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与他的农民朋友杨步浩(郑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8 19:14 1

摘要:朱德有一位普通的农民朋友,他就是陕北的劳动模范杨步浩。两人之间30多年的交往和友谊,不仅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一段动人佳话,同时也是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一个生动例证。

朱德有一位普通的农民朋友,他就是陕北的劳动模范杨步浩。两人之间30多年的交往和友谊,不仅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一段动人佳话,同时也是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一个生动例证。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对我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国民党顽固派也对陕甘宁边区及各抗日根据地进行经济封锁,加之华北等地连年遭受自然灾荒,致使整个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面临极大困难,军队供给濒于断绝,陷入没粮吃、没衣穿、没被盖、没经费的困境。

为了支持长期抗战,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动员根据地全体党政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渡过难关。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号召陕甘宁边区军民“自己动手,生产自给”,要求部队在不妨碍作战的前提下参加生产运动。1941年,为克服经济上的严重困难,中共中央再次强调走生产自救的道路。陕甘宁边区党政机关、部队、学校和群众积极响应号召,开展起大规模的轰轰烈烈的生产运动。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带头参加生产劳动,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军民的生产热情和革命斗志,推动了边区生产高潮。

朱德亲自参加生产,他和身边几个勤务员组成生产小组,在王家坪开垦了三亩菜地,种上了多种蔬菜。朱德虽然戎马半生,但对农活一点也不陌生,他在少年时期就经常帮着母亲下地劳动,学会了很多农业生产知识。几位勤务员年纪很轻,没有种过菜,朱德就手把手地教他们,从翻地到播种再到田间管理,每道程序他都耐心指导。工作之余,朱德经常给蔬菜浇水、施肥、除草、捉虫,精心地打理着菜地。

朱德和杨步浩

朱德种的菜质量好、产量高,品种也多,他的菜园成了边区的样板。延安的干部战士经过朱德的菜地时,看到南瓜又圆又大,西红柿又鲜又红,各种蔬菜长势喜人,都会驻足欣赏一番,由衷地发出赞叹。到延安参观访问的代表团,有时也到朱德的菜地旁,亲眼见识一下延安大生产的成果。朱德种的菜吃不完,经常送人。老部下去看望他时,他常留他们吃饭,用自己种的蔬菜招待大家。

1943年11月26日至12月16日,陕甘宁边区召开劳动英雄大会及模范生产工作者大会,同时举办了边区生产展览会。杨步浩作为延安县农业劳动模范,受邀出席会议。正是在这次劳动英雄大会上,杨步浩第一次见到了朱德。

杨步浩出生在陕北横山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1岁时就被迫给地主当长工,受尽了剥削和屈辱。1929年陕北遭遇旱灾,为了活命,全家背井离乡逃荒到延安县川口区碾庄乡石家畔落户。杨步浩的父亲和两个女儿活活饿死,他为葬父又背上了驴打滚的债务,一家人挣扎在死亡线上。

1935年,中央红军来到了陕北,杨步浩翻身得解放,不仅在土改中分了地,分了窑洞,而且废除了债务,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好。他从心底热爱共产党,积极参加革命工作,努力开荒生产,支援前线抗战。1936年,杨步浩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冬,被评为延安县劳动英雄。

会议期间,杨步浩得知,按照边区政府的有关规定,朱德每年要生产三石细公粮上交。杨步浩提出,朱德平时工作繁忙,自己作为劳动模范,必须替朱德分担一部分任务。会后,杨步浩立即向延安县政府提出申请,为朱德代耕一石公粮。由于杨步浩态度坚决、诚恳,延安县政府同意了他的请求。

1944年夏天,代耕的麦子收割完了。7月23日一大早,杨步浩赶着毛驴,风尘仆仆地前往王家坪,给朱德送代耕公粮。朱德握住杨步浩的手,亲切地说:“谢谢你!”随后他们就坐在一块谈叙起来。当问到为什么要代耕时,杨步浩用浓重的陕北口音恳切地说:“吃米不忘种谷人,我现在翻身过上了好日子,不能忘记共产党的恩情啊!”朱德听说杨步浩的妻子患病,就再三劝他说:“你婆姨(妻子)的病治不好,可以送到我这里来,这里有好医生有好药。”朱德留杨步浩吃饭,并带他参观自己经营的菜园。第二天杨步浩回去时,朱德又把亲手种的又红又大的西红柿装了满满一筐,让杨步浩带回去给家人及乡亲们品尝,最后还一再嘱咐他要把庄稼种得更好,为生产支前作贡献。从此之后,朱德与杨步浩成了不是亲戚、胜似亲戚的好朋友。每逢春节,杨步浩总是穿着整洁的衣服,赶几十里路,喜气洋洋地与大家一起,给朱德等中央领导拜年,并汇报一年来的生产生活情况。

