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的节气养生日记--寒露夜的那碗姜枣茶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17:17 1

摘要:“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寒露这天傍晚,李玲刚骑车到楼下,还没把车停稳就看见婆婆站在单元门口的路灯下张望,她穿着件枣红色的针织衫,手里还拎着个保温桶,风一吹,鬓角的白发就往脸上贴。

原创首发。请勿洗稿。

本故事纯属虚构。

感谢评论,点赞,转发。谢谢阅读。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寒露这天傍晚,李玲刚骑车到楼下,还没把车停稳就看见婆婆站在单元门口的路灯下张望,她穿着件枣红色的针织衫,手里还拎着个保温桶,风一吹,鬓角的白发就往脸上贴。

“可算回来了,”她快步走过来,伸手想帮李玲拎包。

李玲赶紧躲开说:“妈,我自己来,您怎么站这儿等啊?我不是说了,秋天晚上凉,要少出门,受凉感冒怎么办啊?”

婆婆没接话,拉着李玲的手就往楼道里走,她的手不大,但热乎乎的,像个小暖炉。

进了门,看到餐桌上有几个扣着的饭菜,还有一个白瓷碗比较醒目,碗里是深褐色的茶汤,飘着几片生姜和红枣,热气裹着甜丝丝的姜香。

“快坐下喝,刚煮好的,凉了就没效果了。”婆婆一边说,一边把李玲按在沙发上,又快步去厨房拿了双筷子,“里面的枣我去核了,你嚼着吃,补气血。”

李玲端起碗,抿了一口,感觉这茶汤不烫嘴,但姜的辛辣被红枣的甜中和得刚刚好,顺着喉咙滑下去,胃里慢慢暖了起来。

“妈,您怎么想起煮这个了?”李玲一边喝,一边问。

婆婆皱着眉说:你们这帮年轻人,把老祖宗的节气都给忘了,今天是寒露啊!老辈人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寒露过后,这天一冷,寒气就容易从脚往身上钻,再加上你这阵子总说膝盖疼,我就想着给你煮点姜枣茶,驱驱寒。”

李玲愣了一下,快速的查一了一下手机,才知道寒露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十七个节气,秋季里的第五个节气,天气由凉爽转为寒冷了!

“您还记着这些呢,我都没当回事。”李玲笑着说,又喝了一大口茶汤。

婆婆叹了口气,伸手摸了摸李玲的膝盖:“你啊,就是年轻,觉得自己身体好,不把这些当回事。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家里穷,条件不好,想穿的暖和点都没有条件,冬天有时还穿单裤,结果三十多岁就开始腿疼,一到阴雨天就钻心疼,后来还是你姥爷给我煮姜枣茶,又用艾叶泡脚,才慢慢好起来的。”

李玲放下碗,看着婆婆:“姥爷也会这些?”

“怎么不会?你姥爷可是咱们家的‘节气通’,每两个节气之间种什么、收什么、吃什么,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能做,他都门儿清。”

婆婆靠在沙发上,眼神飘向窗外,像是想起了以前的事,“那时候在农村,没有暖气,冬天外屋地的墙上都是霜,冬天冷得很,每到寒露,你姥爷就会提前把姜枣茶煮上,一家人早晚各喝一碗,整个冬天都少感冒。”

“我记得有一年寒露,下了场小雨,气温一下子降了十几度,你舅舅当时在县里上高中,周末回家的时候冻得直打哆嗦,还发着烧,你姥爷没带他去看医生,就煮了姜枣茶,让他喝了之后盖着被子睡觉,又用艾叶和生姜煮的水给他泡脚,泡到额头出汗,第二天烧就退了。”

“后来你舅舅去外地工作,你姥爷还特意给他装了一包晒干的生姜和红枣,让他每个寒露都自己煮着喝,说这样在外面不容易生病。”

婆婆说着,从茶几下面拿出一个布包,打开一看,里面是晒干的生姜片和红枣,“这些都是我今年夏天晒的,比外面买的干净,你也带点去单位,早上泡着喝。”

李玲拿起一片生姜,闻了闻,有股淡淡的姜香。“妈,这姜枣茶真有这么管用吗?”李玲还是有些怀疑!

婆婆瞪了李玲一眼,又笑了:你这孩子,怎么还不信?我给你说说这里面的门道。

寒露过后,这天气,就变化无常了,昼夜温差较大,人体肌表亦处于疏泄与致密交替之际。

这个时候,如果若受到一些冷空气的刺激,身体就容易患病或旧疾复发。所以,这时候要喝姜枣茶,生姜能驱寒暖身,红枣能补气血,两者搭配在一起,既能驱散身体里的寒气,又能补充阳气,正好符合‘寒露养阳’的说法。”

“不过啊,这姜枣茶也不是随便煮的,有讲究。”婆婆站起身,走到厨房,把煮茶的砂锅端了出来,“你看,我用的是小黄姜,不是生姜,驱寒效果更好;红枣要选那种大颗的红枣,肉厚,煮出来的茶汤更甜;煮的时候要先把生姜切片,和红枣、枸杞、薏米仁、玫瑰一起放进砂锅里,加三碗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二十分钟,最后加一勺红糖,再煮五分钟就好了。”

“我之前也给你煮过几次,你都说太辣,不愿意喝,这次我特意多放了几颗红枣和红糖,少放了点生姜,你是不是觉得不那么辣了?”婆婆看着我,眼神里满是期待。

李玲心里一暖,原来婆婆还记得我不喜欢太辣的味道。“嗯,这次正好,不辣也不腻。”李玲笑着说,又把碗里剩下的茶汤喝光了。

“喜欢就好,我明天再给你煮。”婆婆高兴地说,又拿起李玲的包,“你下班回来的晚,肯定累了,赶紧把饭吃了,早点回屋休息。”

