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为新中国诞生浴血奋战的群英谱中,彭雪枫以“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鲜明特质,成为敌后抗日战场上当之无愧的英雄典范。他既是运筹帷幄的军事指挥员,也是播撒革命火种的政工先驱,用短暂而璀璨的一生,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忠诚与担当。值此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建军百年与中华人
彭雪枫:文武兼备的抗日英才与革命丰碑
在为新中国诞生浴血奋战的群英谱中,彭雪枫以“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鲜明特质,成为敌后抗日战场上当之无愧的英雄典范。他既是运筹帷幄的军事指挥员,也是播撒革命火种的政工先驱,用短暂而璀璨的一生,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忠诚与担当。值此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建军百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80周年之际,赤都文化驿站携手赤都展览展示馆、内蒙古郭俊卿文化教育办公室,回溯这位“一代英才”的革命征程,只为铭记他的不朽功勋,让其精神化作红色基因,在时代传承中永不褪色。
1907年,彭雪枫生于河南镇平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的苦难让他早早立下“救亡图存”的志向。1925年,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将个人命运与民族解放事业紧紧相连。在革命早期,他先后参与北平、天津等地的地下工作,以笔为枪,在《红星》《战士》等报刊发表大量文章,用犀利的文字揭露反动派罪行、传播革命真理,展现出扎实的理论功底与宣传才能。
土地革命时期,彭雪枫投身红军队伍,从基层指挥员成长为高级将领。他参与长征,在攻克娄山关、四渡赤水等关键战役中屡立战功,尤其在直罗镇战役中,率部担任主攻,为红军巩固陕北根据地奠定了重要基础。他不仅善打硬仗,更注重军队建设——在中央苏区,他创办红军第一步兵学校,亲自编写教材、授课,为红军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他提出的“军事民主”“官兵一致”等理念,成为红军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抗战爆发后,彭雪枫主动请缨赴敌后,扛起开辟抗日根据地的重任。1938年,他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后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从河南竹沟出发,向豫东敌后挺进。面对日伪军的疯狂“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摩擦,他以灵活的战术开展游击战,先后取得窦楼战斗、板桥集战斗等胜利,不仅狠狠打击了敌人气焰,更在豫皖苏边区建立起稳固的抗日根据地,让“新四军彭雪枫支队”的名号成为敌后百姓的“定心丸”。
在根据地建设中,彭雪枫尽显“文武双全”的本色。军事上,他总结出“敌进我进”“化整为零、集零为整”等游击战术,有效牵制了日军兵力;政治上,他深入群众,发动农民减租减息,建立抗日民主政权,让根据地成为“敌后乐土”;文化上,他创办《拂晓报》和拂晓剧团,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抗日,其中《拂晓报》因内容鲜活、立场坚定,被毛泽东称赞为“办得好”,成为敌后抗日宣传的重要阵地。
1944年9月11日,在河南夏邑八里庄战斗中,彭雪枫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即将胜利之际,他不幸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7岁。他的牺牲让全党全军悲痛不已,毛泽东为他题词“雪枫同志在与敌人斗争中牺牲了,全民族和全党都悲痛这个损失”,朱德称他为“中华民族英雄,共产党人好榜样”。当地百姓自发为他立碑,至今仍流传着“彭师长,爱人民,他是咱的救命人”的歌谣。
彭雪枫的一生,是“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一生。他用军事智慧守护了敌后根据地,用革命理想唤醒了万千群众,用生命诠释了“为民族解放而战”的誓言。今天,我们纪念他,不仅是缅怀这位“文武兼备”的英才,更是要传承他“对党忠诚、勇于担当、心系群众”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敌后抗战岁月里的“拂晓之光”,也是新时代我们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愿彭雪枫的名字永远镌刻在民族记忆中,让他代表的红色基因,在强国征程中持续闪耀光芒。
特别声明
值此抗战胜利80周年、建军百年及新中国成立80周年之际,赤都文化驿站、赤都展览展示馆联合内蒙古郭俊卿文化教育办公室,推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系列》。我们旨在重温峥嵘岁月,传承红色精神。
赤都文化驿站掠影
因水平有限,文中若存疏漏错讹,恳请各位读者不吝指正。如需转载使用,请注明出处。愿与您共缅英雄,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
来源:赤峰文化驿站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