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良俊《四友斋书论》之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06 08:06 1

摘要: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分享何良俊的《四友斋书论》。何良俊(生于1506年,卒于1573年),字元朗,号柘湖,明代戏曲理论家,松江华亭(今上海奉贤柘林)人。青少年时代,攻习诗文,爱好戏曲。嘉靖时为贡生,荐授南京翰林院孔目。曾聘请著名老曲师顿仁,研讨戏曲音律。后因仕

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分享何良俊的《四友斋书论》。何良俊(生于1506年,卒于1573年),字元朗,号柘湖,明代戏曲理论家,松江华亭(今上海奉贤柘林)人。青少年时代,攻习诗文,爱好戏曲。嘉靖时为贡生,荐授南京翰林院孔目。曾聘请著名老曲师顿仁,研讨戏曲音律。后因仕途屡不得意,辞去官职,归隐著述。自称与庄周、王维、白居易为友,题书房名为“四友斋”。著有《柘湖集》《何氏语林》《四友斋丛说》。

《四友斋书论》是何良俊所著《四友斋丛说》中的论书一卷。

下面我们来看原文:

【原文1】

孔子曰:“游于艺。”又曰:“吾不试,故艺。”古称六艺,书其一也。盖自庖牺氏作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书其肇于此矣。其后仓颉造字,而天雨粟,鬼神泣,则以其泄天地之秘也。然使当时无文字,则后世无六经矣,其所系不甚大哉。

【今译1】

孔子说:“在六艺之中优游涵泳。”又说:“我没有被国家任用,所以才多掌握了些技艺。”古时候所说的六艺,书法就是其中的一种。大概从庖牺氏(伏羲氏)创造了文字,用来代替结绳记事的方法,书法大概就从这里开始了。在那之后仓颉创造了文字,于是天上降下粟米,鬼神都为之哭泣,那是因为文字泄露了天地间的奥秘。然而假如当时没有文字,那么后世也就不会有六经了,可见文字书法所关联的事情不是非常重大吗?

【原文2】

书法自篆变而为隶,隶变而为楷,楷变而为行草,盖至晋而书法大备。晋人书,世已罕见,即唐临晋帖,世已称为奇宝矣。故宋黄长睿最号博古,然自以为不能别晋人书,但断自唐以下而已。而米南宫讪笑之,随所至之处,即匾宝晋斋,盖为长睿也。

【今译2】

书法从篆书演变为隶书,隶书演变为楷书,楷书又演变为行书和草书,大概到了晋代的时候,书法的各种书体和技法就已经非常完备了。晋代人的书法作品,在世上已经极为罕见,即便是唐代临摹晋代的字帖,世人也已经把它们称为奇珍异宝了。所以宋代的黄长睿最被认为是博通古物的人,然而他自己认为不能辨别晋代人的书法,只能判断唐代及以后的书法作品罢了。而米南宫(米芾)嘲笑他,无论到什么地方,就题匾名为“宝晋斋”,大概就是针对黄长睿而这么做的。

【原文3】

今唐人之迹,已自难得,唯宋以下诸公,世或有其书。余家宋人书亦有数十种,今皆卖去,不复存矣。兹以古人评书,其灼然有见者出之。

【今译3】

如今唐代人的书法真迹,已经很难得到了,只有宋代及以后的各位书法家的作品,世上或许还能见到一些。我家里收藏的宋代人的书法作品也有几十种,如今都已经卖掉了,不再留存了。现在把古人评论书法的内容,那些有明确且深刻见解的挑选出来呈现。

【原文4】

书家自史籀之后,即推李斯小篆。观诸山刻石,皆大书而作细笔,劲挺圆润,盖去皮肉而筋骨独存,此书家之最难者也。至蔡中郎作大篆,则稍兼肉矣。

【今译4】

在书法家当中,自史籀之后,就要推崇李斯的小篆了。看他在各座山上的刻石,都是用很细的笔画写很大的字,笔力劲挺,线条圆润,就好像去掉了皮肉而只留下了筋骨,这是书法家中最难做到的。到了蔡中郎(蔡邕)写大篆的时候,就稍微带有一些皮肉的丰满之感了。

【原文5】

唐时称李阳冰,阳冰时作柳叶,殊乏古意,间亦作小篆,然不见有劲挺圆润之意,去李斯远矣。南唐徐鼎臣始为玉箸,骨肉匀圆,可谓尽善。元时有吾子行,国初则周伯琦,宗玉箸似乎少骨,而吾松朱孟辨,实为过之。

