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记全国“公安楷模”排依克边境派出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18:24 1

摘要:金秋月明,雄疆日新。为大力选树宣传公安机关维护边疆安全稳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典型,激励警心斗志、展示良好形象,公安部授予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喀什边境管理支队排依克边境派出所全国“公安楷模”称号。

排依克边境派出所合影

金秋月明,雄疆日新。为大力选树宣传公安机关维护边疆安全稳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典型,激励警心斗志、展示良好形象,公安部授予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喀什边境管理支队排依克边境派出所全国“公安楷模”称号。

从“西域都护”到“葱岭守捉”,从烽火铁骑到新疆解放,从铸剑为犁到卫国戍边,一代代排依克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戍边使命,像石头一样默默坚守奉献,在含氧量不足平原50% 的“生命禁区” 书写“境界比海拔高、初心比高原红、风骨比石头硬” 的壮丽诗篇。

如果石头会说话,它会告诉你一个穿越75 载的动人故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七十五载戍边史,雪域高原铸忠诚

排依克边境派出所在边境山口开展巡逻踏查

排依克边境派出所驻守在新疆喀什地区瓦罕走廊东入口处,边境辖区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接壤,辖区平均海拔4600 米以上,是毗邻国家最多、地理位置最重要的边境派出所之一。

排依克边境派出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0 年,是帕米尔高原上最早成立的派出所,被称为“帕米尔高原第一所”。所长彭明有是一位有着23 年戍边经验的“老兵”,对辖区情况了如指掌。从派出所驻地向西约95 公里直达中阿边境,沿途分布着多处遗址,有玄奘大师取经东归纪念碑,有年代未知的烽火台遗址,有民国时期的戍边老营房,还有一块当代戍边人留下的戍边石……这一切,串起瓦罕戍边史。

“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把守护边境安全稳定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 彭明有说。只有戍边民警自己知道平安的来之不易。瓦罕走廊山谷中地形复杂,有多条通外山口要道,管控形势严峻。“危险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当前的稳定局面得益于一代代民警的不懈努力。”

近年来,派出所聚焦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以推进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为契机,全方位加强边境管控工作。每天太阳刚刚升起, 民警们已经冒着寒风展开训练,模拟处置各种突发情况,山谷中警灯闪烁、硝烟弥漫,人、车、犬、无人机协同作战,冲杀声震天。彭明有说:“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守好边境,维护平安。”

排依克在柯尔克孜语中意为“最高的山”,一度是艰苦、偏远的代名词。作为喀什边境管理支队位置最偏远、环境最恶劣的基层单位,这里距离喀什市360 公里,每年无霜期不到90 天,6 级以上大风超过300 天,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的一半。自然因素一度让现代文明的触角迟迟无法抵达这里。

派出所的老相册记录着曾经的艰苦岁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民警们只能凿冰取水,靠太阳能发电。当社会发展进入互联网时代,排依克仍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民警丁吉祥刚到派出所时,既失落又惊诧,“都21 世纪了,怎么还有这种地方!” 直到2016 年,派出所才接通长明电,第二年接通互联网,后来又陆续修通了柏油路。

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一代代戍边民警接续传承,守护边境稳定。民警阿不力米提·阿吾拉2012 年分到排依克,他还记得当时每年开春,战友们背上枪和干粮徒步进山巡逻驻勤,一待就是数周甚至数月,出山后头发、胡须长得“像野人一样”。“一代一代,大家都是用这种方式,守护边境。”

即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高寒缺氧的环境,也让每次巡逻都充满不确定性。夏季,民警需徒步翻越海拔4800 米的达坂,巡查山口与河道;冬季,极寒与缺氧让这里成为“生命禁区”,仅靠戍边人维系安全。有一次,民警穆拉提·图尔荪和战友从边境巡逻归来,途中遭遇暴风雪,驾驶员无法看清道路,民警们只能轮换着在车前徒步带路,50 公里的路程走了两个多小时。

每年8 月底至次年4 月,帕米尔群山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到处是刺眼的白色,民警们巡逻时都要佩戴墨镜。即便这样,每次巡逻归来眼睛仍会红肿,流泪不止。还有好多次,民警在半夜突发高原疾病, 彭明有连夜把人送往80 公里外的县城医院。“每次半夜接到电话,心都吊起来了。”

按照上级规定,为减少高原环境对民警身体的伤害,在高原戍边超过5 年可以调到海拔相对较低的单位,但在彭明有的主动申请下,他已经在排依克连续戍边7 年。

这期间,他遍访当地老牧民,实地踏查瓦罕的每条山口通道,对边境的了解“比县志记载还详细”,成为名副其实的“活地图”。“我们是代表14 亿人在守护这条千年古道,无论什么时候,绝不能把领土守丢了!”

