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则源自25年前漫画的末日预言,近期在港台社交媒体疯狂发酵。随着日本政府上调地震风险概率,叠加缅甸强震余波,部分港人已开始疯狂囤积物资、规划逃生路线,甚至准备“荒野求生”。
一则源自25年前漫画的末日预言,近期在港台社交媒体疯狂发酵。随着日本政府上调地震风险概率,叠加缅甸强震余波,部分港人已开始疯狂囤积物资、规划逃生路线,甚至准备“荒野求生”。
这场由预言引发的集体恐慌,究竟是未雨绸缪,还是杞人忧天?
1999年,日本漫画家龙树谅在作品《我所看见的未来》中预言:“2025年7月5日,日本将因地震海啸沉没一片陆地,并与台湾、香港、菲律宾相连”。
这一曾被质疑的“脑洞”,因作者此前“精准命中”2011年311大地震而重获关注。
今年1月,日本政府将南海海槽特大地震概率上调至80%,更让预言披上“科学外衣”,港台社交平台瞬间炸锅。
Facebook群组“日本预言:我所看见的未来”成员飙升至25万,讨论区按地域划分逃生方案:九龙东居民瞄准飞鹅山,新界东网友研究“野猪狩猎攻略”。
有家长晒出全家应急背包,内含3天份压缩干粮、净水药片,甚至备妥救生圈应对“洪水灭顶”。
商家敏锐捕捉商机,电商平台“末日应急包”销量暴涨300%,标价500元的套餐包含手摇收音机、镁棒打火石等“标配”。更有人推销“防核辐射碘片”,尽管专家强调香港受海啸影响概率极低。
讽刺的是,部分囤货行为已脱离实用范畴:有网民购入价值上万元的高空跳伞装备,称“若海啸来袭就飞向太平山顶”;还有人称要学习《荒野求生》中的贝尔·格里尔斯,“靠喝椰子汁撑过灾难”。
香港天文台前助理台长梁荣武指出,即使日本南海海槽发生9级地震,传递至香港的海啸波高预计不足0.5米——相当于浴缸水浪。2011年311地震时,香港仅录得10厘米水位波动。
地质学家更戳破预言漏洞:漫画中“陆地相连”的描述违背板块运动原理,且地震精确到小时级的预测,目前全球科技仍无法实现。香港飞碟学会司徒华辉调侃:“如果预言成真,人类该担心的不是地震,而是魔法”。
心理学家分析,这种集体焦虑反映深层社会心态:经济下行压力下,民众将不安投射于“末日叙事”;社交媒体的算法推送,则加速了恐慌的“病毒式传播”。
有趣的是,部分“备战族”坦言,囤货后反而获得安全感:“就当是给全家买份‘心理保险’”。也有市民理性表示,借机更新了家庭急救包,“不管预言真假,防灾意识都值得提升”。
当7月5日的太阳照常升起,这场预言狂欢终将散去。但比追问预言真假更重要的,或许是反思:为何科学预警无人问津,而玄幻预言却能掀起风暴?
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如果末日真的来临,你会选择囤货,还是淡定吃瓜?
来源:苏子科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