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到量产交付,亿纬锂能钠电产业化进入快车道!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06 10:17 1

摘要:在2025年动力电池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亿纬锂能正通过全固态电池与钠离子电池的“双轮驱动”战略重塑行业格局。这家以技术创新闻名的锂电巨头,已在钠离子电池领域实现了从实验室研发到产业化的重要突破。

原文链接:「链接」

在2025年动力电池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亿纬锂能正通过全固态电池与钠离子电池的“双轮驱动”战略重塑行业格局。这家以技术创新闻名的锂电巨头,已在钠离子电池领域实现了从实验室研发到产业化的重要突破。

技术突破: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跃迁至160Wh/kg

2022年12月,亿纬锂能推出首款大圆柱钠离子电池,采用层状氧化物正极和硬碳负极,电芯能量密度达到135Wh/kg,循环寿命超过2500次。

虽然这一数据略低于宁德时代等竞争对手,但其独特的全极耳设计有效解决了钠电池的性能衰减问题。该产品现在已完成中试准备,正与终端客户进行应用验证。

亿纬锂能计划在2026年实现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达到140-160Wh/kg、循环寿命超万次、成本降至0.2元/Wh,这将使单位能量成本降低30%-40%,接近铅酸电池水平。

此外,公司的46系列大圆柱电池量产经验为钠电池的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荆门基地的20GWh大圆柱工厂良品率已达92%,并即将兼容钠离子电池的生产。

储能先行,动力电池战略布局加速

亿纬锂能采取“储能优先,动力跟进”的差异化策略,积极开拓应用场景。2025年一季度,公司钠离子电池已实现小批量交付,主要应用于通信备电和户用储能等领域。据估算,钠电池储能系统的成本较磷酸铁锂方案降低15%-20%,在电力储能招标中具备显著竞争优势。

在动力电池方面,亿纬锂能与多家车企开展装车测试。其钠离子电池产品规划显示,2025年将适配A0级车型,2026年通过AB电池混搭进军A级车市场。

这一策略与宁德时代的“钠锂混搭”形成呼应,但亿纬锂能的大圆柱技术在热管理和成组效率上具有独特优势,尤其在低温性能方面,钠电池产品在-40℃下的放电容量保持率超过90%,为北方新能源商用车市场提供了新选择。

● 全球布局助力规模化交付

亿纬锂能正加速构建全球产能布局,以满足市场需求。国内方面,荆门60GWh超级储能工厂一期已投产,其中20GWh产能可灵活切换至钠电池生产。匈牙利基地作为全球最大单体圆柱电池工厂,规划产能30GWh,预计2026年投产后将主要服务于宝马、戴姆勒等欧洲客户。

此外,公司在马来西亚布局的圆柱电池基地将专注于电动工具和两轮车等细分市场。这一梯次布局策略不仅规避了与头部企业在动力电池领域的直接竞争,还通过差异化应用场景促进钠电池生态的培育。

● 行业协同打造钠电生态全链条布局

亿纬锂能深知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需要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在材料方面,公司与容百科技、贝特瑞等正

负极材料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确保层状氧化物和硬碳等关键材料的稳定供应。

在应用方面,亿纬锂能与华为、特变电工等储能系统集成商合作,开发标准化产品,推动钠电池在数据中心和5G基站等领域的应用。

作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亿纬锂能正在牵头编制钠离子电池的国家标准。这种从技术研发到标准制定的全链条布局,将进一步巩固其在行业中的话语权。

● 未来挑战与突破路径

尽管进展迅速,亿纬锂能仍面临多重挑战:在技术上,需要突破富锰层状氧化物正极和复合电解质等材料瓶颈;在市场上,则需应对锂价波动带来的成本压力。

为此,公司采取“降本+提质”的双线策略,通过优化材料体系和干法电极等工艺,目标到2026年将钠电成本降至0.2元/Wh。同时,亿纬锂能正在开发350Wh/kg级高比能钠电池,以拓展电动飞机等高端应用场景。

在这场与能源安全息息相关的技术革命中,亿纬锂能以“创新驱动+战略定力”推动中国钠电产业化的新发展。随着2025年匈牙利基地投产和2026年万次循环产品的量产,亿纬锂能有望在储能与动力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声明: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伊斯特立场,部分资讯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来源:伊斯特化学微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