在朱德等中央领导的关怀下,杨步浩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大大提高,除了自己努力生产、多打粮食外,还组织起变工队(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生产中集体互助的劳动组织),积极帮助有困难的农户发展生产,热心兴办公益事业,在广大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望,是大家公认的信得过、靠得住的模范带头人。1945年1月,在陕甘宁边区召开的群英会上,杨步浩被评为甲等农业劳动英雄。当时的陕北《群众日报》专门刊发社论,号召在农业生产上向杨步浩看齐。歌曲《向劳动英雄杨步浩看齐》中唱道:“杨步浩生产支前样样都积极”,“杨步浩在这半年里,组织起变工队,开了一千垧荒地,织棉布一百多匹。男女老少,有吃有穿,人人笑嘻嘻。谁要过好日子,咳,向杨步浩看齐,咳,向杨步浩看齐”。

1945年11月28日,杨步浩迎来了40岁生日,毛泽东和朱德特意派代表前去祝贺。当接过朱毛两位中央领导赠送的“与人民同寿”的大红绸幛和20万元边币贺礼时,杨步浩激动得两眼含泪。

1946年12月1日,是朱德的六十寿辰。在设于中共中央办公厅礼堂的寿堂里,杨步浩与劳动英雄吴满有、“延安旧日地主”张永泰等围坐在朱德身边,向朱德送上诚挚的祝福。朱德与他们亲切交谈,并详细询问生产情况。杨步浩说,他今年所种的50多垧庄稼,共收获粮食60多石,平均每垧多打一石,应缴公粮已全部送往政府。

毛泽东和杨步浩

朱德在家中招待杨步浩

1947年,国民党军胡宗南等部向延安发起突然袭击,党中央决定主动撤离,朱德随中央工委离开延安,转战华北,并与杨步浩等陕北群众分别。新中国成立后,朱德虽然工作繁忙,但从未忘记远在延安的农民朋友。

1961年,在国家经济非常困难的时期,朱德一直牵挂着杨步浩的生活,在自己极为紧张的定量供应中,给杨步浩寄去几块布料,让他和家人做身新衣服。杨步浩也多次给朱德捎来延安的小米。

1975年4月,杨步浩得知毛泽东、周恩来病重的消息,心急如焚,立即乘坐火车来到北京探望。因两人均在住院治疗,不便会客见面,便委托朱德代为接待。当秘书将此事告诉朱德时,朱德激动地说:“延安的杨步浩来了,快请他到家里来!”

4月25日,杨步浩来到朱德家中。朱德紧紧握住杨步浩的手,热情地把他迎进客厅,招呼他在自己身旁坐下。朱德关切地询问延安群众的生产情况,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交谈中,杨步浩从提包里取出一袋黄澄澄的小米,递给朱德,说:“朱老总,这是乡亲们托我带给你的。自打离开延安,大伙儿很多年都没有见到你了,都很挂念你,要我代他们向你问好!”朱德捧着小米,深深地感受到了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他问杨步浩:“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老乡们的生活有没有改善?”“还好,还过得去。”杨步浩说。朱德感慨地说:“延安人民过去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没有延安人民的小米,就不会有革命的胜利。可是,如今已经解放20多年了,延安乡亲们的生活依旧很苦。我心里很难过,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愧对乡亲们啊!”

临别时,朱德在杨步浩的笔记本上亲笔题词“延安应该赶大寨”,勉励他发扬光大延安精神,把延安的生产搞上去。朱德还拉着杨步浩的手,反复叮嘱回去一定代他向延安的父老乡亲们问好。这是两位老朋友的最后一次见面。

1976年7月6日,朱德在北京病逝。1977年夏季,延安上游的安塞、志丹等地连降暴雨,延河流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72岁的杨步浩,因家中窑洞过水垮塌,不幸罹难。

在朱德波澜壮阔的一生中,像杨步浩这样的普通群众朋友,还有很多。喜欢与普通群众交朋友,善于同普通群众交朋友,是朱德坚守一生的宝贵品质。这充分体现出朱德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深厚的群众情怀。

来源:近代史飙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