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 方丈编辑| 幸运初审| 天坛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翻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卷,总有一些让人感到毛骨悚然的巧合。
这些巧合如此精准,如此不可思议,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背后操控着历史的走向。
当我们仔细梳理这些看似偶然的事件时,会惊讶地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关联。
这难道真的只是巧合吗?
公元前209年,沛县的一个小亭长刘邦正押送着一群囚犯前往骊山服役。
路上囚犯陆续逃跑,刘邦知道到了目的地人数不够,自己肯定要被问罪。
走到芒砀山时,刘邦索性把剩下的囚犯全部放了,自己也准备逃亡。
夜色深沉,刘邦带着十几个愿意跟随他的人在山中摸索前行。
走着走着,前面的人突然停下来,说有一条大白蛇挡住了去路。
这条蛇有水桶那么粗,横在小径上,在月光下显得特别诡异。
刘邦酒壮人胆,拔出剑来一刀就把白蛇砍成了两段。
杀了蛇之后,刘邦继续往前走,酒劲上来倒头就睡。
第二天醒来,跟随的人告诉他一个奇怪的事情:昨晚有人路过斩蛇的地方,看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哭泣。
有人问她为什么哭,老妇人说:"我儿子是白帝的儿子,化作蛇在路上,被赤帝的儿子杀了。"
说完就消失了。
这个故事迅速传播开来,刘邦也乐得借此宣扬自己是赤帝之子的身份,为日后起义造势。
从沛县起兵到楚汉争霸,再到建立汉朝,刘邝用了八年时间就坐上了皇帝宝座。
汉朝建立后传承了二百多年,到了汉平帝时期,朝政大权落入了外戚王莽手中。
王莽这个人很有意思,表面上谦逊有礼,暗地里却野心勃勃。
他先是毒死了汉平帝,立了一个两岁的婴儿当皇帝,自己做摄政王。
几年后干脆连戏都不演了,直接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新"。
有趣的是,"莽"这个字拆开来看,就是"犬"和"艹"的组合,而"艹"在古代文字中常常代表蛇类。
民间因此传说,王莽就是当年被刘邦斩杀的那条白蛇转世,专门来报仇的。
王莽的新朝只维持了十几年就被推翻,他本人也在混乱中被杀。
刘邦的后代重新夺回了政权,建立了东汉。
这个巧合让人不禁感叹,难道真的是那条白蛇在两百多年后完成了复仇?
公元960年,开封城里发生了一件改变历史走向的大事。
当时的后周皇帝柴宗训才七岁,朝政由太后和大臣们掌控。
赵匡胤作为殿前都点检,掌握着禁军的指挥权。
一天,北方传来辽军南下的消息,朝廷决定派赵匡胤率军北上迎敌。
军队行进到陈桥驿时,将士们在赵匡胤的帐篷外商量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他们把一件黄袍披在还在睡梦中的赵匡胤身上,齐声高呼"万岁"。
赵匡胤表面上推辞,实际上早就有了称帝的打算。
他带着军队回到开封,七岁的小皇帝柴宗训根本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
在文武百官的"劝进"下,柴宗训只能宣布禅位给赵匡胤。
赵匡胤建立了宋朝,史称宋太祖。
赵匡胤对柴家还算厚道,不仅没有赶尽杀绝,还给了柴氏后人不错的待遇。
他建立宋朝后,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策略,解除了各路将领的军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朝传承了三百多年,到了南宋末期,面临着蒙古大军的猛烈进攻。
当时的皇帝是宋度宗的儿子赵昰,后来他病死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昺。
赵昺登基时也是七岁,这个年纪的孩子连字都不认识几个,更别说治理国家了。
当时南宋的残余力量退守到了广东的崖山,在丞相陆秀夫等人的辅佐下做最后的抵抗。
公元1279年,忽必烈派遣的元军在崖山海战中彻底击败了宋军。
面对绝境,陆秀夫背着七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而死。
南宋就此灭亡,元朝统一了中国。
一个七岁的孩子让出了皇位,成就了宋朝的建立;三百多年后,另一个七岁的孩子丢掉了皇位,见证了宋朝的灭亡。
这种巧合让人感到冥冥之中似乎真有天意在安排着历史的进程。
秦始皇嬴政花了十年时间统一了战国七雄,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他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建了万里长城。
这些功绩让他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虽然功绩卓著,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太相信术士的话,总想着长生不老。
他多次派遣徐福等人出海寻找仙药,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正是这种对长生不老的迷恋,让他忽视了对继承人的培养。
秦始皇有很多儿子,其中长子扶苏最有才华,也最受大臣们的拥戴。
扶苏性格温和,主张仁政,经常劝说父亲减轻百姓的负担。
秦始皇觉得扶苏太过软弱,不够霸气,就把他派到边疆监督蒙恬修建长城。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东巡途中病死在沙丘。
临死前,他留下遗诏要传位给扶苏。
可惜这道遗诏被丞相李斯和宦官赵高扣下了。
赵高早就看中了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觉得这个人容易控制。
赵高和李斯合谋,伪造了秦始皇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即秦二世。
他们还以秦始皇的名义给扶苏和蒙恬下诏,说他们有罪,要他们自杀。
扶苏接到诏书后,虽然蒙恬劝他不要相信,但他还是选择了自杀。
胡亥当上皇帝后,完全成了赵高的傀儡。
赵高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大肆清洗朝廷,杀了不少忠臣良将,连李斯都没有逃脱。
