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文化神州行丨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南宁站——兴安盟乌兰牧骑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8 12:30 1

摘要: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重要回信精神,传承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以“面对面”的服务方式贴近群众,在乌兰牧骑首次全国巡演60周年之际,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整合全区优质乌兰牧骑资源,举办了“北疆文化神州行——乌兰牧骑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重要回信精神,传承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以“面对面”的服务方式贴近群众,在乌兰牧骑首次全国巡演60周年之际,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整合全区优质乌兰牧骑资源,举办了“北疆文化神州行——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活动。

本次活动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各盟市委宣传部承办。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成立了导演组,组织专业导演团队,对各盟市的巡演节目进行编排、组织和审核把关,同时负责对接巡演宣传工作,确保演出质量和宣传效果。

全区12个盟市将组织所属乌兰牧骑,前往全国26个省区城市的文化场所、群众广场、高校、旅游景区等地,开展共计156场演出(含展示、交流)活动,充分展示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打响北疆文化品牌。本期将为您呈现兴安盟乌兰牧骑在南宁站的精彩活动内容。

演出实况

9月22日晚,“北疆文化神州行——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在南宁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盛宴。来自内蒙古兴安盟的三支乌兰牧骑队伍为南宁观众带来了热情洋溢的表演。

本场演出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汇聚兴安盟乌兰牧骑、科右中旗乌兰牧骑、阿尔山市乌兰牧骑优秀演员。整场演出在磅礴大气的歌舞乐《北疆赞歌》中拉开序幕,演员们身着绚丽服饰,以动人舞姿和旋律传递来自北疆的深情;传统曲艺《扬鞭催马新征程》让人耳目一新,展现内蒙古独特的艺术风貌;马头琴齐奏《万马奔腾》气势如虹,仿佛让人看见骏马在辽阔大地奔腾驰骋的景象。值得一提的是,演出中还巧妙融入了广东经典民歌《彩云追月》,两地文化在旋律中交织共鸣,成为整场一大亮点。

现场互动环节更是气氛热烈,部分观众走上舞台和演员对唱民族风的歌谣,在欢声笑语中大家仿佛走进内蒙古,感受北疆多彩绚丽的风情。市民周女士表示:“歌声和舞蹈成为连接两地的媒介,也让南宁和内蒙古的情谊更加深厚。”

一城一评

乌兰牧骑如何奏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精神共鸣曲 从“北疆文化神州行 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南宁站看

朱洪坤

内蒙古乌兰牧骑学会秘书长

“北疆文化神州行——乌兰牧骑全国巡演60周年纪念演出”南宁站是连接祖国北疆与南疆、熔铸少数民族文化记忆与时代发展的精神熔炉,更是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动实践、深刻诠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范。从同为少数民族自治区、同为边疆重要阵地的独特视角审视,南宁站演出不仅复刻了60载文化交融的温情,更以创新姿态彰显了新时代乌兰牧骑在凝聚人心、增进认同、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中的核心使命。

回溯历史:

播撒文化交融种子,奠定共同体意识根基

回溯1965年盛夏,乌兰牧骑第一次全国巡回演出第二队肩负着北疆草原各族人民的赤诚,跨越千山万水走进广西。15天里,18场演出覆盖3万余人次,队员们以“短小精干、扎根群众”的特质,一天演出40多个节目、演唱数十支歌,衣衫在汗水与烈日中反复干湿,却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深深扎根基层。他们不仅为友谊关的边防战士送去精神慰藉,更向1300余名广西文艺工作者倾囊相授技艺、分享经验。彼时的巡演,其深层意义在于:它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打破地域隔阂、以文艺为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早期实践,是北疆内蒙古自治区与南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在精神层面相互靠近、共同守护民族团结、夯实边疆稳定的生动开端。乌兰牧骑播下的,不仅是艺术的种子,更是各民族心手相牵、文化互鉴、情感相通的共同体意识种子,在南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沃土中悄然生根。

今朝舞台:

熔铸多元文化精粹,绘就共同体意识图景

60年后的南宁舞台,这场纪念演出以更具时代感的艺术表达,将这份“南北之约”升华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高度。兴安盟三支乌兰牧骑带来的《北疆赞歌》,以磅礴歌舞展现北疆风貌与时代精神;《扬鞭催马新征程》用传统曲艺传递奋进力量;《万马奔腾》的马头琴齐奏,将观众带入辽阔草原的壮美意境——这些充满内蒙古特色的节目,是北疆文化的呈现表达,更是对中华多元一体格局中北疆精神的生动诠释。演出中北疆的豪迈与岭南的温婉在旋律中完美交融,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绚丽多彩,更深刻揭示了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瑰宝,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丰富内涵。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创作思路,正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化领域的核心路径——在坚守本民族文化根脉的同时,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多元,在交融中增进认同,让边疆文化在互鉴共生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共同浇灌中华民族共同体之树。

互动共鸣:

跨越地域情感联结,夯实共同体意识根基

现场热烈的互动环节,将演出推向情感高潮,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直接、最生动的课堂。观众自发走上舞台与演员对唱歌谣,在欢声笑语中跨越地理阻隔,共享北疆风情。这一幕,与60年前乌兰牧骑队员深入基层、与广西群众面对面演出的场景遥相呼应,却又在新时代焕发出更深层次的内涵:如今的互动更具主动性与参与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导向在深化,更彰显了文艺在促进各民族情感认同、心理归属上的独特作用。南宁市民周女士“歌声和舞蹈成为连接两地的媒介”的感慨,正是对演出价值的精准注解:它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一次跨越地域、民族的心灵对话,是北疆内蒙古自治区与南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在新时代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鲜活实践,有力夯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根基。

时代使命:

锚定边疆发展大局,深化共同体意识实践

从60年前“传播乌兰牧骑经验”,到如今“文化交融共发展”,乌兰牧骑在南宁站的演出,清晰勾勒出新时代乌兰牧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伟大征程中的发展方向与核心使命。作为诞生于北疆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始终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服务人民群众”的初心。在新时代背景下,这份使命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既要深入挖掘、创新表达北疆文化资源,用艺术形式讲好中国故事、边疆故事,生动展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更要主动担当起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使者角色,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文化的深度互鉴中,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更要立足边疆实际,以文艺为强大载体,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为维护边疆稳定、国家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

边疆同心:

共担时代重任,共筑共同体伟业

内蒙古与广西,同为少数民族自治区,同为祖国边疆的重要屏障——北疆的辽阔草原守护着祖国北方的生态与安全,南疆的秀美山水维系着祖国西南的稳定与发展。这场跨越60年的文化重逢,绝非偶然,它是边疆地区在党的领导下,携手并肩、共护民族团结、共促国家发展、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结果与生动象征。正如演出中那些交织的旋律、共舞的身影所昭示的:祖国的边疆地区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在文化交融中相互滋养、在使命担当中同心同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实践中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

“北疆文化神州行”的脚步仍在继续,乌兰牧骑在南宁站书写的“南北同心、共铸共同体”故事,已然成为新时代边疆文化建设的璀璨样本。它雄辩地证明: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所在,边疆地区的文化交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纽带;唯有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秉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理念,将文艺工作深度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洪流,才能让乌兰牧骑这面“红色文艺轻骑兵”的旗帜永远高扬鲜艳,让边疆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源源不断、磅礴浩荡的文化力量与精神动力。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