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夜话 | 该怎么当好带教老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20:31 1

摘要: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举办“叙教学之事 悟仁医之心”主题叙事演讲活动。多位教师代表将临床教学中的“叙事记忆”娓娓道来,每一个故事都饱含着他们对医学教育的热爱与坚守。本期,我们将其中几位的精彩叙事分享给读者。

小编暖心提醒,音乐相伴更有感觉~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举办“叙教学之事 悟仁医之心”主题叙事演讲活动。多位教师代表将临床教学中的“叙事记忆”娓娓道来,每一个故事都饱含着他们对医学教育的热爱与坚守。本期,我们将其中几位的精彩叙事分享给读者。

深海下的暗涌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重症医学科 何茜

傍晚的精神科急诊,一切看起来很平静。

患者小李,20岁,既往有抑郁障碍病史,因近来有情绪低落、睡眠欠佳、轻生念头、自卑自责等表现,由家属陪同至急诊就诊。进入诊室后,他表现出典型的“抑郁性木讷”:眼神呆滞,情绪低落,回答问题简短且缺乏主动性。

入院风险评估提示,患者无明确攻击史,初步判断合作度尚可,因此我选择让实习医学生小张独立完成病史采集。

小张的沟通态度温和,语调轻柔,依次询问患者的日常生活、情绪变化和诱因。前半程,小李均表现为被动配合。直到小张问道:“这次觉得特别难受,是因为发生了什么吗?”小李低着头,用小到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那天,是我母亲的生日……”原来他为自己情绪崩溃搞砸了母亲的生日而陷入深深自责。

话音未落,他的情绪骤然失控,猛然抬头,眼神中充满痛苦与激越。他突然抓起身旁厚重的病历夹,连续用力击打自己的头部,并高声喊叫:“有什么用!有什么用!”从极度压抑到强烈自伤冲动的转变,仅在数秒之间。

面对突发事件,小张完全陷入惊慌,身体下意识后退,脸色苍白,原本准备好的沟通技巧瞬间失效。她的眼神慌乱地投向我,几乎在无声求助。

我没有立刻上前,而是用稳重、低沉的语调对小李发出指令:“小李,停下。我们看到了,你很痛苦。”同时,我注视着他,并对小张说:“小张,呼吸。放慢,传递你的平静。”

这是一种间接干预方式。通过帮助学生调整自主神经状态,使其恢复最基本的掌控感。小张深吸一口气,逐渐放缓呼吸节奏。数秒钟后,小李的自伤行为逐渐停止,手中的病历夹滑落在地,他整个人瘫软下来,继而失声痛哭。

我随后上前,将危险物移开,并以保护性姿势守在小李身旁,防止他进一步自伤。危机处理结束后,小张依然处于余悸之中,声音颤抖地说:“老师,对不起,我没想到他会突然这样……”

我告诉小张:“你没有做错。抑郁症的表象是‘静’,但其核心是巨大的内心痛苦。当痛苦找不到出口时,极易转化为冲动性的自我攻击。今天你看到的,就是临床最 需要警惕的‘暗涌’。”

我补充道:“我让你专注于呼吸,并不是为了直接影响他,而是为了先稳住你。因为在急诊现场,学生的情绪状态同样会成为整个系统的稳定器。如果你先崩溃,所有干预都会失效,而当你恢复掌控,患者才可能在你的稳定信号中逐渐平复。”

小张沉默片刻,随即重重点头。她的眼神里,恐惧渐渐消退。

临床教学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授疾病知识与沟通技巧,更在于帮助学生在突发危机中学会自我调节,成为患者可以依靠的“稳定器”。在深海暗涌般的情绪中,唯有带教者与学生先稳住自己,才能真正保护患者的安全,并引导他们平复情绪。

从一次失败的问诊开始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 黄悦琦

我有一位难忘的学生。

还记得2023年5月第一次见到学生小A,他给我第一印象是很有自信。当时临近执业医师技能考试,当我问他考试有没有什么困难,需不需要我帮助的时候,他满脸自信地跟我说不需要,没问题。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本以为稳操胜券的他没有通过考试。我观察发现,他常过分自信。我想,这么自信的性格,得有配得上的学识支撑,所以临床上我会经常向他提问,然后让他去看书。逐渐地,他的临床理论知识越来越扎实。

2023年秋,我们病房收治了一位有幻听症状的小姑娘婷婷。小A主动请缨:“老师,您让我看的书我看了,您也带教了这么多次精神检查,我已经列好了问诊对话,这次让我自己来!”