李玲吃完饭,站起身,刚走了两步,膝盖又隐隐作痛。婆婆看见李玲皱眉头,连忙说:“是不是膝盖又疼了?我给你弄点艾叶泡脚水,你泡完脚再睡觉,能缓解不少。”

“这艾叶是你姥姥去年给我的,晒干了存着,用的时候拿几片煮水,倒进泡脚水里,能驱寒除湿,对膝盖好。”婆婆说,又拿了条干毛巾放在旁边,“你泡二十分钟,泡到身上出汗就行,别泡太久,不然会头晕。”

李玲脱掉袜子,把脚放进热水里,一股暖流从脚底窜上来,舒服得我叹了口气。婆婆坐在旁边的小凳子上,看着我:“你啊,以后上班别穿那么少,尤其是膝盖,要注意保暖。我给你织了条护膝,明天给你拿过来,上班的时候戴上。”

“妈,您还会织护膝啊?”李玲惊讶地说,我从来没见过婆婆织东西。

“怎么不会?以前在农村,冬天冷,我就给你爸和你老公织毛衣、织护膝,现在老了,眼神不好了,织得慢了点,但还是能织的。”婆婆笑着说,“你给我在网上买点材料,我给你织个加厚的,里面再加了羊绒,别说多暖和了,戴上也不影响走路。”

李玲看着婆婆,心里满是感动。以前总觉得婆婆年龄大,思想老旧,不愿意听,现在才知道,婆婆还是很关心她的。

“妈,谢谢您。”李玲轻声说。

婆婆拍了拍我的手:“跟我还客气什么?你是我的儿媳妇,我不疼你疼谁?”

泡完脚,李玲回到房间,果然觉得膝盖不那么疼了,身上也暖暖的,很快就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李玲醒的时候,婆婆已经做好了早饭,餐桌上摆着豆浆、油条,还有一碗姜枣茶。“快喝了姜枣茶再上班,今天比昨天还冷。”婆婆把姜枣茶推到李玲面前。

李玲端起碗,一口气喝了下去,胃里暖暖的,浑身都有了力气。“妈,我走了。”李玲拿起包,就出门了。

李玲看到同事小丽,小声和她说:“寒露后,我婆婆说要注意保暖,不然膝盖会疼。,又把婆婆给我煮姜枣茶的事告诉了她。

小丽羡慕地说:“你婆婆真好,还会这些养生方法。我妈就不会,每次到了节气,都是我提醒她该吃什么、该做什么。”

“其实这些都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方法,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确实挺管用的。”李玲说,想起昨天喝了姜枣茶,泡了艾叶脚,膝盖就不疼了。

“是啊,我奶奶以前也会在寒露的时候煮姜枣茶,说这样冬天不容易生病,我小时候经常喝,现在想喝都没人给我煮了。”小丽叹了口气,“等我周末回家,也给我妈煮点姜枣茶,让她也试试。”

李玲笑着说:“好啊,你可以跟我婆婆请教一下怎么煮,她煮的可好喝了。”

下午的时候,李玲在网上查了一下寒露养生的知识,发现婆婆说的姜枣茶和艾叶泡脚,确实是寒露养生的常用方法。生姜性温,传统上认为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作用;红枣性温,传统上认为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艾叶性温,传统上认为可温经止血、散寒止痛。

寒露时节天气转凉,将这几种食材搭配食用,从传统食疗角度来说,有助于驱寒暖身、补充气血,适合多数人群在此时节调理身体。不过,生姜、红枣、艾叶均偏温性,阴虚内热(如经常口干舌燥、手足心热)、易上火或有实热证(如咽喉肿痛、便秘)的人群就要谨慎食用或减少用量了。

晚上下班回家,李玲特意买了些新鲜的生姜和红枣,准备给婆婆煮一碗姜枣茶。回到家,婆婆正在厨房做饭,李玲走进厨房,把生姜和红枣放在案板上:“妈,今天我给您煮姜枣茶。”

婆婆惊讶地看着李玲:“你怎么想起给我煮了?”

“您天天给我煮,我也该给您煮一次了。”李玲笑着说,拿起生姜,学着婆婆的样子切片。

婆婆站在旁边,看着李玲笨拙的动作,笑着说:“切片的时候要薄一点,这样更容易出味道。”

李玲按照婆婆说的,把生姜切成薄片,又把红枣洗干净,去核。“妈,接下来怎么做?”我问。

“把生姜和红枣枸杞、薏米仁、玫瑰、放进砂锅里,加三碗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二十分钟,最后加一勺红糖就行了。”婆婆耐心地指导着李玲。

李玲按照婆婆说的步骤,一步步操作,很快,砂锅里就飘出了姜枣茶的香味。“妈,您闻,是不是快好了?”李玲高兴地说。

婆婆凑过来闻了闻:“嗯,差不多了,再加一勺红糖,煮五分钟就可以了。”

李玲加了一勺红糖,又煮了五分钟,然后把姜枣茶倒进碗里,端给婆婆:“妈,您尝尝,看好不好喝。”

婆婆接过碗,喝了一口,笑着说:“嗯,好喝,比我煮的还甜。”

李玲坐在婆婆旁边,看着她喝姜枣茶,心里暖暖的。“妈,以后每个寒露,我都给您煮姜枣茶。”李玲说。

婆婆放下碗,拉着李玲的手:“好孩子,有你这句话,妈就满足了。”

--未完待续

感谢评论,点赞,转发。谢谢阅读。

本故事纯属虚构。

来源:三农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