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闻之声新媒体联播网(撰稿 梁东东)李海湖的工作室堆满用十年磨一剑的“天书回篆”字符。横竖撇捺间流淌的不仅是墨色,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
华闻之声新媒体联播网(撰稿 梁东东)李海湖的工作室堆满用十年磨一剑的“天书回篆”字符。横竖撇捺间流淌的不仅是墨色,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
“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宇宙,藏着我们祖先看待、记录和沟通世界的方式。”
艺术家李海湖轻轻摊开刚刚通过版权登记的“天书回篆设计方案”,眼神里满是完成一项重大文化创作任务之后的欣慰。
在他的工作室里,宣纸、卡纸和画布上布满了十年磨一剑的“天书回篆”字符。这些字符即将开启一场跨越大洲的旅程——汉字艺术走入100个国家的文化出海工程。
天书回篆:传统与现代的美学融合
李海湖的“天书回篆”并非凭空创造,而是深植于他对汉字演化史和当代汉字美术应用的深入研究。
这种字体设计方案依据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汉字部首表》的要求,在吸收篆书字形形式美感的基础上,以传统回纹造型艺术化处理现代汉字笔画。
与单纯复刻古法不同,他在创作中特别注重“**回**”的意境表达。每个字都似乎有一种回旋轮转的动势,笔画间保持连贯气韵。
这既是对传统书法“气韵生动”理念的致敬,也是基于现代视觉规律进行的科学优化。
李海湖外出采风时,总是在思考如何将古典艺术智慧与现代设计美学相结合。他的设计试图在古典艺术基础上构建一套符合当代审美的新视觉语言。
篆书作为汉字早期形态,其圆润对称、自然物象的造型特点为他提供了丰富养料。
文化出海:汉字艺术的全球之旅
为积极推动汉字艺术的深入发展,大力弘扬中华文脉,李海湖工作室正在筹备实施三项工作:
汉字艺术走入100个国家的文化出海工程;
以天书回篆为载体,以汉字艺术为表现形式,免费授权培育100个连锁品牌;
天书回篆走进100座中国名山文旅工程。
这些计划展现了一种开放与共享的文化传播理念。通过免费授权培育连锁品牌,李海湖希望让更多人群通过汉字艺术理解东方美学。
他的工作室正在开发“天书回篆”的多版本艺术表现形式,既有纯艺术作品,也有艺术主题的商业及文创衍生品。
这种全方位的传播策略,突破了传统文化艺术展示的局限,让汉字艺术以更加多元的方式融入全球大众生活。
版权保护:文化创新的法律保障
在谈到版权保护时,李海湖坦言这是保护原创不可或缺的环节。“字体作为美术作品,独创性体现在线条、结构及整体审美意义上。登记版权不仅是确认权利归属,更是对原创精神的尊重。”
对于近年来字体版权纠纷增多现象,李海湖认为这反映了社会对知识产权重视程度的提升。
“版权登记为字体商用提供了明确法律依据。使用者获得授权,创作者获得收益,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这种版权意识为文化出海工程提供了坚实基础,确保了原创艺术在国际传播中的合法权益。
文化自信:汉字设计的传承与创新
李海湖对汉字设计有更宏大的愿景。“字体是文化的载体,通过笔画和结构传递着民族审美与哲学思考。”
他赞许近年来国家在汉字保护与创新方面的投入,如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对汉字设计的支持。
这些项目帮助学界从设计学视角梳理汉字视觉谱系,为相关艺术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
“天书回篆”尝试在视觉层面沟通古今。例如,他将篆书中的自然意象(如“水”的流动感、“山”的稳重感)融入现代字形。
这让欣赏和使用者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传统美学的意境。
对于汉字创新设计的未来,李海湖抱非常乐观的态度:“随着汉字美育普及和跨文化传播需求增长,融合传统智慧与当代审美的字体将拥有广阔空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创新中保持对文化的敬畏。”
如今,李海湖的“天书回篆”正与相关文化机构开展品牌视觉设计和数字化展示协作。工作室墙上挂着一幅用新字体书写的老子《道德经》名句:“大巧若拙”。
这套字体的笔画在纸面上回旋宛转,既古朴又充满未来感,恰如汉字艺术出海之旅——植根传统,却面向世界;回旋宛转,却始终向前。
新闻链接:李海湖简介李海湖,又名海湖李,湖南长沙人。道兴读书会、天师弘道会主持人,道家文化多样性的创作者,李海湖工作室主创。
著有《创道记——中国道教正一天师道创业史》《天圆地方——九宫八卦的传统建筑哲学和人居智慧》《会听音乐更健康——中国传统五音养生科学指南》《天书回篆——道家能量艺术字典》及其相关文化、艺术创作。
图片来源:李海湖工作室
同步分发华闻之声新媒体联播网聚合媒体
责任编辑:胡宇春
来源:华闻C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