红色基因代代传,家国情怀刻心间

讲述家训石的故事

作为一所之长,彭明有最自豪的是这些年来就算再苦再累,也没有一个人叫苦掉队,在他看来,这是因为派出所“自带红色基因”。他的外祖父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在耳濡目染下,彭明有对戍边有着真挚的情怀。

彭明有原本是一名带兵干部,2018 年公安边防部队改革转隶,他主动来到高原。有人调侃:“一个月拿那么点工资,在这个地方拼什么命啊!”他当场发怒:“如果为了钱,就不会到这个地方来!”

副所长肖恭尼·龙吉克,是家族第四代戍边人,他的祖父曾是一名边防军人,也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主人公阿米尔的原型。瓦罕走廊的戍边石,就是他祖父留下的,上面刻着“一辈子戍边爱祖国跟党走,一代代子孙定来接班”的家训。遵照家训,他的父亲龙吉克·卡德尔加入原喀什公安边防支队,曾在原塔什库尔干边防大队服役,父亲退役后,接力棒交到他的手中。

副所长徐青曾多次参加处置边境突发情况的行动, 是民警们公认的“硬汉”,以训练严格著称。2024 年, 在国家移民管理局开展的警务实战练兵考核中,徐青带队取得了全总站第一的好成绩。“作为一支戍边队伍, 就要有过硬的素质,时刻准备着。”

袁啸是派出所唯一一名研究生,很多人不理解, 说他学业有成,为啥要到这么偏远的地方工作。答案只有他自己知道。1974 年,袁啸的爷爷袁振国参与中巴友谊公路援建,在“1 公里66 道弯”的绝壁上开凿天路,因长期浸泡雪水,双手关节严重变形,晚年无法握筷。儿时的记忆里,爷爷总是喜欢用一个锈迹斑斑的搪瓷茶缸,上面刻着“赠给援巴筑路员工,为全世界人民服务”。

还有排依克曾经的战士,“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退役后仍坚守高原,成为一名护边员,继续协助守边护边,直至2021 年1 月因勇救落水儿童而牺牲。“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是他留下的最朴素的告白。

为国戍边的红色基因还以另一种方式传承着。派出所第五任所长马西来甫·汗巴巴、第六任所长帕尔哈提·阿米丁,退役后分别把家安在喀什和乌鲁木齐,原本可以让孩子在城市谋一份安稳的工作,但他们都把孩子送到了高原。

“我们都是排依克的老人,知道高原的艰苦,但是国家边境总要有人来守。”马西来甫·汗巴巴说。如今,那些年轻的身影,正同他们的父辈一样,在祖国边境不知名的角落里迎风斗雪,守护平安。

勇于担当护安宁,心系百姓解民忧

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民警开展救援

2023 年,调离排依克9 年的阿不力米提·阿吾拉申请重回这里,因为他早听说“排依克通电了”。 当他走进派出所院子,还是受到很大震撼,与他离开时相比,派出所的硬件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院子里盖起崭新的第四代营房、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绿色的阳光暖房,住宿条件也从以前的“大通铺” 变成现在的“标准间”。

很快,他便发现,变化的不只是硬件的变化,还有群众工作。派出所辖区分布着九个夏牧场,每年夏季,三个乡镇约500 多名塔吉克族和柯尔克孜族牧民赶着数千头牲畜涌进瓦罕走廊,容易发生各类矛盾纠纷或案事件。

派出所在总结分析后,决定实行随勤护牧模式,组织精干警力随牧民进驻边境,随时开展法律法规教育,防止误越边境,及时调解矛盾纠纷;挨家挨户为牛羊建立档案,解决牲畜容易混淆的问题;牧民转场途经派出所,民警主动为他们提供吃饭和住宿的地方;民警们利用巡逻时机,为牧民们带去茶叶、馕等生活必需品;把派出所的护院犬借给牧民,协助他们转场……

慢慢地,在做群众工作方面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窍门。彭明有发现年轻人的汉语水平都不错,便经常和年轻人交流,通过这些年轻人传递理念,辐射带动全家人。穆拉提的秘诀是常和老人唠家常,取得家庭最德高望重者的信任。翟明会心思细腻,每次走访随身都会带些零食,逢年过节还会自掏腰包给孩子们发红包。穆拉提在自己的工作牌下偷偷写了这样一句话:“忠心侠义,为民服务。”

