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7年,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广州沦陷。山河破碎之际,华南地区的中高等院校被迫辗转迁徙。有学生在日记中这样描述:“沿途均经山谷,烈日如火,风尘滚滚,扑面袭衣,山径难行,足尖刺痛,辛苦殊甚。”
主题词:星火问道、知识救国
经典台词:“有青年才有未来。”
课后点评:坪石先生们坚守心中“文化即国运”的信念,以粉笔为枪、以书声为炮,以传承文脉为己任,用教育重整河山,照亮了民族前行的道路。
坪石先生,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1937年,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广州沦陷。山河破碎之际,华南地区的中高等院校被迫辗转迁徙。有学生在日记中这样描述:“沿途均经山谷,烈日如火,风尘滚滚,扑面袭衣,山径难行,足尖刺痛,辛苦殊甚。”
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培正中学、培道中学等辗转迁至粤北坪石镇,坚持办学,知识救国。坪石镇,这座“岭南第一镇”,一跃成为华南教育重镇,而那群在战火纷飞中依然坚持传道授业的教育工作者们,则被后人称为“坪石先生”。电影《坪石先生》以此为背景,还原了以黄际遇、杜定友、卫梓松等为代表的一群教育大家在烽火中坚守讲台、在逃亡时守护典籍,矢志延续岭南文脉的传奇故事。
国难当头,青年在笔与枪之间,应当作何选择?在当时许多血气方刚的青年人心中,拿枪才是救国之道,拿笔只是懦夫之为。然而,坪石先生告诉我们:从军杀敌固然勇气可嘉,后方读书也并非贪生怕死;尽可能发挥自己的天赋和能力,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都是委身赴难的抗战。正如影片主人公黄际遇教授所言:“慷慨捐躯,当然值得嘉许。知识救国,也是大道。”
黄际遇学贯中西,尤其精通国学和数学,有“骈文泰斗、数学宗师”之美誉,是我国现代“沟通文理之邮”的杰出倡导者和先行者。1935年,他归国后执教于国立中山大学的文、理、工三院。学校迁入坪石后,他成为“坪石先生”中的一员,在开学典礼上大声疾呼:“今日背公式,明日造炮弹!”
炮声不碍书声朗,烽火无妨薪火传。战机盘旋,物资匮乏,简陋的祠堂与茅屋化作课堂。坪石先生们虽没有拿枪上阵,却以讲堂为战场;手中虽无刀,却以书本作枪盾。他们坚守的,不仅是教学的本分,更是民族的未来。
文脉的载体不仅在于人,亦存于书刊、典籍。1944年冬,日军再度逼近,对坪石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何去何从的难题,再次摆在所有师生面前。每个人都在讨论着“是走是留”,先生们却将离开坪石的机会,换成了一箱箱书籍和设备的转移,用生命守护文脉。
影片中,撤离前,师生们争分夺秒演算题目,得出答案后又坚决全部擦除,一个数字也不留给敌人;黄际遇和张云不约而同地婉拒了国外高校的邀请和聘书,与学校共进退;叶述武和邹仪新夫妇将仅有的天文仪器拆成210个零件,分装在210个箩筐里,既避免被日军识破用途,又便于转运;图书馆长杜定友带领师生将珍贵典籍装箱,沿着西京古道艰难跋涉,开启了“图书长征”……观众跟随影片的视角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高校迁徙的艰苦卓绝:炮火无情,原本有秩序的长队,被从天而降的炮弹炸得七零八落,图书馆员小林以身体保护书箱,英勇牺牲……
无论是照顾伤兵的女学生、搬运图书的挑夫、慷慨出资的早餐店老板,还是为学生做饭的厨娘,都在以一己之力精忠报国。影片中,当《杜鹃花》响起时,优美婉转又暗藏悲怆的旋律瞬间击中了无数背井离乡、心系家国的人们的心。歌声飞越烽火,从粤北唱到大后方,成为苦难岁月里一道温暖而坚韧的光。
电影《坪石先生》的导演甘小二说:“您或许不知道黄际遇是谁,但大家都学过他编的教材《几何学》《代数学》,很多人还学过《微积分》;您或许不知道杜定友是谁,但他建立了中国的现代图书馆学系统;您或许不知道卫梓松是谁,但他奠定了建设国家所必须的‘测量学基础’;您或许不知道张云是谁,但他创办了中国高校第一座天文台,还发现了一颗‘张云星’;您或许不知道叶述武是谁,但他为新中国第一颗卫星上天贡献了轨道计算;您或许不知道吴尚时是谁,但我所处的地方被称为‘珠江三角洲’,这个学说是他提出来的……若不拍这部电影,这些名字或许只尘封于文献中。”
黄际遇说:“文脉之传承,犹人类之繁衍。”抗战硝烟中,坪石先生们用书本抵御炮火,用讲堂守护文明,是真正的“文脉守护者”。当镜头掠过竹棚里的火把与工整的板书,掠过江舟上一个个挺拔的身姿,掠过离乱中始终守望相助、抢救书籍的师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历史记忆的复苏,更是对“何以立人、何以立国”的有力回答。
党课开讲
抗日战争时期,文物南迁、高校内迁,在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引领下,我国文教界书写下抗日救亡的壮美篇章。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瑰宝和学术资源得到守护,中华文化的根脉得以延续,并向全世界宣告中华民族不仅在军事上顽强抵抗,在文化上、教育上同样不屈不挠,证明了中华文明不可摧毁的韧性,更深刻揭示了教育与文化在民族发展中的重大价值。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们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当时一批爱国者就觉得中国要强大就要办教育。”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一批师生背负着民族的希望,跨越山河,在颠沛流离中守护书籍,在炮火声中坚持教学与研究,用知识和科学的力量守护着民族的文明与未来,让弦歌不辍,文脉不绝。
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青年学子报效祖国正当其时。我们既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更要锤炼能力本领,壮大中华民族的复兴力量,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