志远甚至请来中医推拿师,每周为他调理经络。一个月下来,他确实感觉精力比以前充沛,早晨醒来头脑清醒许多。但当2017年7月18日清晨阳光透进卧室,他凝视着身旁的罗阿姨,心生怜爱时,身体却依旧没有丝毫反应。林志远默默起身,坐进书房煮茶,手心依旧发凉。他意识到,仅凭生活方式的调整,也许已不足以扭转这一切。
情急之下林志远去了趟药店,他听店员说西地那非效果显著。林志远心动之下,便欣然买来尝试。第一次服用时,果然立竿见影。可在次日凌晨,他却因胸口压迫感和心跳异常而惊醒,背心被冷汗浸透。之后几次尝试,即便减少剂量,也仍然出现头皮发紧、心跳过快的症状。林志远清楚,这类药物或许并不适合自己。
万般无奈之下,林志远开始寻找替代方案。在一次同学聚会上,男科医院退休的老同学给他推荐了仙茅这种药草。这是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常被用于“补肾助阳”,尤其适合老年人长期煮水饮用。其性温烈而不燥,主要入肾经,适用于年长体虚、畏寒怕冷、腰膝酸软等症状。现代研究发现,仙茅中含有多种甾体皂苷和黄酮类成分,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抗衰老及免疫调节作用。
林志远听罢顿时心动,当天便去老同学处采购了一些回来,晒干后煮水代茶。起初几天并无明显变化,但一周后,他发现自己早晨起床时精神比以往更好,夜晚也容易入睡。更让他欣慰的是,与罗阿姨依偎时,久违的反应再次出现。林志远心中重新燃起希望,从此每日坚持仙茅煮水,从未间断。
2018年11月21日,林志远受邀参加大学的50周年校庆。礼堂里灯光璀璨,他与久别的同事们热烈交谈,脸上始终带着笑容。但中途,他突然觉得胃口发胀,胸口沉闷,食欲全无。刚端到手里的酒杯,轻抿一口便感到恶心。他借口走到洗手间,看见镜子里自己的眼白隐隐泛黄,脸色也比平日暗沉。林志远心中一惊,却硬撑着继续和大家寒暄。散场时,他的步伐比往常沉重,小腿发紧,走几步就气喘,只能靠意志支撑着回家。
晚上回到家后,林志远换下衣服,才发现小腿浮肿明显,皮肤按下去久久不能回弹,眼皮也轻度肿胀。他在书房镜子前仔细端详,发现嘴唇颜色发暗,额角泛出微微油光,皮肤隐隐发痒。起夜时,他惊讶地发现尿液颜色极深,几乎呈现出茶水般的暗褐色。罗阿姨看出不对,劝他去医院,但林志远摇头,坚持只是劳累。为了缓解不适,他倒了一杯温水慢慢饮下,靠在床头,心中却隐隐有种不安感,胸口闷得透不过气。
半夜三点,林志远被剧烈的腹痛惊醒,像有一只手在肝区狠狠揪扯。他冷汗顺着鬓角滑落,呼吸急促,想起身却发现双腿沉重无力。片刻后,他出现恶心并呕吐,吐出的液体带有酸腐气味,还混着血丝。罗阿姨赶紧起身,见他脸色蜡黄,眼神涣散,言语开始含糊,甚至一度答非所问,明显有神志障碍。几分钟后,他整个人蜷缩在床边,手脚冰凉,皮肤上出现零散瘀点,呼吸时伴随胸口剧烈起伏。罗阿姨惊慌失措,立刻拨打了急救电话。
救护车抵达时,林志远已经面色蜡黄,呼吸急促,脉搏微弱。送入急诊后,医生迅速为其建立静脉通路,吸氧,监测血压,并第一时间抽血送检,开具肝功能、凝血功能及电解质检查。同时安排腹部彩超,值班医生反复强调“快出结果”,并电话通知ICU团队随时待命。抢救室内气氛紧张,医护人员分工明确,却都能感受到患者病情的危重。
不到二十分钟,血液学指标陆续打印出来。谷丙转氨酶(ALT)高达1850U/L,谷草转氨酶(AST)超过2000U/L,总胆红素升至178μmol/L,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凝血酶原活动仅余25%,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升至3.2,意味着凝血功能严重障碍,稍有损伤便可能引发出血。血氨浓度升高,已提示存在肝性脑病的风险。此刻,医生神情凝重,叮嘱家属要做好心理准备。
与此同时,腹部彩超报告也送到医生手里。结果显示肝脏体积较正常明显缩小,实质回声不均,门静脉血流减缓,提示急性肝衰竭典型表现。医生当即决定启动人工肝支持系统,给予血浆和白蛋白补充,同时配合护肝药物,尝试改善肝脏代谢功能。林志远在这一过程中一度清醒过来,虚弱地喃喃:“没想到会这样……”声音低沉而断续,握着罗阿姨的手渐渐失去力气。
