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小时读城直播行动|9.28经典诵读走进连云港孔望山:唤醒千年历史记忆,沉浸式触摸港城文脉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8 17:10 1

摘要:9月28日13:00-14:00,“书香城韵 阅向未来”2025“9.28经典诵读・走读孔望山”直播活动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连云港孔望山景区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由江苏省全民阅读促进会、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办,江苏省书香全民阅读基金会、现代快报、海州文旅集团、连云

9月28日13:00-14:00,“书香城韵 阅向未来”2025“9.28经典诵读・走读孔望山”直播活动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连云港孔望山景区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由江苏省全民阅读促进会、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办,江苏省书香全民阅读基金会、现代快报、海州文旅集团、连云港市裕城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共同承办,吸引了众多网友在线“云游”,共赴一场历史与经典交融的文化之旅。

孔望山

孔望山海拔仅高123米,据传公元前525年孔子登临此山以观东海而名扬四海,它不仅是自然山峰,更是一部镌刻在石头上的史书。直播中,主播洁仔携手江苏省紫金文化英才、享受连云港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馆员(三级)徐洪绕,以“行走+解读”的形式,带领网友从山门起步,沿“仁者乐山”牌坊登山,一步步揭开孔望山的历史面纱。

主播现场走读

行至龙洞庵,这座连云港现存最古老的名刹之一,镜头聚焦于庵内一棵距今830余年的糯米茶树——学名流苏。这棵2018年获评“全国最美古树”的珍稀树木,不仅是当地生态瑰宝,其糯米花茶制作技艺更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细致讲解其“四月雪”的别称由来与文化价值,让网友领略自然与文化的双重魅力。

孔子望海像

抵达龙洞广场,石壁上明嘉靖年间海州知州王同镌刻的小篆无名诗成为焦点。徐洪绕介绍,王同任海州知州时,曾减税兴修水利、兴办教育,让灾后的海州重焕生机,离任前于重阳节在此留下这首六言诗。徐洪绕现场诵读了这首传世佳作:“龙洞良宵月照,黄花满地秋香,此时此会文彦,一觞一咏情长。矗矗山岩曲抱,潺潺朐海东流,明朝分袂城市,琴樽回忆绸缪。”字句间,古人的才情与海州的历史风貌跃然眼前。

摩崖造像

国家级文保单位——中国迄今为止最早最大的汉代圆雕石象,是此次走读的又一重点。专家详解其2.4米高、5.5米长、重达200多吨的体量,以及圆雕、线雕、浮雕结合的汉代精湛工艺,更通过石象旁的汉代训象奴形象,佐证其历史年代。在此情境下,主播深情朗诵宋代苏轼的《次韵陈海州乘槎亭》:“人事无涯生有涯,逝将归钓汉江槎。乘桴我欲従安石,遁世谁能识子嗟。日上红波浮碧巘,潮来白浪卷青沙。清谈美景双奇绝,不觉归鞍带月华。”古诗与古象相映,勾勒出海州千年的人文意境。

主播现场走读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孔望山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场,徐洪绕深情诵读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深情,将千年文脉与爱国情怀相连。主播则以一首《少年中国说》与青年网友展开互动,“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的经典段落,传递时代精神。

东汉石象

直播高潮聚焦于孔望山摩崖造像——中国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比敦煌莫高窟早300年,有“九州崖佛第一尊”之称。18米长、7米高的崖壁上,110幅道教、佛教、世俗造像错落分布,专家对摩崖造像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更是从中找到与北京奥运会会徽高度相似的造像,可见几千年前的古人在山海边生活的快乐场景。徐洪绕现场以赵朴初先生的“海上丝绸路早开,阙文史实证摩崖。可能孔望山头像,及见流沙白马来”的诗句收尾,为摩崖造像的历史价值再添注脚。

主播现场走读

直播最后,主播和专家一起邀请网友实地打卡孔望山。此次活动通过“走读历史景观+诵读经典诗词”的形式,深化了“读城”行动,不仅让更多人读懂孔望山的千年故事、连云港的历史底蕴,更以文化之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伟大抗战精神,让书香与文脉在山海间永续传承。

通讯员 朱昭瑞 徐锦屏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晓宇

来源:现代快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