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众多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一个情节:一位功臣在面临生死危机时,突然拿出一块神秘的牌子,高呼“丹书铁券在此”,瞬间化险为夷。这神奇的丹书铁券,仿佛拥有着超越法律的力量,成为了持有者的“免死金牌”。
在众多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一个情节:一位功臣在面临生死危机时,突然拿出一块神秘的牌子,高呼“丹书铁券在此”,瞬间化险为夷。这神奇的丹书铁券,仿佛拥有着超越法律的力量,成为了持有者的“免死金牌”。
影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中的恶霸班德五企图通过一块“免死金牌”逃脱死刑
那么,丹书铁券在历史上究竟是怎样的存在?它真的能如影视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那样,让持有者逃脱一切罪责吗?让我们一同走进丹书铁券的世界,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影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顾家的丹书铁券
01
丹书铁券的起源
丹书铁券,又称“丹书铁契”,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汉书·高帝纪》记载,刘邦在建立汉朝后,为了巩固统治,分封了众多功臣。为了彰显对功臣的恩宠和信任,刘邦“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
这里的“符”即“契”,是皇帝与功臣之间信守的凭证。所谓“丹书铁契”,就是用丹砂将皇帝与功臣的信誓写在铁制的券书上,然后将其装进金匮,藏于用石建成的宗庙内,以示郑重。
明人绘汉高祖刘邦像
最初的丹书铁券,并没有免罪和免死等特权,它仅仅是一种封侯及荣誉的凭证,象征着功臣与皇帝之间特殊的关系,是对功臣功绩的一种认可和褒奖。
例如,汉初的韩信、彭越等功臣,虽然被赐予了爵位和封地,但他们手中的铁券更多的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并没有赋予他们在犯罪后免死的权力。
韩信像轴 故宫南薰殿藏
02
历代丹书铁券的形式与赐予对象
南北朝:免死特权的萌芽
到了南北朝时期,丹书铁券开始有了免死的权限。北魏时期,孝文帝经常为宗亲、近臣颁授铁券,甚至出现了大臣向皇帝乞求铁券,以作护身之符的现象。此时的铁券免死次数大多在3次以下,且免死范围和条件并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更多的是皇帝根据个人意愿进行赏赐。
隋唐:丹书铁券的规范化与普及
隋唐以后,颁发丹书铁券已成为常制。凡开国元勋、中兴功臣皆赐予铁券,甚至一些宠宦、宦官也有获得铁券的机会。唐代对铁券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不仅明确了铁券的形制和内容,还规定了免死的次数和范围。
钱镠铁券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唐代最著名的“钱镠铁券”,是乾宁四年(897年)唐昭宗颁赐给吴越国王钱镠的。这道铁券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唐代丹书铁券实物,也是目前已知传世丹书铁券中年代最早的一件。
钱镠墓
从唐代开始,铁券上的文字书写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早期的用朱砂书写逐渐演变为嵌金铭文,因此后世又将其称为“金书铁券”。这种变化不仅使铁券更加美观耐用,也进一步凸显了其珍贵性和权威性。
钱镠墓出土金碗
宋元:丹书铁券的延续与发展
宋代时,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从后周柴家手中谋得皇位。为了安抚民心,赵匡胤下旨厚待柴氏子孙,赐柴氏“丹书铁券”,并规定即使柴氏后人犯罪也不得加刑。
明 陈洪绶 水浒叶子——柴进
在小说《水浒传》中,“小旋风”柴进家的“丹书铁券”就有其历史依据,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宋代丹书铁券在民间的影响力。元朝时期,虽然也有颁发丹书铁券的情况,但相关记载相对较少。元朝统治者更注重通过分封宗王、赏赐土地等方式来巩固统治,丹书铁券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明代:丹书铁券制度的完备
明代是丹书铁券制度最为完备的时期。明太祖朱元璋从法律上规范了丹书铁券的颁授对象,仅限于立有军功,被封为公、侯、伯的勋臣。明代金书铁券分为七等,公爵分为一等,侯爵分为二等,伯爵分为三等。
各等铁券大小不一,最大的公爵一等铁券高一尺,宽一尺六寸五分,其他各等铁券大体是每等在高和宽两方面都递减五分,最小的伯爵二等铁券高七寸,宽一尺二寸五分。
会川伯赵安铁券 甘肃省文物商店藏
明代铁券的内容也更加详细和规范,除了记载赐券日期、赐予对象的姓名、官爵、邑地以及被赐者的功勋业绩外,还明确了皇帝给被赐者的特权,如免死次数、免死范围等,同时皇帝的誓言也更加庄重严肃。
所有的铁券都是一式两件,一件授予获赐者,另一件藏于内府,在需要查验时,只要将它们放在一起,便可真伪立辨。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等34人获公爵、侯爵封号,并被赐予“金书铁券”。
高阳伯李文铁券 青海省档案馆藏
明成祖朱棣即位时,帮助他夺取皇位的“靖难”功臣邱福等26人也都被赐予铁券。明末,崇祯皇帝还曾给大宦官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颁赐铁券。
清代:丹书铁券制度的终结
清代,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丹书铁券制度也走向了终结。清朝统治者更多地采用满族的八旗制度、封爵制度等方式来维护统治,不再使用丹书铁券这一古老的制度。
清咸丰六年的“六品军功”功牌
03
历史上获得丹书铁券的人物及其事迹
钱镠:乱世中的吴越之主
