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配售价较9月25日的收盘价折让约5.75%,配售股份占公司现有已发行股本约4.6%,占已发行股本在股东大会上的投票权约1.9%。
登陆资本市场后,地平线机器人(下称“地平线”)开启了高频融资。
一年不到融资超150亿元
9月26日,地平线宣布以每股9.99港元的价格向现有股东配售股份,净筹约63.4亿港元(约合人民币58.12亿元)。
配售价较9月25日的收盘价折让约5.75%,配售股份占公司现有已发行股本约4.6%,占已发行股本在股东大会上的投票权约1.9%。
公告发布后,地平线股价迎来下跌,盘中一度跌超9%,最终报收9.7港元,下跌8.49%,相较前一日市值蒸发超124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13.2亿元)。
实际上,融资成了地平线近年来的发展主旋律。
去年10月港股上市,地平线便募资54.07亿港元,今年6月其以先旧后新方式配股融资46.74亿港元,三个月后再度募资63.4亿港元,一年内合计募资164.21亿港元,约合人民币 150.29亿元。地平线曾在中报里直言,主要通过筹资和经营所得现金为其提供资金。
对于此次募资用途,地平线在公告里表示拟用于扩大其海外市场业务;投资研发以进一步提升技术能力,并支持中高阶辅助驾驶解决方案的规模化应用;投资新兴领域,例如与Robotaxi相关的计划;及对上游及下游业务合作伙伴进行策略性投资。
然而“输血式”高频融资难掩持续扩大的亏损黑洞。
今年上半年,地平线实现收入约15.67亿元,同比增长67.6%,期内亏损则进一步扩大,从上年同期的50.98亿元提升至52.33亿元,经调整经营亏损同比增长34.9%至11.11亿元。
实际上,2021-2023年地平线分别亏损20.64亿元、87.2亿元及67.39亿元,三年内累计亏损总额超过了175亿元。即便2024年全年实现盈利,但2025年上半年亏损再度扩大,达52.33亿元。
“融资补亏”循环困局
地平线连年“增收不增利”,原因之一在于高额的研发投入。
上半年公司研发开支达到23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4.2亿元增长62%。
然而,虽然其大额投入研发,但技术水平与国际芯片巨头仍存在显著差距。
今年的全球消费电子展(CES)上,英特尔、高通、英伟达等芯片巨头开始积极布局汽车领域。未来1—2年内,英伟达、高通即将量产的芯片普遍采用4nm/5nm制程。例如高通在 CES 2025展示了基于骁龙数字底盘的多项 AI 赋能车内体验和 ADAS 解决方案,其芯片产品以低功耗和高集成度为特点。
但直至8月底,地平线仍停留在7nm阶段。制程工艺的差距使得地平线在高端市场竞争中,难以凭借芯片性能吸引对算力要求极高的高端车型客户,高端市场份额拓展艰难。
更为不利的是,车企自研浪潮下,地平线的客户们纷纷开始“自力更生”,其市场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以比亚迪为例,其通过“天神之眼”方案,推出了“地平线芯片+自研算法”的混合模式。这意味着比亚迪在智驾系统上对地平线的依赖逐渐降低,更多是利用地平线芯片的硬件基础,而软件算法层面则自主掌控,减少了地平线软件授权等业务收入。
不仅如此,地平线的核心客户理想等也纷纷开始布局自研芯片。此前有媒体报道称,理想汽车自研智驾芯片M100已于今年一季度样片回片,迈过量产前的关键阶段。随后,M100在两周内完成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后续通过了理想研发人员的压力测试。目前,M100已经小批量上样车做道路测试。
地平线正陷入“融资 - 研发 - 亏损 - 再融资”的循环困局。
若后续无法在技术迭代上实现突破性进展,也未能找到新的客户增长曲线,仅靠外部融资“输血”的地平线,恐难在激烈竞争中扭转颓势,未来发展也增添了不确定性。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