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胃炎是国人常见的炎症之一。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几乎无明显症状,但长期存在,可能演变为胃癌的“温床”。幽门螺杆菌感染,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因子。
癌症从来不是某一天突然降临的“飞来横祸”。在它悄然形成的背后,往往潜藏着长期未被重视的健康隐患。
德国病理学之父鲁道夫·菲尔绍早在19世纪中叶就提出:“炎症是癌症的温床。”这句话,至今仍被现代医学反复验证。
身体里的炎症,并不总是急性发烧或红肿疼痛那么明显。很多时候,它像一场慢火,悄无声息地燃烧着细胞的健康基础。
尤其是某些慢性炎症,如果长期存在,不仅会伤害组织器官,还可能一步步把人推向癌变的边缘。
不同部位的炎症,所带来的风险也不一样。有些部位一旦反复发炎,往往是癌前病变的“警报器”。遗憾的是,不少人直到症状严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在一处居民区,一位退休教师常年被胃胀、反酸困扰,起初以为只是吃得不规律。几年下来,胃部隐痛成了“常态”,偶尔还伴随黑便。
直到一次例行体检,才发现胃部早已出现明显病变,医生直言:这是典型的“炎症拖成祸”。她懊悔不已,却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胃炎是国人常见的炎症之一。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几乎无明显症状,但长期存在,可能演变为胃癌的“温床”。幽门螺杆菌感染,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因子。
很多人并不重视,觉得“胃不好”是老毛病,殊不知,细菌反复刺激胃粘膜,就像不断在一块地上踩踏,最终破坏其原有结构。
除了胃,肠道炎症也不容忽视。比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虽不常见,却在年轻人中发病率逐年攀升。
慢性肠道炎症会持续刺激肠壁,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长期腹泻、便血,体重下降,这些信号不可轻视。
肝脏也常遭受“无声”的炎症侵袭。慢性肝炎,尤其是乙肝、丙肝病毒感染,若未及时控制,极易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令人担忧的是,肝脏是个“沉默器官”,即使已受损严重,很多人依然感觉不到明显不适。直到出现黄疸、水肿,往往已是晚期。
妇科方面,慢性宫颈炎同样需警惕。虽属于常见妇科炎症,但若合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宫颈细胞可能发生持续性异常,进而向癌变发展。定期进行宫颈筛查,是预防宫颈癌的关键一环。
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部位,是口腔。长期存在的牙龈炎或牙周炎,不仅会导致牙齿松动、脱落,更可能通过血液传播炎症因子,影响全身健康。近年来,研究发现,慢性牙周病与口腔癌、胰腺癌等存在一定相关性。
归根结底,慢性炎症就像身体内部的一把“暗火”。它不痛不痒时容易被忽略,却可能在某个节点突然爆发。那些一次次的“没事”“忍忍就好”,其实是在一点点削弱身体的免疫防线。
进入秋季,天气逐渐干燥,各类炎症也更容易反复。鼻腔干燥引发鼻炎、季节交替加重关节炎、肠胃受凉引起肠炎,这些看似小病,若长期反复,也可能影响免疫功能,成为其他疾病的“牵线木偶”。
情绪压力也会加重炎症反应。焦虑、失眠、情绪波动,会刺激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紊乱,从而使身体更容易陷入慢性炎症状态。生活节奏快、作息不规律、饮食重口味等习惯,都是炎症的“助推器”。
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能防止炎症恶化的,并不是某种神药,而是科学的生活方式。
保持良好作息、适度运动、饮食清淡、定期体检,是目前公认的健康管理“四大基石”。尤其对于中老年群体,更应警惕“老毛病拖着拖着就大了”的风险。
如果身体某个部位反复出现不适,比如持续性咳嗽、腹部隐痛、皮肤红肿、长期低热等,务必尽早查明原因。不是所有的炎症都会癌变,但很多癌症都曾是一场被忽视的炎症。
医生常说:“癌症的形成,是身体长期‘放弃修复’的结果。”那些年少时不在意的炎症、青年时忽略的体检、中年后的反复拖延,最终都可能在老年时期,变成难以逆转的结局。
任何健康问题都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身体的每一次异常,都是在说话。可惜的是,很多人没听懂,或者选择了沉默。等到病变确诊,才想起曾经的那点小炎症,其实早就给出过提示。
炎症不是病,却是很多病的“前奏”。尤其是五类高风险炎症:胃炎、肠炎、肝炎、宫颈炎、牙周炎,一旦反复发作、拖延不治,极易演变为结构性损伤,甚至细胞变异。健康管理,应从重视每一次炎症开始。
这一点,鲁道夫·菲尔绍在一个多世纪前就已经点破。可惜,直到今天,仍有太多人不以为意。
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李朝辉,李文军.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24,51(8):408-412.
[2]张颖,王真,刘文静.慢性炎症与癌症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5,39(2):185-189.
[3]赵婧,王桂荣.牙周炎与系统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4,59(5):325-330.
来源:东邪论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