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常听人说 “识时务者为俊杰”,也常听人骂 “墙头草,两边倒”,这两句话撞在一起,倒把 “见风使舵” 的学问显出来了。说到底,见风使舵本身只是一种行为,关键在于是为了什么 “使舵”,又 “使” 向了哪里。
人生就像走江湖,有人直行到底,有人绕路而行,见风使舵这回事,到底算不算小人行径,其实得掰开了揉碎了看。
常听人说 “识时务者为俊杰”,也常听人骂 “墙头草,两边倒”,这两句话撞在一起,倒把 “见风使舵” 的学问显出来了。说到底,见风使舵本身只是一种行为,关键在于是为了什么 “使舵”,又 “使” 向了哪里。
先说说历史上一个常被骂作 “小人” 的角色,那就是和珅。乾隆年间的和珅,那可是把 “见风使舵” 玩到了极致。乾隆喜欢什么,他就捧什么;乾隆忌讳什么,他就避什么。乾隆南巡,他提前把沿途的景致、吃食都安排得熨帖,连乾隆随口提过的一句诗,他都能连夜找人刻成匾额挂上。朝堂上有大臣弹劾他,他转头就能抓住对方的小辫子,要么让对方丢官,要么让对方改口。他这么做,图的是什么?无非是自己的权势和钱财。到了嘉庆帝上台,他还想故技重施,可新皇帝不吃他那一套,最后落得个抄家自尽的下场。和珅的见风使舵,全是为了私利,踩着别人往上爬,这样的人,说他是小人,没人会反对。
但历史上也有另一种 “见风使舵”,让人骂不出口。五代十国的时候,有个叫冯道的官员,他一生经历了四个朝代,侍奉过十个皇帝,被后世不少人骂作 “无君无父” 的小人。可细究他的经历,就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那时候天下大乱,换皇帝比换衣服还勤,今天这个将军起兵,明天那个节度使称帝。冯道要是一味硬刚,别说做官,能不能活过三天都难说。他留在官场,没少做实事。有一年闹饥荒,他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赈灾,还亲自去田里跟百姓一起干活。有个皇帝想打仗扩充地盘,冯道劝他:“百姓刚过几天安稳日子,还是让他们喘口气吧。” 皇帝不听,他就故意装病不出门,变相抵制。他的 “见风使舵”,不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而是为了在乱世里护住更多人。这样的人,能简单归为小人吗?
再说说《水浒传》里的宋江,他也算是个会 “见风使舵” 的主。一开始在郓城县做押司,跟江湖好汉称兄道弟,得了个 “及时雨” 的名声;后来上了梁山,又靠着笼络人心坐上了头把交椅。可等势力大了,他又一门心思要招安,说要为兄弟们谋个 “正途”。这招安的决定,至今还有人骂他是 “叛徒”,说他为了自己的功名,把兄弟们推进了火坑。但换个角度看,宋江出身小吏,骨子里就觉得 “落草为寇” 不是长久之计,他想让兄弟们摆脱 “贼寇” 的名声,这份心思里,有私心,也有他对 “正道” 的执念。他的 “见风使舵”,掺杂着复杂的盘算,很难用一句 “小人” 来定论。
电视剧《甄嬛传》里的安陵容,也是个让人唏嘘的 “见风使舵” 者。刚入宫时,她跟甄嬛、沈眉庄交好,可出身低微的她,在后宫里总觉得抬不起头。皇后稍加拉拢,她就倒向了那边,甚至帮着皇后算计甄嬛。她这么做,有贪慕权势的成分,更有深深的自卑。她总觉得甄嬛她们看不起自己,皇后给了她一点 “尊重”,她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可最后呢?她成了皇后手里的棋子,落得个自尽的下场。安陵容的 “见风使舵”,更像是弱者在绝境里的挣扎,虽然做错了事儿,却让人恨不起来,更谈不上是纯粹的小人。
古人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话道破了关键。见风使舵的人是不是小人,就看他心里装的是 “义” 还是 “利”。为了私利,不顾是非,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这样的人,不管手段多高明,都是小人;可要是为了守住心里的 “义”,在复杂的环境里暂时低头,甚至绕点弯路,这样的 “见风使舵”,反倒是一种智慧。
明朝的徐阶,在严嵩当政的时候,那可是出了名的 “顺从”。严嵩说东,他绝不往西;严嵩要整人,他哪怕心里不认同,表面上也从不反对。有人骂他是严嵩的走狗,他听了也不辩解。可暗地里,他一直在搜集严嵩贪赃枉法的证据,还悄悄保护那些被严嵩迫害的忠臣。等时机成熟,他一举扳倒了严嵩,还朝廷一个清明。徐阶的 “见风使舵”,是为了除掉大奸臣,为了天下苍生,这样的人,谁能说他是小人?
