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研学+考古讲座!深圳宝安以多元形式解锁石峁文明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16:35 1

摘要:9月29日下午,宝安1990小剧场内座无虚席。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第十八期讲座上,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石峁考古队原队长孙周勇以《疯狂的石头——石峁都邑的发现与解读》为主题,呈现2011年以来石峁遗址考古取得的重大发现。

石峁王城巍巍惊天下,宝安文脉悠悠诉古今。

9月29日下午,宝安1990小剧场内座无虚席。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第十八期讲座上,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石峁考古队原队长孙周勇以《疯狂的石头——石峁都邑的发现与解读》为主题,呈现2011年以来石峁遗址考古取得的重大发现。

现场200余名观众跟随孙周勇的讲解,一同穿越到4000多年前的陕北高原,走进这座气势恢宏的史前巨城。文博圈、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视频号等平台上,有4.75万人次观看了此次讲座直播。

孙周勇开讲

石破天惊的史前巨城

“它是亚洲已知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也是在公元前2000年这个时间轴线上,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城址。”孙周勇在讲座中这样定义石峁遗址。这座距今4300—3800年的遗址,位于陕西神木高家堡镇,地处黄土高原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城内面积逾400万平方米,整体结构清晰、形制完备,堪称史前文明的“巅峰之作”。

石峁遗址的学术关注可追溯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2011年,石峁遗址区域系统考古调查与重点复查正式启动,历经十余年发掘,考古团队逐步揭开其“三套城”(皇城台、内城、外城)的宏大格局,为“早期国家形态”提供了坚实证据,被考古学界公认为“本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史前考古发现之一”。

“如果石峁有国王,那他一定住在皇城台。”孙周勇介绍,作为权力核心的皇城台,呈阶梯状金字塔式结构,台顶面积约8万平方米;外城东门设有瓮城、墩台、“马面”等防御设施,其中“马面”的发现,将中国城防体系中这一关键元素的出现年代提前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填补了早期建筑史的研究空白。

如此规模的石城,背后是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孙周勇估算,仅修筑城墙就需12.5万吨石料,且需经过开采、打磨、砌筑等多道工序,“显然是国家工程才能实现的,这反映出石峁社会已具备强大的公共权力与资源动员能力”。

也正因如此,石峁遗址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核心都邑遗址,“它不仅刷新了我们对早期文明的认知高度,更证明了中国北方是欧亚草原廊道南端的重要文化交流通道”。

讲座现场

“藏玉于墙”的精神仪式

玉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在城址被发现前,石峁就已“以玉闻世”。上世纪初,有大量来自石峁遗址的玉器流散海外,使石峁遗址受到关注。1925年,伯希和在法文书中公布卢芹斋收藏的石峁玉器,成为该遗址玉器最早的正式记载。

“当地曾有‘石峁的石头里有玉器’的传说,这其实是石峁‘藏玉于墙’文化习俗的体现。”孙周勇展示的考古照片显示,玉钺、牙璋等高等级礼器被有意嵌入城墙石缝中。

为何将珍贵玉器埋入墙体?孙周勇推测,这是石峁人构建精神屏障的仪式,“企图通过玉器与神灵沟通,祈求城池稳固”,这一行为与神话中的玉门、瑶台,以及古籍《竹书纪年》《晏子春秋》中的记载隐隐呼应。

外城东门地基下的发现同样令人震撼:7处祭祀坑中,埋葬着近百个年轻个体的头骨。“体质人类学与同位素分析表明,这些牺牲者多来自外族,很可能是战俘。”孙周勇指出,这种“杀戮奠基”仪式,反映出石峁社会通过仪式性暴力强化权威、震慑四方的统治逻辑。

皇城台出土的遗存进一步丰富了石峁文明的图景:大型石雕题材丰富,人面、神面、神兽等图案承载着先民的精神信仰;壁画残块上,矿物颜料绘制的菱形图案仍清晰可见;近1.7万枚细若发丝的骨针,展现出精湛的手工业水平;世界迄今最早的骨制口簧实物,更是印证了《诗经》中“吹笙鼓簧”的记载;大量羊、牛卜骨则说明,占卜活动已深度融入当时的社会生活……

这些发现共同证明,石峁并非一座孤立的石头城,而是一个融合多元文化、拥有强大军事实力、复杂精神信仰和远距离贸易网络的“早期国家形态”。

孙周勇在讲座尾声时表示,石峁遗址仍有大量问题需更多考古发现来解答,“现在揭开的只是冰山一角,期待未来能有更多人关注、探索这座‘石破天惊’的遗址”。

文明探源的“宝安课堂”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可谓我国最大的文科社会工程之一,一个经济中心城市的行政区,能持续举办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系列讲座,可谓雄心勃勃、十分难得。“孙周勇表示,2022年首创至今,宝安讲坛已悄然发展,不仅成为深圳、广东的重要文化宣讲平台,在国内也积累了相当的影响力。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是宝安公共文化品牌高质量发展行动的重要活动内容,也是宝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活动之一。本次讲座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指导、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主办,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博物馆承办。

讲座结束后,40余名现场观众参加“指尘刻神面·香挂承石峁——石峁文明手工雕刻研学活动”。活动结合馆校共建的《中华纹脉》课程,参与者使用非遗雕刻技法,将石峁神面石雕雕刻成文创香挂。

今年以来,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博物馆与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联合打造了四场馆校共建“非遗共创”研学实践活动。四期活动以“中华文明探源”为主线,串联石家河、仰韶、河姆渡、石峁四大史前文明遗址,在深职大徐明明老师带领的非遗共创创客团队支撑下,通过 “讲座 + 展览 + 工坊实践”模式,吸引百余市民沉浸式触摸历史。

“非遗共创” 研学实践活动

本次讲座还吸引裕安学校35名师生参与,老师精心设计了学习任务单启发思考,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走进讲坛,跟随考古队长一同探秘石峁古城,以任务驱动模式提升讲座参与度与学习成效。

作为宝安文化传承创新的标杆项目,宝安讲坛历经四年深耕,已累计吸引线上线下观众超48万人次。它不仅是宝安文化的新名片,更成为大湾区公众认知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一课堂”,让考古不再遥远,让文明传承更有温度。

文、图|陈云强 彭艳艳

来源:羊城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