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是不是也在网关选型上犯了难?领导要性能、业务要定制、运维要稳定,翻遍开源社区,要么是 Spring Cloud Gateway 不够灵活,要么是 Kong 二次开发成本太高,直到有人提了 “OpenResty/Nginx + 自研网关” 的路线,团队反而吵翻
你是不是也在网关选型上犯了难?领导要性能、业务要定制、运维要稳定,翻遍开源社区,要么是 Spring Cloud Gateway 不够灵活,要么是 Kong 二次开发成本太高,直到有人提了 “OpenResty/Nginx + 自研网关” 的路线,团队反而吵翻了天 —— 有人说这是重复造轮子,有人骂纯开源是技术摆烂。
其实这事没那么复杂,今天咱们就掰扯清楚两种路线的核心冲突,再给你看两个真实案例,最后帮你敲定适合自己团队的方案。
做技术选型从来不是 “非黑即白”,但 OpenResty + 自研与纯开源路线的冲突,恰恰藏在开发最关心的 3 个地方:
纯开源路线的支持者总说 “站在巨人肩膀上”,比如直接用 APISIX,开箱就能支持限流、熔断、日志收集,初期开发成本几乎为零。但做过复杂业务的都知道,一旦涉及 “定制化鉴权”“多租户流量隔离” 这类场景,改开源源码比自己写还费劲 —— 去年我们团队改 Kong 的插件系统,光是理解 Lua 脚本的执行逻辑就花了两周,最后还因为兼容性问题踩了生产事故。
而 OpenResty + 自研的逻辑是 “基础用成熟组件,核心自己掌控”。Nginx 的网络模型经过二十年验证,性能不用怀疑;OpenResty 提供的 LuaJIT 又能快速实现业务逻辑,相当于 “用成熟底盘改赛车”。但代价是初期要搭框架:路由管理、配置中心、监控告警都得自己做,小团队可能撑不住。
这是运维同学最头疼的冲突。纯开源网关比如 Spring Cloud Gateway,基于 Netty 开发,异步非阻塞模型看着美好,但在 10 万 QPS 的高压下,JVM 的 GC 停顿能让延迟从 10ms 飙到 500ms。我们之前测过,相同硬件配置下,APISIX 的单机 QPS 能到 2 万,而基于 OpenResty 自研的网关能冲到 3.5 万,差的这 1.5 万就是 Nginx 的底层优势。
可性能强不代表省心。纯开源网关有成熟的社区维护,出了问题搜搜文档就有解决方案;但自研网关的监控、扩容、故障排查全得自己扛。有个朋友的团队自研网关上线后,半夜突发流量峰值,排查半天才发现是 Lua 内存泄漏,最后只能临时扩容救场。
业务初期选纯开源的团队,大多想着 “先跑起来再说”,但跑着跑着就发现陷入了 “改不动” 的困境。比如用 Kong 做了半年,突然要加 “灰度发布按用户标签分流”,要么等社区更新,要么自己 fork 分支改 —— 后者看似快,实则埋下技术债务,后续升级社区版本时,合并代码能把人逼疯。
OpenResty + 自研的好处是 “架构可控”,想加新功能直接在框架上叠模块,不用迁就开源代码的逻辑。但前提是初期架构要搭对,比如路由规则用 ETCD 存储、配置变更热加载,这些细节没考虑好,后期迭代照样会变成 “屎山”。我见过一个团队自研网关时图省事,把配置写死在代码里,结果每次改路由都要重启服务,被业务方骂了整整一个季度。
光说理论太空洞,给你看两个我们圈子里的真实案例,说不定能照见你们团队的影子。
杭州有个做 SaaS 服务的团队,初期用 APISIX 做网关,20 人不到的技术团队,确实省了不少事。但随着客户增多,问题来了:不同客户要不同的鉴权逻辑,有的用 OAuth2,有的用 APIKey,还有的要对接企业微信,APISIX 的插件系统根本满足不了,每次加新客户都要改插件代码,还经常影响其他客户。
最崩溃的是去年双 11,一个客户突发流量暴涨,他们想给这个客户单独加限流规则,结果操作失误,把所有客户的接口都限了流,直接损失几十万订单。痛定思痛后,他们花了两个月基于 OpenResty 自研网关:用 Nginx 做转发,Lua 写业务逻辑,配置中心用 Apollo,路由规则动态更新。上线后不仅定制化需求随叫随到,单机 QPS 还比之前高了 2 倍,运维成本反而降了 —— 因为架构是自己搭的,出问题能快速定位。
某大厂的支付网关团队,早在 5 年前就放弃了纯开源路线,选择 OpenResty + 自研。他们的逻辑很简单:支付场景对延迟和稳定性要求极高,开源网关的 “通用逻辑” 无法满足 “毫秒级响应”“零丢失请求” 的需求。
他们的架构很值得借鉴:底层用 Nginx 做 TCP/IP 协议处理,OpenResty 负责 HTTP 层的路由转发,自研模块做支付特有的 “签名校验”“资金链路追踪”“风控拦截”。为了解决运维问题,他们还搭了一套完整的监控体系:Lua 脚本执行耗时、Nginx 连接数、请求失败率,每个指标都能实时告警。现在这套网关每天扛着上亿次请求,延迟稳定在 5ms 以内,去年全年故障时间不到 1 分钟。
有意思的是,他们并没有完全 “重复造轮子”,比如限流模块用了 OpenResty 的 lua-resty-limit-traffic 库,日志模块参考了 APISIX 的设计,相当于 “取开源之长,补自研之短”。
看到这,你可能已经有答案了,但还是给你总结 3 个判断标准,帮你彻底拍板:
10 人以下的小团队,业务初期没太多定制化需求?选成熟的开源网关(比如 APISIX),先把业务跑起来,别一开始就陷在自研的泥潭里。20 人以上、有 Lua/Nginx 开发经验的团队,业务有明确的定制化需求?直接上 OpenResty + 自研,初期多花点时间搭架构,后期能省无数事。业务处于爆发期,未来 1 年可能会加各种定制化功能?优先选 OpenResty + 自研,避免后期被迫转型的痛苦。业务模式稳定,短期不会有大的功能变更?纯开源网关性价比更高,把精力放在核心业务上。最后想说,网关选型没有 “最优解”,只有 “最适合”。那些骂 “自研是重复造轮子” 的,可能没踩过定制化的坑;那些喷 “开源是摆烂” 的,或许没体会过小团队的资源紧张。你所在的团队是更看重灵活性还是开发成本?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选型经历,也可以问我具体的技术细节,咱们一起避坑~
来源:杜绝说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