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沉默,苏柳狂言:《我的楼兰》版权闹剧,扯下多少乐坛遮羞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18:40 1

摘要:一边是她注册视频号连更两期“半小时长谈”,张口“北京专家”、闭口“警车开道采风”,把一场版权纠纷演成个人秀;一边是知名音乐人陈伟在直播间当众打脸:“2007年她这级别歌词,超2000元我抹脖子!”这场闹剧里,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却把乐坛的傲慢与虚荣扒得一干二净

“刀郎收回演唱权,我连续三天发高烧,痛到要死!”60岁词作家苏柳的一句控诉,让尘封近20年的《我的楼兰》彻底炸了锅。

一边是她注册视频号连更两期“半小时长谈”,张口“北京专家”、闭口“警车开道采风”,把一场版权纠纷演成个人秀;一边是知名音乐人陈伟在直播间当众打脸:“2007年她这级别歌词,超2000元我抹脖子!”这场闹剧里,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却把乐坛的傲慢与虚荣扒得一干二净。

苏柳的“委屈”,从一开始就透着荒诞。她在采访里宣称“没有云朵,《我的楼兰》就是废纸”,可明眼人都知道,刀郎笔下的西域苍茫感,才是这首歌能火的灵魂。

若歌词真有“top级”实力,为何除了云朵的版本,再无第二个广为流传的翻唱?更可笑的是她对版权费的辩解:面对“2000元贱卖”的质疑,她只说“远超想象”,却始终不肯亮出具体数字,反倒拿“警车开道”的陈年往事撑场面。这种“用排场证明价值”的逻辑,像极了现实里那些空有架子、没有真章的人,靠堆砌虚头巴脑的光环,掩盖内里的底气不足。

而这场纠纷最讽刺的地方,在于它戳破了乐坛一个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有些人总把“作品走红”归功于自己,却忘了“伯乐”与“平台”的重要性。

苏柳说自己的歌词“能排刀郎作品前列”,可刀郎从未演唱过《我的楼兰》,反观他自己唱的《西海情歌》《冲动的惩罚》,哪怕没有华丽宣传,也能火遍大江南北。这就像餐馆里的厨师,总觉得客人来吃饭是因为自己的调料,却忘了是餐馆的口碑、食材的新鲜,才让调料有了用武之地。

更别提陈伟爆料的“《两只蝴蝶》连词带曲才卖5000元”,直接把苏柳的“高价版权费”说辞钉在了尴尬的位置——当行业常态被摆上台面,所谓的“专家傲气”,瞬间成了自欺欺人的笑话。

如今苏柳忙着起诉翻唱者、开视频号“澄清”,刀郎却始终一言不发。这种沉默反倒更有力量:真正的创作者,从不会把精力耗在口水仗里,而是把时间花在打磨下一首作品上。

反观这场闹剧里的围观者,有人骂苏柳“蹭热度”,有人替刀郎抱不平,可很少有人想过:为什么一首老歌的版权纠纷,能引发这么大的讨论?或许是因为大家厌倦了太多“颠倒黑白的自我标榜”,也怀念那个靠作品说话、而非靠嗓门争高低的乐坛。

说到底,《我的楼兰》的风波,不过是乐坛生态的一个缩影。有人靠着一首歌的红利,用半生时间包装自己的“辉煌”;有人凭着真才实学,哪怕不发声也能被记住。最后想问大家:如果一首歌的走红,一半靠创作者的笔,一半靠演唱者的魂,你觉得该把“功劳”更多算给哪一方?

来源:向梦想出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