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制作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演讲视频《我们在纪念什么》上线后,在人民日报视频号迅速实现转发、点赞、火苗三个“10万+”,在人民日报新媒体自有端口阅读总量超2亿。在短视频流行的当下,这条长达8分钟的视频,为
近日,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制作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演讲视频《我们在纪念什么》上线后,在人民日报视频号迅速实现转发、点赞、火苗三个“10万+”,在人民日报新媒体自有端口阅读总量超2亿。在短视频流行的当下,这条长达8分钟的视频,为何能引发现象级传播?人民日报研究邀请主创团队与您分享创作心得。
《我们在纪念什么》长达近8分钟,在短视频流行的当下看似“不讨喜”,却引发强烈反响。有网友留言评论“让中国人民都记住,推给所有人”,有用户自发整理文稿、录制朗诵视频,在抖音、小红书、视频号等社交平台分享,还有大量教师网友反馈第一时间组织了学生们观看。
在复盘创作过程和传播效果时,主创团队认为:人民日报的评论理论优势、人民日报记者长期的思想和文字训练,是人民日报守正创新生产优质新媒体内容的最大底气和鲜明特色。
硬核思想和锋芒表达
让作品拥有坚实内核
策划之初,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就希望打造出一个既具有思想内核,又适应视频传播的产品。它既不是“大部头”思想理论文章的简单视频化,也不是将史料和情绪简单组合的快餐式产品。
抗战胜利80周年这样的重大节点,如何体现人民日报融媒体产品的思想性?当下,种种歪曲二战历史真相的思潮仍时有出现。我们纪念,不仅要回望历史,更要洞察当下,观照未来,立足今天的时空坐标,捍卫历史正义,传递正确的历史记忆,宣传阐释好总书记强调“坚持正确二战史观”的深远用意,讲清楚“我们为何要纪念”“我们在纪念什么”,这就是新媒体中心在创作时的思想内核和创作价值。
要实现这一点,视频文案从初稿到成稿打磨了半个多月。反复推敲,不仅是斟酌字词,更是淬炼认识、精进思想。只有足够的思想积淀才能磨砺出更有锋芒和锐度的表达。我们期望用最直白的语言表达最鲜明的态度,深入更要浅出,要用“大白话”讲好大道理。
有血有肉的故事和细节
让思想和情感直抵人心
短视频时代,深度思想如何能突出信息重围、更好抵达用户?必须遵循传播规律,将情绪驱动、情感传播作为重要方向。
首先是讲好故事,让用户看到“自己的影子”。创作团队收集整理了大量历史素材,演讲每部分以故事开始,着眼于人、落脚于人,通过历史洪流中那些鲜活的个体命运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
其次是丰满细节,实现熟悉情节的陌生化表达。谴责日本某些政客否认战争责任的行为,文案用“沾血的屠刀仍在享受香火”“篡改历史的笔仍企图颠倒黑白”等对比手法;牢记民族牺牲,文案用“无数双手从历史深渊里奋力托举”展现力量;致敬英雄,文案用“英雄们的名字写满祖国山河”激发共情。这些更具象化的表述和更有画面感的细节,调动着用户的情感参与,增加着表达的情绪感召力。
视觉语言精益求精
让优质内容引人入胜
一条近8分钟的视频,要吸引用户观看并转发,需要对每一个视听细节都精益求精。在镜头语言上,新媒体中心用颇具质感的电影级视觉语言快速吸引用户注意。同时,邀请三位专业演员作为讲述者,利用他们在表演方面的天然优势与情绪感染力,强化对用户的视觉吸引。在置景上,当讲述者在历史照片中穿梭,在以英雄命名的道路上行走,通过显示屏回望那段“我们不能忘也不敢忘”的岁月,场景空间本身也在讲述,有效为思想传播搭起视听桥梁。
这次创作经验启示我们,短视频时代,既要尊重情绪驱动、情感传播的特点,也要看到网友对思想性和高质量作品的需求,在遵循视听传播规律基础上,努力以影像呈现思想力量、文字魅力,充分发挥人民日报的独特优势,打造新的传播高点。
【声明:本号为宣传传媒领域融合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平台,属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来源:融媒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