反过来,唐朝的安禄山,一开始对唐玄宗和杨贵妃毕恭毕敬,甚至认杨贵妃做干娘,把 “见风使舵” 的功夫用到了极致。可他心里藏着的,是谋反的野心。等他势力足够大,立马撕下伪装,发动了安史之乱,让天下百姓陷入战火。这样的人,就算装得再恭顺,也掩盖不了小人的本质。
其实,生活里的 “风” 从来都不简单。有时候是天灾人祸,有时候是人情世故,有时候是强权压迫。面对这些 “风”,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有人选择硬抗,哪怕头破血流;有人选择转弯,为了保存实力。硬抗的人,值得敬佩;转弯的人,未必就该被骂。
就像《三国演义》里的刘备,他一生颠沛流离,投靠过曹操、袁绍、刘表,换了好几个 “主公”。有人骂他是 “反复无常” 的小人,可他不管投靠谁,心里始终装着 “兴复汉室” 的目标。他投靠曹操时,曹操说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他吓得筷子都掉了,可还是没忘了招揽人才;他投靠刘表时,刘表对他有疑心,他也没趁机夺了荆州,因为他知道 “仁义” 二字不能丢。刘备的 “见风使舵”,是为了实现更大的理想,这样的人,终究成了一代枭雄。
再看看那些被骂作 “小人” 的见风使舵者,他们往往有个共同点:眼里只有眼前的好处,没有长远的打算;心里只有自己的利益,没有别人的死活。他们像墙上的草,风往哪吹就往哪倒,为了一点利益,能出卖朋友,能违背良心,能无视是非。这样的人,就算一时得意,终究会被人看透,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而那些不算小人的 “见风使舵” 者,他们的 “舵” 始终有个方向,那就是心里的 “义”。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低头,什么时候该坚持;知道什么能妥协,什么不能让步。就像航船遇到暴风,暂时改变航向是为了避开危险,最终还是要驶向目的地。
有人说 “宁折不弯” 才是君子,可真要是一根筋到底,有时候不仅救不了自己,还会连累身边的人。明朝的方孝孺,朱棣夺位后让他写诏书,他宁死不从,还骂朱棣是乱臣贼子。朱棣恼羞成怒,灭了他十族。方孝孺的气节值得敬佩,可那被牵连的八百多人,他们的性命就不可惜吗?要是方孝孺能暂时低头,保住这些人,再徐图后事,是不是另一种选择?当然,这只是假设,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选择也不同。
说到底,见风使舵本身没有对错,关键在于是 “为谁使舵”,“向哪使舵”。为了私利,不顾道义,那就是小人;为了大义,灵活应变,那就是智慧。就像老话说的 “大丈夫能屈能伸”,屈是为了更好地伸,不是为了永远地弯着腰。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 “风”。有时候是工作中的压力,有时候是人际关系的复杂,有时候是突如其来的变故。这时候,与其死扛硬顶,不如学学聪明地 “使舵”。但这个 “聪明”,得有底线,不能为了过得去,就丢了良心;不能为了占便宜,就伤了人心。
就像《红楼梦》里的薛宝钗,她在贾府里左右逢源,对谁都客客气气,有人说她 “世故”,可她的世故里,藏着善良。史湘云要做东请客,她知道史湘云没钱,就悄悄拿出自己的积蓄帮忙;林黛玉生病,她送去燕窝,还劝林黛玉别想太多。薛宝钗的 “见风使舵”,是为了在复杂的环境里活得更体面,也为了让身边的人更舒服,这样的人,怎么能算小人?
反过来,有些人为了升职加薪,踩着同事的功劳往上爬;为了讨好领导,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为了一点利益,把朋友的秘密到处说。这样的 “见风使舵”,才真的让人不齿。
所以说,判断一个见风使舵的人是不是小人,不用看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表面功夫,要看他的出发点是什么,最终造成了什么后果。是损人利己,还是利人利己;是只顾眼前,还是着眼长远;是违背良心,还是坚守底线。
古人云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见风使舵的人,或许能得意一时,但时间久了,真面目总会暴露。那些为了私利不择手段的,终究会被人疏远;那些为了大义灵活应变的,终究会被人理解。
人生这条路,风风雨雨,谁都难免要 “使几次舵”。重要的是,不管风往哪吹,心里的那杆秤不能歪,脚下的那条底线不能破。这样的 “见风使舵”,就算被人说几句,也问心无愧;而要是为了歪门邪道 “使舵”,就算得了一时好处,也终究是个站不住脚的小人。
说到底,人心如镜,见风使舵不过是镜子上的一层雾,擦干净了,是君子是小人,一目了然。
来源:淡泊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