数小时后,林志远的病情迅速恶化,血压逐渐下降,呼吸浅快,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征象。ICU团队紧急介入,医护人员全力抢救,多轮血液净化配合升压药物,呼吸机辅助通气不断调整参数。抢救室里,电除颤声与按压指令此起彼伏,但生命体征始终难以维持。最终,林志远在2018年11月22日凌晨,因急性肝衰竭导致循环衰竭,抢救无效去世,监护仪发出的长音定格了这一刻。
罗阿姨听到这个消息后,整个人像被抽空了一样,踉跄着坐到急诊室外的长椅上,手里还攥着那份刚刚打印出来的检验单。A4纸早已被她湿漉漉的掌心揉得皱巴巴,边角卷起,指节因为过度用力而泛白。她低着头,身体前倾,双肩轻轻颤抖,眼神空洞地盯着ICU大门,嘴唇微微发抖,喃喃自语:“他昨天不是还好好的吗……晚饭还跟我说想一起去看那个新开的展览……怎么就突然没了……”
罗阿姨忽然抬起头,望向医生,眼中布满血丝,声音沙哑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不可能!这一定是假的!林教授一直身体很好,从不碰烟酒,饭菜都是我做的,清淡营养,每顿都控制分量。他每天早晨还坚持泡脚、练呼吸操,中午喝补汤,晚上九点准时睡觉,保养上花的钱从来不手软。甚至连感冒都多年没有过,每次体检都很正常!你们是不是弄错了什么?这不可能是他!”她的声音逐渐急促,几近尖锐,情绪彻底崩溃。
就在这时,林志远的子女从国外连夜赶回,一进医院便直奔急诊室。看到原本健康的父亲盖上了白布,儿子脸色骤变,随即怒气冲冲地质问医生:“我父亲体检从不落下,国内外专家都请过,吃的用的都是最好的,他没有任何基础病,怎么会突然走了?”他情绪激动,话音颤抖,女儿在旁边泪眼通红,紧紧拽着哥哥的袖子,嘴唇咬得发白,眼神满是痛苦与不解。
主治医生张了张口,却一时哑然。他明白家属的痛苦,也同样心存疑惑:林志远送来时虽已昏迷,但入院前的指标并未显示完全不可逆,抢救流程也按最高标准执行。更何况此前一周,他的健康档案里并没有明显异常,肝肾功能在体检中都属正常范围。可就在短短两天内,林志远突然出现黄疸加重、意识模糊、血压下降,进而发展为多器官衰竭,最终在ICU抢救无效去世。医生多次翻阅病历,却依旧找不到导致骤变的直接原因。
很快,医院组织了多学科联合会诊,肝病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以及药学专家轮流分析病例。大家一致认为患者虽年逾花甲,但体能维持良好,没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基础疾病,也无严重感染,影像学资料里也无明显占位性病变。饮食清淡规律,无暴饮暴食史,药物使用亦无过量痕迹。入院后虽指标恶化迅速,但追溯之前的数据,并没有任何显著的预警信号。这起病例像一块拼图,每一块都合乎逻辑,却拼不出真正的致命图景。
医院最终决定请省医院肝胆内科的专家王教授参与分析。几天后,完整的病历资料被送到王教授的办公室。面对这个病例,王教授意识到,这并非单纯的临床失控,而很可能与某些生活习惯或日常细节相关。当天下午,他召集团队成员,在会议桌前逐一翻阅资料。从体检数据、入院记录、药物使用到抢救过程,王教授看得格外仔细。翻到最后一页时,他合上文件,眉头深锁:“治疗没有明显疏漏,指标也不是突然崩盘。临床操作没问题,但真正的问题可能不在病历上。”王教授顿了顿,转头吩咐助理:“去联系家属,尤其是最近最熟悉他生活的人。”
三天后,罗阿姨走进会议室,低着头坐下,神情憔悴。她声音低哑,却说得认真:“他真的特别讲究,从吃饭到睡觉,从泡脚到锻炼,样样都很自律。他舍得花钱在养生上,所有的保健品、茶饮都是我帮他准备的,量也不大,从没乱来。他一直配合医生,很注意身体。”
王教授静静听完,轻声问了一个此前没人提到的问题。罗阿姨愣住几秒,眼神一闪,嘴唇动了动,最终低声说:“是有……确实有这两个习惯。但这只是2个很小的习惯,不算坏毛病啊。我听说他坚持了很多年,从来没出过事,我们都以为没关系……”
王教授缓缓点头,神色沉重:“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一例非常典型,却又容易被忽视的病例,近几年来临床上类似的病例也越来越多,我们需要反思啊!林志远在生活中看似面面俱到,饮食清淡,用药规范,连医生都挑不出错。但恰恰就是在这份完美背后,却隐藏着2个关键细节。难道你们都没有发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有2个极小的习惯被忽视了吗?而这正是加重他病情的直接原因啊……”
