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要找“常胜高手”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构建起一套独特的经营哲学,找到了自己的“攻守之道”。所谓“攻”,即积极拥抱创新,逆势中开拓新的长期增长点;“守”,在于坚守风险底线,构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这家股份行找到了自己的“韧性增长密码”,能力与体系建设进入收获期
· 来源:轻金融 作者:李静瑕
纵观中国银行业发展历程,在顺周期中表现好的银行并不少见,但在逆周期的环境里只有最优秀的银行才能跑赢大市,实现穿越周期的良好增长。
如果要找“常胜高手”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构建起一套独特的经营哲学,找到了自己的“攻守之道”。所谓“攻”,即积极拥抱创新,逆势中开拓新的长期增长点;“守”,在于坚守风险底线,构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实现营收和净利润跃居股份行前列、净息差三年跑赢大市、不良率连降6年等优异表现的中信银行,就是这样的代表性银行。
这家股份行通过构建强大的经营体系和能力支撑,实现了稳健与成长性并重。
01
一以贯之坚持“四大经营主题”,
业绩增长更具逻辑性和可持续性
长期低利率环境下,银行业面临的经营考验加大,传统增长方式与发展路径遭遇严峻挑战,很难实现业绩稳健与成长性并重。
净息差表现是衡量银行经营管理能力的“试金石”之一,中国银行业2024年全年净息差平均降幅达17BPs。同期有一家银行的净息差表现亮眼——2024年中信银行净息差降幅仅1BP,在全国性银行中表现最好。如果拉长期限看,中信银行的净息差已经连续3年跑赢大市。
全行业“净息差”创20年新低的背景下,中信银行如何做到持续领先?
答案是前瞻性判断与布局。在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该行管理层提到,早在五年前该行就提出了“稳息差”和“量价平衡”的理念,这一理念当时并未被广泛接受,但如今却成为了行业的共识。先于市场“稳息差”,加上一系列强有力措施,2024年净息差绝对值和变动值大幅优于商业银行均值25BPs和16BPs。
实际上,作为中信银行“稳息差、稳质量、拓中收、拓客户”四大经营主题之首,“稳息差”只是中信银行业绩全面向好的一个缩影,是其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方面。“稳质量”上,该行风险文化和风险内控体系“焕新”效果持续显现,2024年不良贷款率1.16%,连续六年下降,达到了2014年以来最好水平;拨备覆盖率连续四年上升,达到2013年以来最好水平。
当下,全行业面临中收增长难题,而中信银行通过持续推进轻资本业务发展,实现非息净收入669.67亿元,同比增长7.39%;非息收入占比31.34%,同比提升1.05个百分点,连续5年正增长。随着财富管理能力持续释放产能,对公综合融资能力长板巩固,托管收入稳健增长,该行“拓中收”实现持续增长仍然可期。
“客户为王”的时代,银行业对高质量客户争夺日趋激烈。2024年,中信银行发力“五主”(主投资、主融资、主结算、主活动、主服务)客户的综合经营,“三主”及以上的客户数达到2426万户,跟去年相比增加了将近20%,户均效益贡献是整体客户的3.8倍,该行对公客户和个人客户数分别同比增长9.41%和6.21%。
经过多年持之以恒的推动,“四大经营主题”全面开花,并且已经成为中信银行的核心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中信银行也由此实现了更为系统、深层次的蜕变,业绩增长更具逻辑性与可持续性。
02
“五个领先”银行战略有的放矢,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银行业同质化愈演愈烈,打造差异化特色迫在眉睫。从自身资源禀赋和业务特点出发,是一家银行打破同质化、找到特色化道路的关键。新三年发展规划中,中信银行提出了“五个领先”银行的发展路径,2024年取得了明显成效。
中信银行如何通过“五个领先”战略实现差异化布局?