这些点滴小事,积累起牧民对民警的最大信赖,让警民关系更加和谐。他们义务协助民警守边护边,边境线上“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多年来,边境发生的异常情况,派出所都是通过牧民第一时间掌握情况,稳妥解决。

随着近年来新疆边境“旅游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2023 年,派出所将第三代营房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里面陈列着历代戍边民警使用过的卡车、装备和生活用品,通过旧物、老照片展示和民警义务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为游客讲述瓦罕走廊和戍边历史变迁。

“我们原本只是想让更多人了解戍边历史,支持戍边事业,没想到游客反响那么强烈。”彭明有感慨道。他清晰地记得,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在参观红色基地后感慨地说,走了全国这么多地方,没想到在这么偏僻的边境,一位所长亲自给我们讲述戍边故事,一群戍边人给了我们这么多感动,这种开放包容也让我体会到祖国的强大与自信。

如今,这座散播火种的红色阵地,还在不断向全国各地的游客传递着戍边爱国的红色基因。为了征集游客意见,派出所设置了一面留言墙,每次不到一个月就贴满了各种寄语,写满了各地游客来此的感悟与体会:“高中历史、地理、政治书上的文字变成了现实在眼前展开,心怀崇敬,向戍边人敬礼”“守护边疆,无上光荣,向边疆勇士致敬”“生在中国我很幸福,祝福伟大祖国”“地理高原,思想高地,灵魂高峰”……

戍边石墙写初心,青春奋斗绽芳华

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民警开展步甲协同训练

“别害怕”“向上生长”“年少有为”……这是派出所院子一面石头墙上的字。派出所有个传统,每有新警到来,所长都会让他从瓦罕走廊选一块石头,写上自己的名字和想说的话,久而久之,戍边石成为“戍边墙”。这些石头,见证着他们的成长。

1999 年出生的民警胡乃邦,被民警们称为“人身安全的第一道屏障”。他原本是一名战士,2020 年来到派出所后,看到因为驻地远离县城,缺乏医疗条件,身边战友和辖区群众遭受高原疾病困扰,便报名参加了卫生员考试,还自学了针灸技术。如今,胡乃邦不但可以处理常见伤病,还通过针灸技术有效缓解风湿病、关节炎等高原疾病给民警和牧民带来的疼痛。

丁吉祥是派出所年龄最小的,他始终认为“男子汉,就要建功立业”。在排依克的短短数年间, 从一名战士成长为单位业务、政工和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他最自豪的一件事是2023 年冬天,辖区工地发生劳资纠纷,他经过多方协调帮工人讨回60 多万元工资。事后工人托人送来一面锦旗,并打来电话, “丁警官,一定要照个相,照片里一定要有你。”在与送锦旗的工人合影后,他专门回到办公室拍照发给爸爸,还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果然付出一定会有收获的。”

2022 年,在上级支持下,派出所开建阳光暖房。帕米尔遍布砂石,不适合作物生长,于是民警们挖开戈壁运走砂石,再从山下运来土壤和羊粪。改良完成后,他们又带来各自家乡的树种,经过不懈努力尝试,终于试种成功。如今阳光暖房里种植着柠檬、桂花、莲雾等数十种植物。从此,无论春夏秋冬,瓦罕走廊里都能看到五颜六色。

大家为暖房取名“边塞四海苑”。“我们地处边关,暖房里种植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植物,我们一起把边境守护好。”彭明有说。每晚站哨,每班哨兵都会来暖房里看看,以防温度骤降植物被冻死。“大家把排依克当成自己的家,我们在种植物,也是在种自己。”

有很多在边关独有的经历。2022 年冬天的一个凌晨,一头狼闯进派出所院子,咬死一只年幼护院犬。民警们编成战斗小组开展地毯式搜索,最终将狼驱离。赶走了狼,大家睡意全无,一起聊天到天亮。

还有一次,一头雪豹闯进牧民羊圈咬死好几头羊,民警们拿着警械冲上去驱赶,“那个时候只想着要把老乡的损失降到最低,根本不知道害怕。”

这里,还有许多不成文的“规矩”:每逢民警休假,不管走得多早,单位都会为他准备热腾腾的饭菜;民警休假结束,无论多晚都会有战友在食堂等候归来; 民警巡逻回来,必须要去阳光暖房吸氧……

这些经历和细节,将这些年轻人的心紧紧聚在一起,也把他们与边关紧紧连在一起。“我们派出所有来自全国17 个省份的兄弟,这里就是我们的家。”“排依克需要我们来守护,但更多时候,是排依克成就了我们。”丁吉祥说。

原文刊登于《中国警察》杂志 2025年第9期

来源:平安靖边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