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打破干群间的物理隔阂与情感壁垒,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常家镇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推出“机关融村・党旗共扬”活动,推动机关干部从“坐办公室”转向“扎进村庄里”,真正融入村庄肌理、贴近村民生活。不仅为干部淬炼成长搭建了一线平台,更实现了问题化解在基层、民心
如何打破干群间的物理隔阂与情感壁垒,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常家镇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推出“机关融村・党旗共扬”活动,推动机关干部从“坐办公室”转向“扎进村庄里”,真正融入村庄肌理、贴近村民生活。不仅为干部淬炼成长搭建了一线平台,更实现了问题化解在基层、民心凝聚在一线的治理目标。
金秋时节,走进常家镇庆丰村的“虫草鸡”养殖场,一只只羽毛鲜亮的土鸡在林间穿梭觅食,合作社成员正忙着分拣刚产下的新鲜鸡蛋。庆丰村依托村内丰富的林地资源,早早就探索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计划通过“虫草鸡”养殖带动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但项目推进中,销售渠道狭窄的难题却让合作社成员犯了难。
常家镇庆丰村“融村”干部 贾光森:我在推进农村工作的过程中,发现本村合作社存在销售渠道单一的问题。我在想如何通过自己的方式,帮助合作社拓宽销售渠道,提升老百姓的收入。
找准问题症结后,贾光森迅速行动。他发挥自己熟悉线上运营的优势,先是在电商平台开设“庆丰虫草鸡”店铺,详细介绍林下养殖的生态优势;接着创新策划“认养一只鸡 一天一个蛋”活动,吸引城市消费者认养,既稳定了客源,又打响了品牌;他还主动对接各类农产品对接双选大会,带着鸡蛋样品跑市场、谈合作,并建立了400 余人的微信供货群,实时推送养殖动态、接受订单预订。
常家镇庆丰村党总支委员 杨志威:目前我们村合作社的虫草鸡数量在6000余只,日产蛋量200余斤。目前,我们的鸡蛋已基本实现订单化销售,基本上是产多少卖多少,销路是不用愁了。
在常家镇,像贾光森这样全身心投入“融村”工作的干部并非个例。为让“机关融村”真正落地见效,镇里鼓励党员干部主动下沉:42名党员主动申请将党组织关系转入所联系村党支部,以“村里人”的身份参与村级事务;76名非党员融村干部则成为了村里的“荣誉村民”,真正打破“外来人”的身份壁垒。镇党委还根据各村产业发展需求、民生痛点难点,结合干部的专业特长,为每位融村干部量身分配村级事务职责 —— 有的负责产业帮扶,有的专注矛盾调解,有的聚焦民生服务,让干部们各展所长、精准发力,成为村级治理中不可或缺的 “自家人”。
常家镇庆丰村“融村”干部 贾光森:我觉得融村就是要融心,首先要转变机关干部的工作作风,从以前的上传下达,转变到现在的主动问需于民,不要把自己当做外来人,要多做群众的矮板凳。
史家村的融村干部李宏宇,就从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开启了一段温暖的“创作之旅”。村里老人多,平时除了在家带孩子、干农活,没什么娱乐活动,有时候坐在村口能发呆一下午。 李宏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常家镇史家村“融村”干部 李宏宇:我发现村里老人是比较多的。但是,他们又没有什么精神娱乐生活。于是我就产生了拍摄抖音的想法。想通过工作之余,记录下来大家生活的点滴,其实这也是一个活着的农村记录本。我也希望老人们,看到我拍摄的抖音,能感到开心。
如今,李宏宇的抖音账号成了史家村的“专属频道”,不少老人看到视频里的自己,笑得合不拢嘴,村里的精神文化氛围也渐渐热闹起来。为确保 “机关融村” 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常家镇制定了明确的工作要求:每位融村干部在融村过程中都要撰写“融村日记”,详细记录自己的工作点滴与心得体会。不仅如此,镇主要负责人还会对每位融村干部的“融村日记”进行细致点评,既有激励也有鞭策,旨在让每位干部都能在乡村的沃土中发光发热,在体察民情、解决民忧、谋划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常家镇副镇长 朱笑:目前全镇干部累计走访超1200余户,收集问题建议486条,以融村日志体察民情,并实施收集研判交办反馈闭环管理。首批问题办结412条,办结率达84.8%,真正践行了民有所呼、我必有应。
来源:高青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