一是打造全行业领先的财富管理银行。当前财富管理的比拼,早已从产品转向服务、客户体验、生态等综合实力的比拼。中信银行通过经营结果交付、体系能力进阶“双线并行”,释放零售转型以来沉淀的价值优势。截至2024年末,个人客户数增长6.21%至1.45亿户,零售管理资产余额达4.6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62%,中信银行也成为除招行外唯一一家零售AUM市场份额连续三年增长的股份行。这一战略极大提升了客户忠诚度与市场口碑,巩固了中信银行在财富管理领域的领先地位,为零售业务的持续增长筑牢护城河。
二是围绕客户“股、债、贷、投”多元融资需求,打造领先的综合融资银行,加速构建“商行+投行+协同+撮合”生态圈,通过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客户提供一站式融资解决方案,提升其在综合融资领域的卓越实力。截至2024年末,集团综合融资余额14.2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66%,债务融资工具承销规模位居市场第一,并创9600亿市场纪录。
三是回归交易结算银行这一基础功能和客户的本源需求,打造领先的交易结算银行。交易银行已经成为产融结合“价值高地”,做好交易结算的基础需求服务基本盘,可以为银行获客增长提供更大的挖掘空间,也为交易资金沉淀提供了良好基础。2024年,以打造体验领先的交易结算银行为切口,全面实施“三大工程”,交易结算金额、活跃客户数稳居同业第二,交易融资规模同业第一。
四是以全球视野再造中信银行跨境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打造领先的外汇服务银行。中信银行打造“信外汇+”全链条、全场景、全生命周期的跨境金融服务体系,国际收支、结售汇量、跨境电商规模创历史新高;2024年获得国家外汇管理局A类最高评级。凭借优秀的跨境业务服务能力,为该行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参与全球金融竞争奠定坚实基础。
五是将数字化“基因”植入全行。中信银行以“领先的数字化银行”为主线,加快用数字化实现全面重塑,“业技数融合”、“敏捷组织变革”深度赋能带来的价值快速释放。2024年信息科技投入109.45亿元,占营业收入5.12%;科技人员5832人,占比达到了8.91%。强大的数字化能力,有助于赋能各项业务发展,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纵观这几年中信银行发展可以发现,其成长路径越来越清晰:从多年前提出重塑公司业务竞争优势,到倾力发展交易银行,提出“新零售”,再到“强核行动”,“五个领先”银行战略,一以贯之注重体系和能力建设。行之有效的战略布局,也预示了这样的成长是可以持续的,而不是短期的昙花一现。
从国内外银行的实践看,头部银行的一大共同选择是将“轻资本、轻资产、轻成本”经营作为战略首选。在中信银行内部,早已不讲唯规模论了,价值经营逐步在行内形成更大的共识。随着“五个领先”银行战略的进阶跨越,这家股份行距离实现真正的“三轻”更近一步:以较少的资本、资产、成本等资源投入实现更多的产出回报,实现业务增长、价值回报与资本消耗的平衡发展。
银行业的竞争,终究是“战略耐力”的比拼,在于价值与体系的沉淀。中信银行的以专业能力构筑强大的经营底盘,是其持续领先的动力来源。
03
三大板块均衡发展,
“进可攻,退可守”
当前,银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环境变化,要求银行以长期的战略眼光,通过多元化业务抵御市场波动。要穿越低利率周期,“均衡发展”成为银行最优的选择之一。均衡的目标并非弱化某一项业务,而是增强体系化优势,使得板块收入结构更加均衡、协同优势更强。
早在2019年,中信银行就提出了“三驾齐驱”的战略,如今“均衡发展”抵御周期的能力更强。“一年来,我们持续推动业务结构由‘一体两翼’向‘三驾齐驱’转型,努力让更多金融价值惠及民生,也让我们的发展更加多元均衡。”中信银行管理层指出。
客观来看,在行业竞争加剧且市场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做大一个金融业务板块容易,但同时做强三大板块,对任何一家银行来说都面临的巨大考验,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我们来看看中信银行是如何强力实现三大板块全面进击的。
先来看零售金融。近年来,不少上市银行的零售金融业务陷入“增收不增利”、坏账高企的困境,更有不少银行收缩了零售金融的投入。究其原因,就是零售金融的转型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慢工出细活,拼规模大干快上只能适得其反,需要打造全面的服务能力,实现客户利益与银行利益长期价值的共赢。
目前的股份行零售格局中,招行的各项零售金融指标遥遥领先,近年来股份行中也涌现新的强劲选手。比如,2024年中信银行零售营收、零售管理资产余额、零售贷款余额、信用卡贷款余额、个人按揭贷款等指标均位居股份行前列。
这家股份行的零售金融,如何实现进位争先?
