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足协认个错就这么难? ”这句球迷的怒吼,几乎成了中超第24轮泰山与申花之战后最扎心的标签。
“足协认个错就这么难? ”这句球迷的怒吼,几乎成了中超第24轮泰山与申花之战后最扎心的标签。
比3-3的比分更刺眼的,是比赛第7分钟那个被VAR“无视”的点球
刘洋的传中球结结实实砸在申花球员马纳法张开的手臂上,主裁判麦麦提江却在与VAR沟通后坚持不判罚。
更戏剧性的是,足协事后竟把皮球踢给了国际足联,最终以“无法证实球是否击中腋窝以下”为由支持原判。
但讽刺的是,足协自己的评议报告里白纸黑字写着“马纳法跳向球的运行路线并张开手臂,使身体不自然扩大”
这恰恰符合国际足联手球犯规的核心定义。
这场争议最荒诞的地方在于,连国际足联专家都无法“证实”触球点。
但慢镜头显示,马纳法起跳时手臂明显张开,远离身体自然姿态。
按照2025版国际足联规则,手臂扩大防守面积且影响球路,基本构成手球犯规。
然而足协评议组却死抠“腋窝以下”的细节,声称视频无法精准定位接触点。
可问题在于,当转播画面都能清晰捕捉到皮球弹道因手臂接触改变时,所谓“毫米级争议”更像技术性回避。
更值得玩味的是VAR的介入标准。
足协特别强调,裁判手指耳机不代表VAR介入,只有比划“电视手势”才是。
但这套说辞与球迷看到的场景严重割裂:麦麦提江明明与VAR沟通良久,最终却以“无清晰证据”结案。
对比中超第19轮青岛西海岸对阵河南队的案例,VAR因漏判点球被足协认定“介入错误”,同一套规则在不同比赛中呈现双重标准。
媒体人徐江直接炮轰:“裁判组绝对是赛前商量好的! ”这话虽显激进,但麦麦提江的执法记录确实耐人寻味。
他执法的11场泰山比赛,球队仅取得3胜2平6负;而执法的12场申花比赛,申花5胜2平5负。
更巧合的是,2024赛季泰山客场0-6惨败申花一役,主裁判同样是麦麦提江。
本赛季裁判选派也充满“巧合”。
泰山对阵国安、蓉城等强队时均由外籍裁判执法,但这场关乎争冠的焦点战却由本土裁判麦麦提江主吹。
而申花此前对阵武汉三镇时,外援特谢拉的危险蹬踏动作仅获黄牌,当值裁判也是本土裁判。
这种系统性倾向,让球迷质疑联赛公正性已彻底崩塌。
泰山赛后火速申诉,但历史数据显示,近五年俱乐部申诉成功率不足3%。
足协评议组虽承诺“公平公开”,但实际运作中常维持原判。
例如今年8月的中超评议中,13个判例仅3个被认定错漏判。
讽刺的是,足协对误判裁判的内部处罚仅是停赛几场,比赛结果永不更改。
申诉还伴随风险。
部分俱乐部因质疑裁判遭足协追加罚款,泰山B队在中乙联赛的申诉就被驳回。
这种“申诉反噬”机制,让俱乐部陷入“说了可能罚钱,不说必然吃亏”的僵局。
中超VAR系统自带硬伤。
媒体报道称,联赛采用的辅助划线系统存在误差,裁判主观判断权重过大。
更严重的是,VAR改判次数可能与绩效考核挂钩,导致裁判倾向于“维持原判”。
对比英超VAR的“清晰明显错误”标准,中超VAR的介入门槛模糊不清。
例如马纳法手球事件中,多个机位捕捉到触球画面,VAR裁判顾春含却未要求回看;而云南玉昆对阵申花时,类似的身体接触却被判点球。
这种尺度浮动,让VAR从公平保障沦为主观意志的延伸。
如果那个点球判了,泰山很可能全取三分。
如今中超争冠白热化,一分之差足以颠覆格局。
类似剧情并非首次
2025赛季首轮申花对阵亚泰时,蒋圣龙踩踏门将仅获黄牌;第二轮京沪德比中,张玉宁禁区内被铲倒未获点球。
这些争议像积木一样堆叠,最终指向争冠球队的“待遇差异”。
当规则失去刻度,公平还剩多少像素?
足协引用国际足联意见时,刻意回避了关键问题:如果视频无法证实触球点,是否该基于“公平竞赛原则”做出有利进攻方的判决?
欧洲联赛普遍要求防守球员背手封堵传中,而马纳法张开手臂的动作放在英超几乎必判点球。
更值得深思的是,足协请国际足联“背书”的行为,是否正在制造新的话语权垄断?
当球迷看着慢镜头里清晰的触球画面,却被告知“无法证实”,技术规则与视觉真相的断裂,正在吞噬联赛最后的公信力。
或许正如一位球迷所说:“我们不在乎输赢,只想知道为什么同样的动作,在有些人身上是犯规,在有些人身上就是合理对抗。
来源:绿茵风采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