秦二世在位期间,苛政更加严厉,百姓苦不堪言。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各地纷纷响应,秦朝的统治迅速瓦解。
公元前206年,秦二世被赵高逼死,秦朝灭亡。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秦朝灭亡,总共只有十五年时间。
六百多年后,北周的外戚杨坚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建立了隋朝。
杨坚也用了十年时间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
他推行了很多改革措施,比如设立三省六部制,开创科举制度,修建大运河等等。
隋文帝杨坚晚年的时候,在立太子的问题上犯了和秦始皇同样的错误。
他原本立长子杨勇为太子,但后来觉得杨勇太过奢侈,不够节俭,就改立次子杨广为太子。
杨广这个人表面上很会伪装,在父亲面前装出一副勤俭朴素的样子,暗地里却野心勃勃,手段残忍。
公元604年,隋文帝病重,杨广担心父亲改变主意,干脆毒死了隋文帝,自己登基称帝,即隋炀帝。
隋炀帝上台后,本性暴露无遗。
他好大喜功,三次远征高句丽,每次都动员几十万大军,给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他还大兴土木,修建东都洛阳,挖掘大运河,搞得民不聊生。
公元618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
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宇文化及杀死,隋朝灭亡。
从隋文帝统一南北到隋朝灭亡,也是三十多年时间。
两个强大的统一王朝,都因为皇帝在继承人问题上的错误选择而迅速衰败,最终都只传了两代就灭亡了。
这种相似性让人不得不感叹历史的神奇。
盛世背后的隐忧秦朝和隋朝虽然都很短命,但它们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秦朝建立的政治制度被后世王朝继承和发展,隋朝的科举制和大运河更是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
这两个王朝的共同特点是统治者都有着雄才大略,能够结束乱世,实现统一。
秦始皇和隋文帝都是杰出的政治家,他们的改革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是他们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就是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失误。
秦二世胡亥和隋炀帝杨广都是典型的昏君,他们上台后都表现出了残暴和昏庸的一面。
胡亥完全被赵高操控,成了别人手中的棋子;杨广则是好大喜功,不顾百姓死活,最终都导致了朝代的覆灭。
这些历史巧合看起来确实很神奇,但仔细分析,我们也能找到一些规律。
比如秦朝和隋朝的灭亡,表面上是因为继承人选择错误,深层原因却是这两个朝代都过于急躁,改革步伐太快太激进,没有给社会适应的时间。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立即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又要统一文字货币,还要修建长城,这些措施虽然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但在短期内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隋文帝也是如此,刚刚统一南北,就要挖运河、建东都、征高句丽,搞得国库空虚,民怨沸腾。
刘邦斩白蛇的故事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宣传,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称帝的合法性。
王莽篡汉被说成是白蛇报仇,也是后人为了增加故事的戏剧性而编造的。
不过王莽确实是历史上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他的改革措施在当时看来很激进,有些甚至超越了时代。
至于宋朝建立和灭亡时的七岁巧合,更像是历史的偶然。
不过这种巧合也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当皇帝年幼时,朝政往往掌握在别人手中,国家的命运也就变得不确定。
轮回还是规律古人常说"天道轮回,报应不爽",认为历史是按照某种神秘的规律在循环。
现代人更愿意相信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起作用。
不管怎么解释,这些巧合确实让人感到震撼。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历史的规律却会重现。
强盛的王朝如果不能居安思危,及时调整政策,最终都会走向衰落。
明智的君主如果选错了继承人,辛苦打下的江山也会毁于一旦。
这些教训值得每一个执政者深思。
也许这些巧合只是我们后人为了寻找历史规律而刻意联系起来的,也许真的存在某种我们还无法理解的力量在影响着历史的走向。
不管怎样,历史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谜团,至今还在激发着人们的想象和思考。
结语回望历史长河,那些看似偶然的巧合背后,或许真的隐藏着某种我们无法完全理解的规律。
无论是刘邦斩蛇与王莽篡汉的因果循环,还是七岁帝王的命运轮回,或者秦隋两朝二世而亡的历史重演,都让我们不得不感叹造物弄人。
这些巧合提醒我们,历史虽然不会简单重复,但历史的教训却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参考来源:
《史记》司马迁著,中华书局出版
《汉书》班固著,中华书局出版
《宋史》脱脱等编,中华书局出版
《隋书》魏征等著,中华书局出版
《资治通鉴》司马光著,中华书局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人民出版社
来源:麟史通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