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美的一首中秋诗,句句精妙意境深远,最后两句是千古名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8 16:38 1

摘要:现在这个通讯发达的年代,微信视频皆可传达相思。但在车马很慢的古代,所有关于团圆的期待,都在那一抹清辉里慢慢酝酿。古人的思念,总藏在诗行间,或借月光遥寄,或托孤雁传情,字字句句都透着深深的牵挂。

风把桂香吹得满街都是时,月亮也悄悄圆了。又是一年中秋将至,那些藏在日子里的思念与期盼,终将随一轮明月,落进人间烟火里。

现在这个通讯发达的年代,微信视频皆可传达相思。但在车马很慢的古代,所有关于团圆的期待,都在那一抹清辉里慢慢酝酿。古人的思念,总藏在诗行间,或借月光遥寄,或托孤雁传情,字字句句都透着深深的牵挂。

于是张九龄写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连月亮都成了传递思念的信使;于是苏轼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原来思念也会化为温暖的力量,陪伴我们度过那些孤单的时刻;于是徐有贞写下“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劝勉人们把握当下,珍惜团圆的好时光!

那么接下来,我与大家分享唐朝诗人王建笔下一首非常经典的咏月名作,堪称唐朝最美的中秋诗,句句精妙意境绝美,最后两句还是千古名句!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是唐朝诗人,出身微寒,一生潦倒。他曾因家境贫寒从军,有过十三年军旅生涯。49岁时被选为昭应丞,进京做官。一年中秋,王建正在长安夜游,看到身旁的百姓都在团圆、赏月、猜灯谜,于是想起自己的好友杜郎中,想起自己远在他乡的亲人,写下这首著名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开篇就描绘了一幅清冷而宁静的画面,以白描手法堆叠出“地白”、“栖鸦”、“冷露”、“湿桂花”等几个经典中秋意象。

诗人写庭中月色,不直接提“月”,而是用“地白”暗写月色皎洁,营造出一种空旷、静谧的庭院环境。月光如银,洒满庭院,紧接着“树栖鸦”三个字,用乌鸦栖息的静态反衬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院中的桂花。这一句进一步细化了秋夜的特点。一个“冷”字既写出露水的冰凉,也暗扣秋夜的寒意。一个“湿”字则将无形的露水转化为可感的触觉,桂花被打湿的细节,既点明了时节,增添了节日氛围,又添加了几分清雅的秋意。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袭来,不禁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如此,“冷露无声湿桂花”这一句的意境便更显悠远,更耐人寻味。他特别选取“无声”二字,细腻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也强化了秋夜的静谧。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这里有前面的“写景”升华为“寄情”,并且直接点题,写出了中秋之夜的普遍习俗——赏月,暗示人们心中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但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的思乡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思会落在谁家?一个“落”字用得极为传神,秋思本是抽象的情感,诗人却将其转化为可飘落的具体事物,仿佛“秋思”能像月光和露水一样,轻轻落到人的心上,这不仅让情感有了重量和动态,也让全诗的含蓄美更上一层。

这首《十五夜望月》,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巧妙的情感抒发,展现出中秋之夜的独特魅力,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和友人杜郎中的深深思念,不愧为中秋咏月诗的经典之作!

月有阴晴,人有聚散,正如东坡所言:“此事古难全”。但唯有中秋之夜,抬眼是“星月皎洁,明河在天”,愿你我都能放下心底那份“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轻愁,共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约定。

来源:江忆北North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