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山竹型人格”:从认知到行动的3步实操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8 16:59 1

摘要:2025年《花儿与少年7》一播,那英这位老大姐直接圈粉无数!之前大家提起她,大多就觉得“性格直率”,看完节目才发现,她这性格根本就是“山竹型”,外表看着大大咧咧挺硬朗,说话办事不绕弯,内里却软乎乎的,还特别细腻。

2025年《花儿与少年7》一播,那英这位老大姐直接圈粉无数!之前大家提起她,大多就觉得“性格直率”,看完节目才发现,她这性格根本就是“山竹型”,外表看着大大咧咧挺硬朗,说话办事不绕弯,内里却软乎乎的,还特别细腻。

好多网友都说,这季节目让自己对那英有了新认识,我其实也有这感觉,本来想觉得“不就是综艺里的表现嘛”,但后来发现,她这些表现里藏着的特质,其实特别值得咱们普通人学。

先说敢做自己这事儿,那英在节目里的表现真挺实在。

有次她身体不舒服,别人劝她多休息,她没硬撑着说“我没事”,也没矫情地躲起来,就直接说“我还行,我想和你们玩”。

还有次床位不够,别人把床让给她,她也没假客气地推来推去,反而笑着说“虽然我特别不好意思,但其实我心里特别美”。

老实讲,现在好多人在集体里都爱装,要么为了迎合别人硬撑,要么明明想要却别扭地谦让,结果自己累,别人看着也不舒服。

那英这样就不一样,她没被“该怎么做才像个老大姐”的想法绑着,就顺着自己的真实感受来。

心理学界有个说法,这叫“重视自身主体性”,简单说就是“知道自己是谁、当下想啥”,做事都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不是为了别人的期待活着。

这种人往往活得更真实,和他们相处也轻松,因为你不用猜他们心里到底怎么想,就像山竹,刚接触可能觉得“有点直接”,时间长了才发现,这才是最让人安心的样子。

除了敢做自己,那英的感恩也藏在小细节里。

有次后辈看她状态不好,过来关心她,她没藏着掖着说“没事没事”,反而坦然说自己确实不舒服,还轻轻摸了摸后辈的头。

别小看这个摸头的动作,我觉得比说十句“谢谢”还管用,后辈的关心被接住了,还得到了回应,换谁都会觉得暖。

积极心理学里说,感恩不只是嘴上客气,是真的能感受到别人的好,还愿意用行动回应。

之前看过个说法,说能真诚感恩的人,心里的积极情绪会更多,和别人处成朋友的概率也高。

那英这操作就刚好对上了,她没把后辈的关心当“理所当然”,也没敷衍过去,而是用最直接的方式回应,这种真实的感恩,其实特别拉近距离。

还有懂得照顾人这点,那英也没因为自己是“老大姐”就端架子。

有次在机场,有人行李超重,她看见就主动过去帮忙分担,一点没觉得“我是前辈,不该干这活儿”。

心理学里把这种特质叫“宜人性”,就是跟人相处时愿意合作,还能替别人着想。

搞不清为啥现在有些人总觉得“照顾别人是吃亏”,其实不是这样的。

你帮别人一把,自己心里也会舒服,别人记着你的好,下次有机会也会帮你,这不就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嘛。

那英这样没架子的照顾,反而让身边人觉得亲切,没人会觉得她“高高在上”,这大概就是“山竹内里软”的好处吧。

对了,那英的开放心态也特难得。

好多长辈跟年轻人相处,总爱说教,或者对新鲜事没兴趣,但她不一样。

有次她喊晚辈吃饭,晚辈忙着别的事没听见,她没生气说“你怎么不听我说话”,反而拿根香蕉塞到晚辈袖子里;还有次队友想尝试新东西,不小心把手机掉水里了,她也没说“早知道不让你试”,而是塞给队友一颗糖让他“压压惊”。

说实话,年纪大了还能保持这种包容心挺不容易的。

心理学里说“开放性高的人,对新鲜事更接纳”,这种人不管是跟年轻人相处,还是面对新挑战,都更容易适应。

那英这样的表现,其实也打破了大家对“长辈”的刻板印象,不是所有长辈都爱说教,也有人愿意跟着年轻人的节奏走,这种心态真的很珍贵。

可能有人会说“那英是明星,咱们普通人学不来”,其实不是这样的。

人格这东西不是固定的,慢慢练也能改变。

我觉得最关键的,是先重新找到和自己的连接,现在好多人都习惯把别人的需求放前面,比如朋友问“去哪吃饭”,明明想吃火锅,却顺口说“都行”;同事让帮忙加班,明明自己累,却硬撑着说“没事”。

想改的话,其实可以从小事开始。

比如每天留个三五分钟,问问自己“现在感觉怎么样?想做点啥?”哪怕答案就是“有点困,想喝口水”也行,慢慢就能越来越清楚自己的真实想法。

说话的时候也别总说“听你的”,试着说“我今天有点累,想早点回家”“我更想吃那家面”,别担心会得罪人,真正的朋友或同事,反而会觉得你真实。

然后就是练习感恩,这事儿也不用搞得多复杂。

比如每周日晚上,花几分钟写两三件值得感恩的事,不用写多华丽,就像“今天同事帮我带了杯咖啡,因为我太忙没来得及买”这样就行。

要是有机会,也可以给好久没感谢的人写封信,比如爸妈或者以前的老师,说说他们帮过你的事,哪怕只是当面念给他们听,效果也会不一样。

我之前试过写感恩日记,本来想“这能有啥用”,但坚持了几周发现,自己越来越能注意到生活里的小温暖,比如楼下阿姨笑着跟自己打招呼,地铁上有人帮自己扶了下箱子,这些以前没在意的小事,慢慢都成了开心的来源。

最后就是保持开放心态,别总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

比如周末别总去常去的那家餐馆,试试街角新开的小店;下班别总走同一条路,绕个弯看看不一样的风景;或者读本以前没接触过的书,比如平时看小说的,偶尔看看历史类的。

要是觉得尝试新东西会紧张,也别勉强自己,告诉自己“试错也没关系”,重点是别把自己框住。

比如我之前从来不敢学画画,总觉得“自己没天赋”,后来试着报了个体验课,发现哪怕画得不好,也挺开心的,其实开放心态就是这样,不用追求“做好”,只要“愿意试”就行。

说到底,“山竹型人格”不是让咱们变成第二个那英,而是学会“外表有态度,内里有温度”,敢做真实的自己,不委屈自己;能感受到别人的好,不敷衍感恩;愿意帮别人一把,不端架子;能接纳新鲜事,不固执己见。

这样的人,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身边的人,都会更舒服。

要是你也觉得现在的自己活得有点累,或者总觉得和别人相处不自在,不如从今天开始,试着做一件小事,说句真实的想法,写件值得感恩的事,或者尝试一个小新鲜事。

慢慢下来,说不定你也会发现,自己也能活出“山竹型”的轻松和真实。

来源:由典学法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