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他(郑和)率领着十五世纪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舰队,却没有表达过任何殖民的期望。他(郑和)率领着两三万身经百战的士兵,却没有占领他国的一寸土地。
大明为什么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呢?
在明朝,郑和的船队,称得上当时这个星球上的最强船队了,可为什么大明还是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呢?
接下来咱们结合郑和与另一位著名航海家达伽马在同一个地方:古里国(今印度西南部)的不同经历,来找一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杂志是如此评价郑和的:
说他(郑和)率领着十五世纪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舰队,却没有表达过任何殖民的期望。他(郑和)率领着两三万身经百战的士兵,却没有占领他国的一寸土地。
但是永乐七年(1409),郑和在第三次下西洋的航程中却顺手灭了个国。
锡兰山国(斯里兰卡)是一个古老的佛教国家,被誉为佛教圣地。
可国王亚列苦奈儿却残酷暴虐,郑和的随船翻译马欢,在他的航海日记《瀛涯胜览》中,称锡兰山国为裸形国。
根据书中描述,说锡兰山人巢穴居处,男女赤体,皆无寸衣,如鬼畜之形。
相传释迦牟尼有一次在锡兰山洗澡,有人调皮偷走了佛祖的衣服,从此以后就有传言,说此地谁敢穿寸布在身,身上就会生烂疮。
“人传云:若有寸布在身,即生烂疮”
——《瀛涯胜览》明·马欢
永乐三年,有一群大明佛教徒来到锡兰山朝圣,却遭到锡兰山官员的侮辱虐待。郑和听说后很生气,找到锡兰山国王亚列苦奈儿理论,要求亚列苦奈儿好好约束手下的臣民。
没想到,亚列苦奈儿面对天朝使者态度极差,粗暴的拒绝了郑和,这可太丢面儿了。
这打的哪是郑和的脸啊,这打的是大明的脸啊。这也就是情绪稳定的郑和,要是脾气暴躁的常遇春,锡兰山国王的骨头都得碎成渣。
幸亏郑和脾气好,忍了。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又来规劝亚列苦奈儿,亚列苦奈儿又粗暴拒绝,郑和又忍了。
第三次下西洋,郑和原本不想再去锡兰山国了,可出发前大明皇帝朱棣,向郑和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朱棣准备了大量珍宝,让郑和代他去锡兰山国的佛寺布施,还兴高采烈的御制了石碑,希望郑和能将碑立于锡兰山国的佛寺之中。
领导的小心愿郑和当然要实现了,于是这次他带上了三千名使者和豪礼,再次登门拜访了亚列苦奈儿,希望亚列苦奈儿,收下贵重的“买路钱”后,能让他们去立个碑。
亚列苦奈儿钱是收了,可郑和想去立碑,不行,不仅不让立碑,亚列苦奈儿还不打算让郑和回去了,他派人砍伐大树,阻断了郑和回港口船队的通路,还打算趁郑和不在,围攻郑和船队,侵吞船上的财物。
郑和很生气,给脸不要脸是吧,我大明皇帝御制的石碑,今天我横竖都得立在这锡兰山。
别忘了,虽然如今的郑和是个情绪稳定的外交官,但是当初人家可是敢率八百精锐兵直插朱允炆三十万大军敌营的猛将。郑和带领的三千使臣唰的一下脱掉官服,里面是明晃晃的铠甲,这三千人,每一位都是郑和精挑细选出来的明军精锐。
郑和有三千精锐,你锡兰山国有三十万大军啊?郑和率领的三千明军精锐攻进锡兰山皇宫,将亚烈苦奈儿及其家属全部俘虏,一起打包押送去了大明帝国都城——南京城。
朱棣还是那么善良,没有杀亚烈苦奈儿,毕竟人家也是一国之君嘛,朱棣仅仅废黜了他的王位,从亚烈苦奈儿的亲属中另选贤能之人,册封为了锡兰山国的新国王。
这如果换成大航海时代的欧洲人,锡兰山国这会已经成了大明的殖民地了吧。
有了郑和这次灭国的事例,东南亚各国基本上达成了一致意见,大明的“厚往薄来”的贸易政策是真的香,可大明的利炮轰起人来也是真的疼。
永乐九年(1411)十一月,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此时的郑和俨然已经成了东南亚地区的太平使者了。他先是调停了爪哇国和满剌加国之间的冲突,又帮苏门答腊国的王子夺回了被抢走的皇位。郑和看到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基本稳定了,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决定绕过南亚大陆,向更西的地方进行探索。
郑和船队航行到古里国(今印度西南部)。上一期我们讲过,第一次下西洋时,郑和在古里过国立过一个碑,以此作为大明和古里国之间友谊的证明。
郑和以古里国为桥头堡,进行了补给、修缮了船只,还招募了很多经验丰富的阿拉伯水手做向导,阿拉伯人对郑和接下来要走的航线很熟悉,为什么啊?因为古里国有个重要的土特产:香料,每年这些阿拉伯水手会从东非海岸出发,来古里贸易香料。
那个时代,香料是真的值钱,尤其是胡椒,甚至是可以直接作为货币使用的,价比黄金。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就把胡椒当做赏赐,赏赐汉王、赵王、晋王胡椒各五千斤。大明财政紧张,发不出工资的时候,曾拿苏木、胡椒代替。
大明有充足的香料,郑和功不可没。胡椒不仅在大明属于硬通货,在欧洲,那也是妥妥的奢侈品。
如果一位欧洲人身上能散发着浓浓的胡椒味,那可太有面了,哎呦!我老远打鼻子一闻,就知道您是有钱人。西方人甚至把有钱人戏称为“胡椒袋”,意思是这人家里有一袋子的胡椒啊,真有钱。
有了阿拉伯人做向导,郑和船队万事俱备,再次扬帆起航,郑和从古里国出发,绕过了阿拉伯半岛,穿过了亚丁湾,成功抵达非洲东海岸,途径途经大城市木骨都束(今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沿着现在的索马里海岸,一直航行到东非的麻林地(今肯尼亚的马林迪)(注:关于麻林地具体是哪,学界有争论,三种说法:肯尼亚的马林迪;坦桑尼亚东海岸的基尔瓦·基西瓦尼;桑给巴尔港的陆地部分)继续南下就是风暴角好望角了。
郑和的航海路线是从古里国到麻林地,但是在郑和抵达麻林地约80年后,另一位航海家却与郑和背道而驰。
1497年,达伽马率领他的四艘小船出海了,达伽马的目标很远大,找到传说中的印度,带回来昂贵的香料,发财致富。
达伽马历经艰险终于绕过了好望角,也来到了麻林地。他从麻林地出发,横渡印度洋,到达了古里国(印度)。
古里国是这个地方的中国名字,当时的西方人称呼这里为:卡利卡特。
达伽马兴高采烈的去向卡利卡特地区的国王——扎莫林提出请求:希望能从贵国贸易香料。
扎莫林说没问题,卡利卡特是个自由的港口,欢迎所有贸易伙伴。那贵国带来了什么商品呢?达伽马说了:少量的玉米、一点布料、一点铁、和一点青铜。
扎莫林沉默了,要不你们还是用黄金买呢?