一方面,多年来坚定践行“零售第一战略”。无论是提出“建设一流银行”的发展愿景,还是在“三驾齐驱”中零售金融都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全行从信贷、科技、人力、费用向零售业务、财富管理业务倾斜。2020年,中信银行零售板块成本投入是274亿,2024年投入总量超过了340亿,稳定维持在总投入比例的50%左右。
另一方面,逐渐摸索到了一套零售金融长期发展体系,强调靠体系驱动、能力导向。用管理层的话说,就是要打造强大的零售业务,有12个字很重要——“体系为王、长期主义、专业致胜”,体系建设周期会很长,必须义无反顾坚持战略定力。正是在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上卓有成效,构建了可持续释放利润的体系架构。
如何保持长期良好的零售资产质量,是银行业面临的一大考验。这方面,最近几年中信银行在零售金融风控上踩在了周期前面,零售不良率是1.28%,比上半年下降了0.04个百分点,资产质量保持优异。
当前,对于零售业务的发展充斥着不少悲观论调。在中信银行管理层看来,零售业务“轻资本、弱周期、风险分散”的长期价值依然没有改变。这家股份行的零售金融战略与转型力度,一如既往保持坚定,将把握逆周期政策、逆周期中的机会、分化带来的增量机遇,咬定中长期体系能力建设做好逆周期布局。
从公司业务看,2024年中信银行多项指标实现持续跨越,发展势头强劲。人民币一般对公贷款余额增量创历年新高;2024年实现了营业净收入和非息净收入的创历史新高;三年以来客户数连续实现每年10万户以上的增长;供应链金融、托管、跨境融资、债券承销、国内国际结算等业务可以跟大行比肩,债券承销9600亿,全市场第一;对公贷款不良率连续4年下降。
与零售金融注重能力建设一样,中信银行对公全面向好趋势背后,离不开对公差异化服务体系,从而树立了“体系化”竞争的新标杆。
具体来看,一是对公业务经营矩阵不断成熟,设置了三大客户条线垂直并列与三大产品条线水平并列;二是“五个领先”战略和超前的存款成本管控,为对公业务的稳健发展提供了保障;三是坚持做大客户群,基础户、有效户等增量近年以来每年居股份行前列;四是对公业务数字化与智能化带来业务效率的提升;五是协同优势注入强劲动能,2024年为客户提供联合融资达到2.9万亿元。
“短期靠政策,中期靠产品,中长期靠平台,长期靠体系。”管理层总结道,当产品运用充分以后再往平台发展,平台再往体系发展,中信银行的对公业务已经具备较强的自驱力。
最后,是金融市场业务做市能力越来越强。中信银行全面打造领先的产品做市商模式,形成了以“做强价值客群为主体,做大销售流量表、做优资产负债表为两翼”的特色金融市场新体系,在复杂金融市场环境中赢得了先机。2024年,该行金融市场板块实现营业净收入267.36亿元,较上年增长23.39%,占比的13.35%;证券投资收入连续三年保持好的增长;同业目标客户合作覆盖率超80%,金融市场板块中收再创新高,非利息净收入占比高达44%。做强金融市场板块,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与其他业务板块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业务结构的日趋均衡,是一家银行创造多元价值和穿越周期的强大动能。反映在价值贡献上,中信银行对公、零售、金融市场三大板块营收占比趋近4:4:2,“进可攻、退可守”的业务均衡格局渐成,穿越周期的韧性得到极大提升。
04
结 语
在不确定性时代,长期稳健的业绩是一家银行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是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的保障。这方面,中信银行2024年实现营收利润“双增”,在四年内实现净利润“500亿”“600亿”两级跨越,并展现向“700亿”突破的势能,实现了《中信银行2024-2026年发展规划》良好开局。
盈利能力的强劲,为长期分红积累了深厚的根基,得到了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可。中信银行2024年分红率较2023年提升2.49pct至30.5%,分红率同比提升幅度处于已公布银行中最高,彰显了突出的长期投资价值;过去三年,中信银行股价累计涨幅在股份行中位居前列。
新的增长动能正在继积蓄。2025年3月初,中信银行400亿可转债顺利完成转股,转股率99.9%,进一步提高资本充足率0.56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在股份行中位居前列,资本“安全垫”得到了进一步增厚,为这家股份行保持良好的经营基本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放眼2025年,中信银行管理层表示,面对复杂的经营环境,中信银行站在一个更好的基础上,有信心去跑赢大市。持续跑赢的底气,来自“五个领先”银行战略的战略前瞻性布局,这正是优秀银行与普通银行的“分水岭”。
在银行业息差收窄、竞争加剧、营收增长面临较大压力的环境下,当行业迎来分化加剧的新周期,中信银行的转型启示是,真正的差异化不在于口号的标新立异,而在于脚踏实地将战略远见转化为可落地的能力体系,从而构筑起牢不可破的价值创造护城河。
来源:轻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