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提示!全球4.3亿人面临“听力危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18:13 1

摘要:这些不以为意的瞬间,或许在提醒你——听力正悄悄下滑!更有网友调侃自己:“二十多岁的年龄,七八十岁的耳朵。”

转自:华大基因

餐厅里人声交叠,你盯着朋友的嘴型努力补全漏掉的字;

戴上耳机,你一次次把音量调高,才能听清歌词;

明明听得见,却总因听不全,被戏称为“空耳大师”……

这些不以为意的瞬间,或许在提醒你——听力正悄悄下滑!更有网友调侃自己:“二十多岁的年龄,七八十岁的耳朵。”

被低估的听力损失

听力损失远比我们想象的常见。

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全球约4.3亿人,包括3,400万儿童,属于“残疾性听力损失”。预计到2050年,有近25亿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超7亿人需要康复服务[1]。

为何听力受损如此严重?听力损失是如何形成的?

很多人以为“聋”就是“完全听不见”,其实听力下降有着明确分级与对应的功能改变。

WHO将成人听力损失分为七级[2]:

功能上看,轻度(20–34dB HL)受损群体能在安静环境跟上对话,嘈杂场景容易漏词;

中度(35–49dB HL)需调高电话、电视音量,噪声中交流明显受限;

中重度(50–64dB HL)即便周边安静,交流也比较吃力,常需功率更高的助听器,并借助读唇、字幕等视觉线索;

重度(65–79dB HL)仅在近距离与较大声音时才能感知,日常高度依赖助听技术与视觉支持;

极重度(80–94dB HL)对多数语音及大部分环境声反应很弱,通常需依赖人工耳蜗或公共无障碍设备(如字幕);

全聋(≥95dB HL)几乎或完全听不见,沟通以手语、文字和其他视觉方式为主。

听力受损并非单一原因造成。

它可能源于生命早期,遗传因素、宫内感染、缺氧、重度黄疸等围产期风险都可能对听觉系统造成不可逆影响[3]。

进入儿童与青少年期,反复中耳炎、脑膜炎等感染若没有得到规范处理可能损伤听力。

成年与老年阶段,长期暴露在噪声中、年龄相关退变、代谢性疾病以及不当用药等可能会让听力损失阈值缓慢抬升、言语分辨率下降。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部分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具有耳毒性,若个体存在某些特定基因变异,用药后听力受损风险可能显著增加。

听力风险可能来自个体易感性,也可能有“体外暴露”因素的影响。WHO提示,12—35岁人群中,近50%因耳机音量偏大、使用时间较长,长期处于损伤听力的环境里[4]。85分贝连续8小时的日均暴露量就可能影响听力[4],暴露越久,风险越高。

把握筛查关键期

听力损失的原因多种多样,越早识别,尽可能保住可逆或可干预的空间。

有家族史、配偶携带耳聋相关致病变异、疑似耳聋患者等群体,可进行耳聆可®耳聋基因检测,一次性检测数百个耳聋基因,尽早明确病因,预防耳聋发生。一旦确诊,也可为早干预争取时间。

长期处于高噪声环境的职业人群,可通过工程降噪、个人防护与定期测听等保护听力。

发现老人“电视音量越调越高”、“需要频繁让对方重复”时,建议尽早进行听力检查,明确听力损失类型与程度。必要时,进行助听器规范验配与随访管理,获得稳定且安全的助听效果。

听得清,才能被理解;被理解,才更愿意开口。在世界聋人日之际,将家人“听不见的原因”查清楚,从耳聋基因检测开始,让风险可预见,让“危机”可干预。

参考资料:(滚动查看)

[1]耳聋和听力损失

[2]https://ejao.org/upload/media/jao-2024-00710-Supplementary-Table-1.pdf

[3]https://www.cdc.gov/hearing-loss-children/data/index.html

[4]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