达伽马说我没带黄金。
不过达伽马还是给国王扎莫林备了厚礼的——12匹布、4条头巾,4顶帽子和4串珊瑚手串,6个黄铜洗脸盆,一箱糖和两桶油,献上如此厚礼,达伽马自然是遭到了卡利卡特官员的无情嘲笑。
达伽马只好祈求扎莫林道:尊贵的“山峦与海洋之王”,我带的这些都是样品,您能不能先给我些香料让我带回去,我们下次会载满珠宝前来。您不知道,我大老远来一趟真的不容易。
扎莫林说,停停停,你路再远,买东西也得花钱吧。
没能得到香料,达伽马很生气,双方甚至爆发了冲突,达伽马最后灰溜溜的地逃离了卡利卡特。
不用为达伽马感到遗憾,因为用不了多久,他就再次来到卡利卡特,用炮火和杀戮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
达伽马回到葡萄牙后,葡萄牙国王听说他抵达了印度的卡利卡特,发现了取之不尽的香料,很开心,任命他为印度海军上将,给了他二十艘大船。
国王很高兴,西班牙有大洋海军上将哥伦布,我们有印度海军上将达伽马。去吧达伽马,把印度的香料带回来。
1502年,达伽马再次来到了卡利卡特,途中他的船队俘获了一艘名为梅利号(miri号)的阿拉伯商船,船主对达伽马祈求,希望能用四船香料换船上二百五十名水手和五十名妇孺的性命。
达伽马拒绝了,然后下令,把梅利号连同船上的人一起烧了。
船上的妇女们撤下身上的饰品,请求达伽马能放他们的孩子一条生路。最后船上除了十七名儿童,被达伽马抓走,其他的人全部丧生。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梅利号屠杀事件。
接着达伽马继续进攻了卡利卡特海岸,死伤无数,他还命人残忍的砍下死者的头、手、腿,把躯干部分搜集起来,堆在一艘船上,在尸体堆成的小山顶部插上一支箭,箭杆上拴着他写给扎莫林的信,要求扎莫林驱逐所有阿拉伯船只,禁止与阿拉伯人贸易,只能与他贸易。
扎莫林回复道:卡利卡特是一个自由港,他不会阻止任何人来这里。
达伽马于是开始了更疯狂的杀戮,他命人把抓来的俘虏直接吊死在船上,然后向岸上的城市民居发射了不少于四百枚火炮,然后达伽马看着俨然已经化为废墟的城市,心满意足的驶向了下一个港口。
达伽马不是个例,当香料产地的面纱被揭开,航线被发掘,西方诸国纷纷涌入以抢夺胡椒等香料产地控制权为目的战争洪流。大航海时代拉开了帷幕。
现在可以回到我们开头的问题了,比西方远航早将近一个世纪的大明,究竟为什么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呢?
老纪个人觉得,首先是没有需求。
自从奥斯曼帝国强势崛起后,原本西方从地中海到东海的传统海上通路过路费变得很贵,西方人想去遍地黄金的东方找香料,又不想多花钱,只好绕远去开发新航道,那就需要不断升级航海技术。而反观大明呢香料就在家门口,家里啥都有,犯不着跑那么远。而且大明的茶叶、瓷器、丝绸等商品在西方都是抢手货,只需要坐在家里等,就有人上门贸易。没错,大明不提供包邮服务。想买,请自提。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不同于大明的航海禁令,达伽马、麦哲伦、哥伦布等等都是在国王的支持下,开始远航的,而且这些航海家只要探索到了新大陆,不只能掠夺大量的财富,还可能被授予总督之位。升官加发财,在如此巨大的利益面前,欧洲航海家们纷纷加入了这场航海热潮,涌向了他们的财富之海。他们当时不会知道,他们的贪婪,将对世界的走向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甚至延续至今。
这一期,郑和和达伽马进行了错位时空的会晤,下一期,郑和又接到了领导的任务,第五次下西洋,朱棣给了他怎样的任务?郑和又经历了哪些奇遇?敬请期待郑和系列的最后一期!
来源:纪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