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1岁的林阿姨,身子骨其实算硬朗。除了有点高血压、晚上爱失眠,平时还能给小孙子做饭、去菜市场挑菜。可谁也没想到,就在一个平常的清晨,她倒在了厨房门口——心脏骤停,抢救无效,走得太突然。
71岁的林阿姨,身子骨其实算硬朗。除了有点高血压、晚上爱失眠,平时还能给小孙子做饭、去菜市场挑菜。可谁也没想到,就在一个平常的清晨,她倒在了厨房门口——心脏骤停,抢救无效,走得太突然。
她的女儿带着哭腔问我们:“是不是因为她老吃安眠药?”我们查了她的用药记录,叹了口气。答案,八成是的。
长期吃安眠药本身不是问题,关键是很多人吃得不对,吃过了头,吃错了药,吃错了方式,甚至吃出了命。林阿姨就是个典型,她长期用药犯了4个禁忌,而这4个错误,不是她一个人会犯。
安眠药不是口香糖,吃多了,命真的会被困住。
第一道禁忌,是把安眠药当成“万能钥匙”,越吃越多,越吃越重。
很多人刚开始吃一点点,觉得“挺有效”,睡得香。可没几天又开始“没劲了”,于是剂量加上去,换着花样吃。林阿姨就是从一颗地西泮开始,后来加了佐匹克隆,再后来干脆两种一起吃。
这就是“耐药性”,身体对药物的反应变弱了,就得用更大的剂量才有效。但别忘了,安眠药不是糖果,每加一毫克,风险就往心脏、呼吸中枢多逼近一步。
中枢神经抑制,说白了就是让大脑“慢下来”,但心脏、肺也跟着“慢”了,甚至停了。这种安静,不是入睡,是沉睡,是永远的沉睡。
建议很明确,任何安眠药使用超过4周,就该评估是否停药或换方案。不是靠加量来对抗失眠,而是该请专业医生介入,调整用药逻辑。
第二道禁忌,是把多种安眠药混着吃,以为“组合拳”就能睡个好觉。
“医生,我吃一片没用,后来我自己加了别的药,现在睡得还不错。”——这句话我们听了太多。林阿姨也是,社区医生给她开的是苯二氮卓类药物,她自己又去药店买了“非处方助眠药”,合起来吃。
这类药物合用,风险不是1+1=2,而是可能直接叠加到呼吸抑制。特别是晚上睡觉时,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本就下降,一旦呼吸变浅,大脑又被药物压制,身体根本发不出“求救”的信号。
研究显示,长期合用两种以上安眠药的老年人,夜间猝死率提高了3倍。这不是恐吓,是住院科室真实见到的结局。
建议也很直接:安眠药绝不能“自己配药”,即便是非处方药,也可能和你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发生危险反应。务必让医生评估你的全部用药清单,不要添乱。
第三道禁忌,是白天也吃,或者随时补一颗,只要“焦虑”就吃。
林阿姨有时白天也会睡不着,或者心烦,就会“补一颗”,她说:“我吃了就安心。”这是典型的药物依赖,甚至已经发展成心理依赖。
药物依赖不是“瘾君子”专属。安眠药长期使用,会改变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尤其GABA通路,会因为外源性抑制而“偷懒”,久而久之,大脑自己就不会“制造睡眠”了。
这时候,一旦停药,不是简单失眠,而是出现戒断症状:焦虑、心悸、出汗、恶梦、甚至幻觉。林阿姨的家属回忆,她前段时间就说“老觉得有人在窗外看她”,这其实就是轻度戒断反应的表现。
建议很明确:安眠药一定要夜间服用,睡前半小时,严格控制时间和剂量。感觉“白天也焦虑”不是理由,那可能是焦虑障碍,得用抗焦虑药物和心理干预,而不是“偷吃”一颗安眠药。
第四道禁忌,是忽视了安眠药和慢病药的“暗中较劲”。
林阿姨有高血压,还吃降压药。安眠药和某些降压药、心律药之间,有着复杂的药物相互作用。有些药物会通过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代谢,互相阻碍、诱导,结果就是——要么药效增强到超标,要么失效到无效。
她的降压药和安眠药正好都走这条“代谢通道”,结果是——心率忽快忽慢,血压忽高忽低,心脏像坐过山车。心脏最怕的,就是这种波动。那天凌晨,她的心脏没挺住——心律失常,继而骤停。
建议不复杂:老年人一旦开始吃安眠药,务必告诉医生你正在吃哪些“慢病药”。药物之间的“打架”不是你能感觉出来的,但它确实在你体内默默发生,最后可能酿成大祸。
说到底,失眠本身不是病,它是身体在向你喊话。真正的失眠,是背后有情绪,有焦虑,有躯体问题。我们太多人,只想“闭嘴”的办法——吃药,却不想面对“说话”的身体。
有研究指出,认知行为疗法对于慢性失眠的改善率接近70%,而且远期复发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可问题是,认知行为疗法太慢,太麻烦,也太不“立竿见影”。但好东西从来都不是快餐。
林阿姨的女儿哭着问我:“那她到底该怎么治失眠啊?”我没法回答她的过去,但我知道她未来该怎么做。睡不着不是失败,不该惩罚自己。吃药不是懒惰,但不能假装不知道风险。安全用药不是多复杂的事,它就藏在你每一次吃药前的三秒钟犹豫里。
我见过太多“安眠药依赖综合征”的老人,白天迷糊、晚上焦虑、记忆下降、反应迟钝。有人摔倒骨折,有人半夜心跳骤停,有人变得像“失魂人”。这些不是药物的错,是我们用错了药。
失眠这事,没有奇迹。有的是慢慢调节的作息,是规律的白天活动,是学会和情绪共处,是找医生好好聊聊。药可以吃,但要吃得明白,吃得安全,吃得有底线。
林阿姨的事,不是个例。国家药监局曾通报,安眠药相关不良反应报告中,老年人占比超过60%,其中心脑血管并发症排在前列。可惜这些数字,只有医生和药监部门知道,普通人不知道,直到悲剧发生。
愿你在熬夜的时候,想起林阿姨。不是恐惧,而是多一点警觉。哪怕只是少吃一颗药,提前问一句医生,也可能改变结局。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兴国.老年人使用安眠药的风险与对策[J].中国药事,2021,35(9):999-1003.
[2]刘晓红.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依赖机制及临床管理[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20,30(4):256-260.
[3]张蕾.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失眠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22,31(6):482-486.
来源:张医生健康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