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马齿苋可在43小时内清除肝脏80%的毒素,是真的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00:25 1

摘要:马齿苋能在43小时内清除肝脏80%的毒素,这一说法的传播速度远比它的科学依据来得猛烈。许多看似健康的生活方式,仍旧无法真正规避肝脏功能受损的风险。有的人每天坚持喝水、早睡、饮食清淡,但体检时却依然发现转氨酶升高、脂肪肝进展、甚至出现黄疸。

马齿苋能在43小时内清除肝脏80%的毒素,这一说法的传播速度远比它的科学依据来得猛烈。许多看似健康的生活方式,仍旧无法真正规避肝脏功能受损的风险。有的人每天坚持喝水、早睡、饮食清淡,但体检时却依然发现转氨酶升高、脂肪肝进展、甚至出现黄疸。

原因很简单:肝脏并不是一个靠“排毒草”就能逆转损伤的器官。

从肝细胞的结构说起,它没有痛感神经,也就是说,大多数肝功能下降时并不会有明显不适。只有当损害积累到较严重程度,才可能出现疲乏、恶心、右上腹隐痛等模糊症状。许多人误以为“没有感觉就是没事”。而这恰恰是肝脏疾病的隐蔽性所在。

靠短时间内摄入某种植物就想“清肝排毒”,不仅过于简单,也缺乏科学依据。

马齿苋被称为“自然界的抗生素”,在部分实验模型中确实显示出一定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但将这些结果直接等同于“清除肝毒”,则是对实验外推的误用。肝脏的“解毒”过程,依赖的是一整套酶系系统,尤其是位于肝细胞内的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

它们负责将体内的脂溶性毒素转化为水溶性代谢物,以便通过胆汁或尿液排出。这个系统并非靠某种单一植物就能激活或清除毒素。

回到那个吸引眼球的数据——43小时清除80%毒素。没有任何国家级指南或临床研究支持这个时间与效率的说法。

2023年发表于《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的数据指出,肝细胞在急性中毒后的修复周期平均为5至7天,且必须在毒素来源阻断、营养干预和酶系统功能维持的前提下进行。也就是说,即便是理想状态,肝脏的自我修复也并非短时间内完成,更无“神草”可以速战速决。

许多宣称“排毒”的天然植物,往往含有一定量的草酸、皂苷或植物碱。这些成分在某些人群中反而可能加重肝肾负担。马齿苋本身所含的草酸,若在烹饪前未妥善处理,长期大量摄入或在肾功能不全者中食用,反而可能诱发高草酸尿症肾结石的风险。

所谓的“排毒”食物,有时候也可能成为隐性负担。

从营养代谢角度看,肝脏的损伤常与代谢综合征相伴而生。肥胖、高脂饮食、久坐、睡眠紊乱,这些看似与“毒素”无关的行为,才是真正导致转氨酶升高、脂肪变性的原因。

目前一项覆盖12个省市、超过3万人参与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超过29%,且呈现年轻化趋势。这些患者中有超过一半并无明显症状,直到体检才发现异常。

在临床中,曾遇到一位30岁出头的男性患者,自认为“生活极度健康”,每天晨练、素食、不抽烟不喝酒,但常年加班、应酬频繁、长期服用保健品。体检时发现肝脏回声增粗、ALT升高两倍以上。经进一步排查,确认为药物性肝损伤合并隐匿性脂肪肝

他很难接受这个结果,反复追问:“难道我吃得这么清淡,也会得脂肪肝?”这类误区在普通人群中普遍存在。

从生理基础出发,肝脏的主要任务是物质代谢、蛋白合成和毒素中和。它并不储存“毒素”,而是处理它们。所谓“肝脏排毒”,其实是代谢功能的体现。若肝细胞受损,这一功能反而下降。有些人误以为“排毒”食物能强化这种功能,实则在肝功能不佳的背景下,过度刺激可能加剧负担。

就像一台损坏的过滤器,并不能靠增加流量来提升效率。

从心理层面剖析,人们之所以偏爱“快速排毒”的概念,是出于对复杂医学过程的逃避心理。与其理解代谢机制,不如相信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这种“捷径思维”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尤为明显。而这也正是伪科学流行的土壤。真正的肝脏保护,是反直觉的慢过程,而非短时间的“冲洗”。

再看社会背景,目前大量“清肝”“排毒”类产品和食谱在社交平台泛滥,甚至一些所谓“营养师”也参与其中宣传。缺乏监管的内容往往利用人们对疾病的恐惧,包装出“自然疗法”的美好幻象。

2024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曾专项整治此类虚假宣传,明确指出:植物成分不能代替临床治疗,也不能宣传具有“解毒、排毒、清肝”疗效。这并非打压草本植物,而是防止医学概念被滥用。

从症状角度观察,肝毒素积聚若真达到危及健康的程度,患者往往会出现巩膜发黄尿色加深食欲下降等表现。这些症状若出现,应立即就医,而不应尝试所谓的自我排毒。值得重申的是,肝脏疾病早期并无典型症状,靠“感觉”判断状况是非常不可靠的。

那我们到底该如何科学地维持肝脏健康呢?具体来说,应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包括血清ALT、AST、GGT等;若有慢性基础病,建议每半年复查一次;日常饮食中,避免油炸、高糖、反式脂肪含量高的食品;每周运动时间不少于150分钟;保证夜间睡眠不少于7小时;

若需长期服用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定期检测转氨酶水平。

许多人忽视了疫苗对肝脏保护的重要性。乙肝病毒是我国慢性肝病的主要元凶之一,而规范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预防90%以上的相关肝损伤。在成人人群中,有接种盲区的情况仍较为普遍,尤其是40岁以上未主动补种者,建议前往接种门诊查阅自身抗体水平。

生活场景中还有许多不易察觉的风险。反复进补中药、使用含重金属的民间偏方、摄入来源不明的“养生茶”,这些都可能成为肝毒性物质的来源。

尤其是部分人群在出现“疲劳、口苦、黄疸”后,自行判断为“肝火旺”,进而服用清热解毒类中成药,殊不知这类药物在特定人群中反而可能加剧肝损伤。

面对这些复杂诱因,公众更需要的是建立逻辑清晰的健康判断路径,而非依赖单一草本或偏方。一个更科学的自我评估方式是:回顾最近三个月内是否存在持续疲劳、右上腹不适、食欲减退、体重波动、皮肤瘙痒等症状;

若有,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肝功能及影像学检查,而非寄希望于“清肝汤”或“排毒草”。

试想一个场景:如果你今天感到精力下降、眼白略显浑浊、饭量减少,你会选择去医院查体,还是去市场买一把马齿苋煮水喝?若答案是后者,说明你正处于对肝病认知的误区中。真正的健康,不是靠“喝”出来的,而是靠每一个微小但科学的选择积累出来的。

清肝不等于排毒,排毒不等于修复,修复不等于痊愈。_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在下一次面对所谓“神草”的诱惑时,能多一层思考,而非盲目行动。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参考文献:

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诊疗指南(2023年修订版)

2.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急性肝损伤患者的转氨酶变化趋势分析

3.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关于“排毒”类保健品虚假宣传的专项整治通报

来源:杜医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