他带着对话稿走近婷婷:“请问幻听内容是什么?频率是多少?”话音未落,婷婷突然掀翻椅子嘶吼:“你们也在监听我!”椅子砸到小A的脚,他愣在原地,眼里全是恐慌。

那一刻,我意识到:所谓的“沟通技巧”,在破碎的心灵面前可能是一把刀。精神科问诊不是数据采集,而是建立信任的艺术。

我让小A观察我如何重启沟通。我放下纸笔,坐到婷婷身边的地板上,视线低于她,然后用“我们”替代“你”,对她说:“婷婷,那些声音是不是让你觉得我们在监视你?这些声音实在是太烦了吧,我们一起来对付它们。”接下来,我开始跟随她的逻辑。当她说“空调在骂我”,我回应:“它太吵了,明天我们换一间安静的病房好吗?”

三天后,婷婷主动拉住小A说:“哥哥,上次对不起……那些声音说你会害我。”小A和善坚定地看着婷婷摇头:“这不是你的问题,是疾病的问题,我们一起努力战胜它。”

真正的精神科沟通,是让患者从“被审判者”变成“同盟者”,这让我也不禁反思,临床带教并非仅仅教授课本知识,还要让同学明白共情、理解和支持在精神科工作中的重要性。

这次失败的临床问诊成为小A的转折点。他开始写共情日记,经常去跟患者沟通谈心。婷婷也逐渐变得自信,敢于与人接触了。出院时,婷婷还给小A写了表扬信,小A的自信心得到了重塑。

尽管婷婷最终仍残留幻听,但她会说:“那些声音很烦,但我知道你们是真心帮我。”

有时候,医生也在被患者“治愈”。小A在日记里写道:“医学有局限,勇于攀登;服务无止境,追求卓越。”希望临床教学能让他成为更有同理心和专业能力的医疗工作者。

学习“看见和听见”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心身二科(焦虑障碍科) 侯瑞

我是一名护理临床带教老师。我们科护理人员面对的是被焦虑、恐惧等情绪困住的一个个的灵魂,是同时承受着心理和生理双重痛苦的患者。因此,我对每一位新来实习进修的同学说的第一句话往往是:“在这里,你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操作,更是‘看见和听见’。”

我前年带教了进修护士小华,她聪明、好学,技术操作完全没有问题,考核近乎满分。但起初,她总是在做治疗时避免与患者有眼神接触。

有一天,我们给一位患有焦虑症和严重失眠的李阿姨输液,小华熟练地为她进行静脉注射,头却一直没有转向李阿姨。就在她准备转身离开时,李阿姨突然说了一句:“姑娘,你的手真凉。”

小华愣了一下,下意识地回了句“哦,好的”,便匆匆离开。回到护士站,我问小华:“刚才你听到什么、看到什么了呀?李阿姨为什么说你的手凉?”她有些不解,说:“老师,我操作没问题。手凉是因为用了速干手消毒剂,这是正常的呀。”

我温柔地看着她,说:“你的操作很完美。那句‘手真凉’,或许是因为她感受到的冰冷的距离感,而她渴望温暖;又或许,那只是她试图与你建立连接的一个微小的尝试。”

那一刻,我看到小华的眼睛里有什么东西闪动了一下。我接着说:“在心身科,我们输注的不仅是药物,还有温暖和希望。我们的手,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温暖的桥梁。”

第二天,我看到小华在进入李阿姨病房前,特意活动着双手。这一次,她时常抬头看看李阿姨,还不时与李阿姨说两句话。操作完毕,她没有立刻离开,而是轻轻拉过被子为阿姨盖好,微笑着轻声说:“阿姨,您今晚一定会睡个好觉的。”

从那天起,小华变了。她开始学着“看见”患者:看见他们背后的焦虑,看见沉默背后的无助,看见他们问候里藏着的渴望。她不再仅仅是一个执行医嘱的护士,更成了一个能够给予患者情感支持的“疗愈者”。

后来,李阿姨出院时,特意找到小华,拉着她的手说:“谢谢你,姑娘,每次来都带着‘太阳’。”

编辑:张昊华 马杨

校对:李诗尧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来源:健康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