钱镠是唐末五代时期吴越国的创建者。在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时任镇海、镇东军节度使的钱镠平定了董昌叛乱,稳定了浙东局势。董昌原本是唐朝的节度使,但他在占据浙东地区后,野心膨胀,妄图称帝。钱镠在接到朝廷的命令后,果断出兵讨伐董昌。
钱镠铁券(复制品)吴越文化博物馆藏
经过一番激战,钱镠成功击败董昌,将其斩杀,并将浙东地区重新纳入唐朝的统治之下。钱镠的这一功绩得到了唐昭宗的高度赞赏,为了表彰他对朝廷的忠诚和贡献,唐昭宗特赐钱镠丹书铁券,赐予他“卿恕九死,子孙三死”的特权。这道铁券成为了吴越钱氏家族世代守护的“传家宝”,历经千年传承,其间多次因战乱沉井、遗失,但最终都得以保存下来。
1951年,钱氏后裔将其无偿捐献国家,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徐达:明朝开国名将
徐达也是明朝的开国名将,他与朱元璋是同乡,自幼相识。徐达身材高大,性格刚毅,勇敢善战。在朱元璋起义后,徐达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徐达铁券(仿制品)
在推翻元朝统治的战争中,徐达作为明军的主帅,率领大军北伐,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克了山东、河南等地,最终成功攻占元大都(今北京),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徐达铁券(仿制品)
此后,徐达又多次率军出征,平定了各地的残余势力,为明朝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洪武三年,徐达因功被封为魏国公,授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食禄五千石,子孙世袭,并被赐予“金书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
徐达铁券(仿制品)
徐达为人谨慎,善于指挥大规模战役,一生骁勇有谋,善于指挥,为明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不朽的功勋,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他与朱元璋的关系也相对较为融洽,得以善终。
04
丹书铁券的真实用途与效力
丹书铁券从最初的封侯凭证,逐渐演变为具有免死特权的信物,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表彰功臣的功绩,巩固帝王的统治。
在封建王朝中,皇帝通过赐予丹书铁券,向功臣们表明自己对他们的信任和恩宠,希望他们能够继续为朝廷效力,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笼络人心的作用。
明代铁券 现藏于青海省博物馆
公元1458年,明英宗颁赐给青海官员高阳伯李文一块铁券丹书,说是奖励他抗击瓦剌入侵的功劳,其实是因为李文拥戴他复辟皇位。铁券上刻有“除谋逆不宥外,其余若犯死罪,免尔本身一次”的字样,也就是说,只要李文不造反,犯了其他的死罪都可以抵消一次
然而,丹书铁券的免死功能并不是绝对的。虽然在券文中通常会明确规定持有者可以免除一定次数的死罪,但在实际操作中,其效力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首先,丹书铁券的免死范围通常不包括谋反等严重罪行。在封建王朝,谋反被视为十恶不赦之首,是对皇权的最严重挑战,无论是否持有丹书铁券,一旦被认定为谋反,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例如,明朝的李善长虽然持有丹书铁券,但最终因牵涉胡惟庸谋反案,被朱元璋下令处死。
唐·武德元年丹书铁券
朱元璋认为李善长作为朝廷重臣,明知胡惟庸谋反却不举报,属于大逆不道,即使有铁券也不能免死。
其次,丹书铁券的效力还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意愿。在封建专制制度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法律在皇帝面前往往处于次要地位。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和个人喜好,对丹书铁券的效力进行灵活解释和运用。
有时候,即使功臣的罪行不属于谋反等不可赦免的范围,但如果皇帝认为其对自己的统治构成了威胁,或者触犯了皇帝的忌讳,也可能会不顾铁券的约定,对其进行惩处。
明代会川伯赵安铁券
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政治局势的变化,丹书铁券的实际价值也会发生变化。在王朝初期,为了巩固统治,皇帝往往会严格遵守与功臣们的约定,尊重丹书铁券的效力。
但到了王朝后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皇帝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可能会对功臣采取更加严厉的手段,丹书铁券的免死功能也就逐渐形同虚设。
05
结语
丹书铁券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一种特殊制度,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见证了历代帝王与功臣之间的恩恩怨怨,反映了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虽然丹书铁券在历史上并没有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成为绝对的“免死金牌”,但它作为一种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文化符号,依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
如今,我们可以在博物馆中看到这些历经沧桑的丹书铁券,它们静静地陈列在展柜中,向人们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来源:麦姐看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