【今译5】

唐朝时以李阳冰最为著名,李阳冰有时写的篆书笔画如柳叶般纤细,很缺乏古朴的意味,偶尔也写小篆,但看不到劲挺圆润的意趣,和李斯的篆书相比差得很远。南唐的徐鼎臣开始写玉箸篆,笔画骨肉匀圆,可以说十分完美。元朝有吾子行,本朝(明朝)初年有周伯琦,他们学习玉箸篆似乎缺少骨力,而我们松江的朱孟辨,实际上超过了他们。

【原文6】

宪孝朝,李西涯与乔白岩用小篆,徐子仁宗玉箸,皆入妙品。此篆书之流派也。

【今译6】

宪孝朝(明朝宪宗、孝宗时期),李西涯与乔白岩写小篆,徐子仁写玉箸篆,都达到了精妙的境界。这就是篆书的流派传承情况。

【原文7】

夫八分书之流传于世者,独蔡中郎夏承碑,盖言用篆之二分,兼隶之八分,是于二者之间别构一体,夏承碑正用此也。其圆匀苍古,可谓绝纱,后亦无有能继之者矣。

【今译7】

流传在世上的八分书作品,只有蔡中郎(蔡邕)所书的《夏承碑》最为突出。所谓八分书,是说采用篆书的二分笔法,再兼有隶书的八分笔法,这是在篆书和隶书二者之间另外构建出的一种字体,《夏承碑》正是运用了这种笔法。它的笔画圆润均匀,苍劲古朴,可以说是精妙绝伦,后世也没有能够继承这种风格并与之媲美的作品了。

【原文8】

卫恒四体序曰:上谷王次仲善隶书,始为楷法。汉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甚矜其能,每书辄焚其札。梁鹄乃益为版,而饮之酒,候其醉而窃其札。鹄卒以攻书为比部尉,后依刘表。

【今译8】

卫恒的《四体书势序》中说:上谷的王次仲擅长隶书,开始创立了楷书的法则。汉灵帝喜好书法,当时有很多擅长书法的人,而师宜官是其中最厉害的。师宜官非常珍惜自己的书法才能,每次写完字就把书写的纸张烧掉。梁鹄就准备更多的木板,并且请师宜官喝酒,等到他喝醉的时候,就偷取他写的字。梁鹄最终因为擅长书法而担任比部尉一职,后来依附于刘表。

【原文9】

荆州平,魏公募求鹄,鹄惧,自缚诣门,署军假司马,使在秘书,以勤书自效。公当悬着帐中及以钉壁玩之,谓胜宜官。鹄字孟皇,安定人,魏宫殿题署,皆其书也。

【今译9】

荆州被平定后,魏公(曹操)公开招募寻求梁鹄,梁鹄很害怕,就把自己捆绑起来到门前请罪。曹操任命他为军假司马,让他在秘书省任职,让他用勤奋书写来效力。曹操常常把梁鹄的书法作品悬挂在营帐中,甚至用钉子钉在墙壁上欣赏把玩,认为梁鹄的书法胜过师宜官。梁鹄字孟皇,是安定人,魏国宫殿上的题字署名,都是他书写的。

【原文10】

隶书当以梁鹄为第一。今有受禅,尊号二碑及孔子庙碑皆是。孔子碑是陈思王撰文,梁鹄书,亦二绝也。盖承中郎之后,去篆而纯用隶法,是即隶书之祖也。

【今译10】

隶书应当以梁鹄的为第一。如今留存的《受禅碑》《尊号碑》以及《孔子庙碑》都是梁鹄的作品。《孔子庙碑》是陈思王曹植撰写的碑文,梁鹄书写的,也可以说是文章和书法这两方面的绝妙之作。大概是承接了蔡邕(蔡中郎)之后,摒弃了篆书的笔法而完全采用隶书的笔法,梁鹄可以说是隶书的祖师了。

何良俊的《四友斋书论》将分八集讲解,本集到此,未完待续。

如果本专辑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分享,让更多的朋友受益。如果您对其他相关内容有兴趣,希望听到更多的书籍专辑,请留言告诉我,我会逐步进行制作发布的,感谢您的阅读收听!

来源:一丝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