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蒋介石下野,故作镇静对蒋经国说:放下重担,心中轻松多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18:46 1

摘要:这是他于1927年担任京国民政府主席后的第三次下野,也是最沉重的一次,沉重到连钢笔尖都在宣纸上洇出了墨团。

1949年1月21日上午,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任代总统。

这是他于1927年担任京国民政府主席后的第三次下野,也是最沉重的一次,沉重到连钢笔尖都在宣纸上洇出了墨团。

当天下午二时,蒋介石在黄埔路官邸又约国民党中央常委叙谈,宣读了引退文告,随即便以悲凉的心情,在儿子蒋经国的陪同下离开南京至杭州。

很快,浙江省一些头目款待老蒋一行人的晚餐,而蒋经国也随侍左右。

据悉,当时老蒋强作镇静地对蒋经国说:“这样重的担子放下来了,心中轻松得多了。”

蒋经国点点头,但他深知,父亲表面云淡风轻,实则翻江倒海。而这场下野,其实早已是暗流涌动的必然结果。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以国民党军全军覆没告终,东北全境解放;

紧接着,淮海战役进入白热化,黄维兵团被围,杜聿明集团陷入绝境;

而平津战役中,傅作义的几十万大军被解放军分割包围,北平已成孤城。

可以说三条战线的惨败,简直像三把尖刀插进国民党政权的心脏,也让国民党内部的反蒋情绪彻底爆发。

首先桂系开始发难。当时白崇禧从武汉致电蒋介石,以“民心厌战”为由,逼其“毅然下野”,并威胁若不答应,将率华中部队“单独和谈”。

然后就是程潜,他联合张轸等地方军阀一起通电,呼吁“和平解决国是”,并且将矛头直指蒋介石的“主战政策”。

对此,老蒋绝对不能接受,也曾试图挣扎。

他大发雷霆,拍着桌子怒斥白崇禧“逼宫谋反”,甚至扬言要“亲赴武汉平叛”。

然而,当“黄维兵团覆灭,杜聿明集团粮弹告罄”的战报传来时,老蒋的声音瞬间低了下去。

其实最为让他下定决心的,是美国的态度。

就在1949年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称“美国不再援助蒋介石政府”,并召回了驻华大使司徒雷登。

显而易见,失去了最关键的外援,蒋介石已经没有了硬撑的资本。

于是他在总统府又召开紧急会议,面对李宗仁、孙科等人的逼宫,淡定地微笑说

“既然大家都主张和平,那我就顺应民心,暂时引退,让德邻(李宗仁字)兄出来主持和谈。”

此话一出,会场瞬间安静下来。但蒋经国却看出了父亲笑容背后的苦涩。

就在散会后,蒋介石在走廊里对儿子说:“他们要我下野,我便下野,但这‘暂时’二字,你要记清楚。”

而这句话,也让蒋经国洞悉了蒋介石下野背后的深谋远虑。

于是他在日记中记录:等待国际形势之转变、静观共党内部之变化、党政军积重难返,非退无法彻底整顿与改造、打破半死不活之环境……

就在1月21日下午,蒋介石的专机降落在宁波机场,随后换乘汽车前往奉化溪口老家。

当车子驶进武岭门时,蒋介石掀起窗帘,看着熟悉的青石板路、白墙黑瓦,以及路边跪拜迎接的乡亲,简直百感交集。

据悉,回到丰镐房的当晚,蒋介石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和家人一起用饭,而是独自走进了祖堂。

当时蒋经国透过门缝看到,父亲对着祖宗的牌位,久久地站立着,背影佝偻,双手紧握成拳,肩膀微微颤抖,那是一种他从未见过的脆弱。

接下来的日子,蒋经国陪侍父亲息影林泉,表面含饴弄孙,享受家庭天伦之乐,然而,暗地里,老蒋已在溪口装置了七座大功率的电台及完备的通讯网络,如在南京一样依旧进行指挥。

每天,来自南京、上海的军政要员会偷偷赶来溪口,带来各种密报,有关于长江防务的,有关于军队整编的,还有关于转移国库黄金的,而这些安排,都由蒋介石亲自拍了板。

据悉有一次,蒋经国在整理父亲的日记时,看到有这样的记载:“

“近日心绪不宁,夜不能寐。然表面需镇静,否则人心涣散,大事难成。”

那一刻,蒋经国终于明白,原来父亲的“轻松”是演给所有人看的,因为他必须装作不在乎,才能保留最后的力量,等待卷土重来的机会。

事实上, 蒋介石的“下野”,从来不是真的放弃权力。他在离开南京前,就已经布下了三张“网”:

第一张是军权网,任命汤恩伯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掌控长江下游的防务;任命胡宗南为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守住西北的退路。

第二张是人事网,安排蒋经国担任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提前经营台湾;让陈立夫、陈果夫兄弟掌控中央党部,防止李宗仁染指党务。

第三张是经济网,命令中央银行将所有黄金、白银、外汇转移到台湾,断绝李宗仁政府的经济来源。

而李宗仁上台后,很快就发现自己只是个“傀儡”。他虽然想和共产党和谈,却处处受到蒋介石的掣肘。

就在1949年4月,当国共双方在北平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时,李宗仁犹豫不决,派人去溪口征求蒋介石的意见。

谁知蒋介石看完协定后,当着众人的面把文件扔在地上,怒斥道:“这不是和平协定,这是投降协定!”

随后,他立刻致电南京的国民党中常会,否决了这份协定。

要知道,蒋介石再强硬,也抵挡不住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最终,国民党的长江防线瞬间崩溃。

可以说当消息传到溪口时,蒋介石顿时黯然神伤,他自己关了整整一天。

当蒋经国敲门进去时,看到地上散落着撕碎的战报,父亲坐在椅子上,眼神空洞地望着窗外,嘴里喃喃自语:“长江天险,怎么就守不住了……”

很快,时间来到5月6日,那一天解放军已经解放了杭州,逼近宁波,而溪口再也不是安全的“避风港”。

于是蒋介石深知,自己必须要离开家乡了。于是他最后一次去祭拜了母亲的墓,又绕着丰镐房走了一圈,并且抚摸着院子里的老梅树喃喃自语道:“等将来,我们一定能回来。”

就这样,蒋氏父子坐在了离开溪口的汽车上,两人都没有再说话。当车窗外的景色飞速后退,武岭门、雪窦山、剡溪……这些他们熟悉的景物,最终渐渐消失在视线里……

1949年12月10日,蒋介石从成都乘飞机逃往台湾,从此一去不复返。

据悉,他在台湾的日记里,无数次提到溪口,提到1949年的下野,提到那句“放下重担,心中轻松多了”。可直到晚年,他也没有真正“轻松”过。

如今看来,蒋介石的第三次下野,不仅是他个人政治生涯的终结,更是一个旧时代的落幕。

来源:寻史鼎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