林志远在饮用仙茅煮水时,第一个被忽视的细节是水质的选择。他图方便,总是直接用厨房水龙头接自来水煮药材,认为高温煮沸足以杀菌。可是自来水里残留的氯离子、铁锈沉积,甚至管道中的微量重金属,并不会因为短时间的高温而完全去除。仙茅本身含有甾体皂苷成分,当这些活性物质与杂质结合后,会给肝脏解毒系统增加额外负担。长久饮用,肝细胞不断在这种高负荷状态下运转,解毒酶系统被迫超常工作。林志远起初只是觉得饭后容易疲惫,午休时间变长,偶尔还有轻微的头晕,却没有联想到这是肝脏逐渐受损的信号。
随着时间推移,血液中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逐渐升高,意味着肝细胞膜的完整性正在被破坏。早期的表现并不典型,只是出现轻度乏力、食欲下降和偶尔的恶心,林志远自己把这些反应解释为“年纪大了,胃口差”。然而当这种损伤日积月累到达某个临界点时,肝脏突然丧失了代偿能力,就会迅速演变为急性衰竭。他的体检单中其实已有隐约的异常,只是数值在临界范围内,既没引起医生的高度警觉,也没让他本人产生危机感。
第二个被忽视的细节在于煮水方式。林志远生性严谨,一旦认定某件事有效,往往会执行到极致。他为了追求仙茅的“药效”,总是延长煮制时间,每次都煮足两个小时,直至药汤颜色深褐发黑才停火。他觉得颜色越深代表药力越足,却不知道仙茅中的部分成分在高温长时间作用下会发生转化,生成一些潜在的肝毒性代谢物。这些物质短期内摄入并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但在体内蓄积后,会对肝细胞造成慢性打击。林志远时常在饮用后觉得口干,晚上比以往更容易醒来,却未意识到这是代谢压力加大的信号。
这种过度浓缩的饮用方式,使得肝细胞长期处于负荷运转状态。实验室检查能体现这一点:谷草转氨酶的持续升高往往提示细胞内部线粒体受损。林志远在后期曾出现夜间易醒、多梦、情绪低落的情况,这些都与肝脏排毒功能下降有关。但他把这些症状当成是睡眠质量差,没有与饮用习惯联系起来。直到一次例行检查中,医生发现他的胆红素较往常升高,才提醒要多注意肝功能,但林志远觉得自己没有明显不适,便没有在意,继续维持原有饮用方式。
更隐蔽的问题出现在饮用时间上。林志远有长期的生活习惯,每天清晨空腹就喝下一大杯仙茅煮水,认为这样能迅速温补阳气。可在空腹状态下,胃酸分泌旺盛,肠壁对液体成分吸收更快,这不仅让有效成分更快进入血液,也让潜在的有害物质短时间内集中冲击肝脏。肝脏解毒功能在早晨尚未完全进入高峰,此时承受的压力远比饭后更大。林志远常常在饮后感到胃部轻微灼热或隐痛,偶尔伴随头晕乏力,却很快自行缓解。他以为是早晨血糖偏低或没吃早餐导致的轻微反应,从未将其与肝脏损伤联系起来。
随着这种习惯的长期延续,肝脏损伤的程度逐渐加深。空腹时高浓度药液直冲肝脏,加上夜间长时间未进食,肝糖原储备低,肝细胞代谢更容易紊乱。林志远在家里有时会无缘无故感到心慌,双手发凉,偶尔还出现口中苦味。这些都是肝脏功能减退的早期信号,但他用“天气变化”或“劳累过度”搪塞过去。到了后来,血液中的总胆红素升高、白蛋白下降,才真正提示肝合成功能明显受损。但此时,损伤已经不可逆转。林志远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日复一日地积累着这些风险,直至最终爆发为急性肝衰竭。
参考资料:
[1]段姝洁,龚清源,王彦丽,等.仙茅苷调节cGAS-STING信号通路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元焦亡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25,41(09):2166-2171.
[2]赵伟霞,余永杉,曾瑞雪,等.仙茅化学成分及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J].天津中医药,2025,42(09):1202-1208.
[3]吕小棉,边亚,郭洁,等.仙茅苷通过PTEN/AKT通路调控糖尿病心肌病心肌重构和血管生成的机制[J].西北药学杂志,2025,40(03):24-30.
(《65岁男子用仙茅煮水喝,1年后肝衰竭走了,医生:这2件事别再做了》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唐医生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