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个月前的WWDC 2025上,当全世界都在等待苹果兑现AI承诺时,软件工程负责人Craig Federighi却用一句"来年再议"为Siri的AI升级盖上了棺材板。
三个月前的WWDC 2025上,当全世界都在等待苹果兑现AI承诺时,软件工程负责人Craig Federighi却用一句"来年再议"为Siri的AI升级盖上了棺材板。
这个曾经引领语音助手潮流的科技巨头,如今在AI赛场上显得步履蹒跚。
从2025年春季的承诺到实际的2026年,Siri的核心AI功能已经延期整整一年。
更致命的是,Meta刚刚用超过2亿美元的薪资包从苹果挖走了AI基础模型团队的核心负责人,这是苹果AI部门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人才危机。
iPhone这条占据苹果超过一半收入的生命线,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存亡威胁。
那个曾经凭借后发制人战略颠覆诺基亚和黑莓的苹果,还能在AI时代完成又一次华丽转身吗?
2011年,苹果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相当聪明的决定——收购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初创公司Siri
这家公司开发的语音助手应用在市场上几乎没有竞争对手,人们第一次可以对着手机说话,然后得到智能回复。
"Siri,今天天气怎么样?"这句简单的问话,在当年引发了用户的狂欢
iPhone 4S的发布会上,当Siri流畅回答各种问题时,台下掌声雷动。苹果再次证明了自己的眼光——它总是能在合适的时机推出合适的产品。
这种领先优势持续了几年
2011到2014年期间,Siri几乎是智能语音助手的代名词。人们谈论语音交互时,想到的就是那个住在iPhone里的女声助手。苹果的股价在这期间翻了两倍,投资者相信这家公司又一次抓住了下一个科技浪潮的先机。
2014年,亚马逊推出了Echo智能音箱和Alexa语音助手。一年后,Google发布了Google Assistant。微软也匆忙跟进,推出了Cortana。语音助手大战正式拉开序幕。
更要命的是,这些后来者的表现明显更好。Google Assistant能够进行更复杂的对话,Alexa可以控制智能家居设备,连微软的Cortana都显得比Siri更加智能。
到2017年,一个尴尬的现实摆在面前:那些比Siri晚四年推出的竞争对手,在用户体验上反而领先了四年。
苹果内部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语音助手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功能,而是通向未来人机交互的关键入口。失去这个入口,就意味着可能失去整个生态系统的控制权。真正改变一切的那个时刻即将到来。
2017年,Google发布了一篇名为"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的研究论文,提出了Transformer架构。
苹果的高管们也没有预料到,这个技术突破会在五年后彻底改变整个AI行业的格局。
苹果试图追赶
2018年,他们从Google挖来了AI负责人,这位曾经负责Google搜索和AI业务的高管被寄予厚望。苹果将所有AI项目整合到他的领导下,希望能够重新夺回语音助手领域的主导地位。
Giannandrea的团队确实在努力
他们尝试开发一个更轻量、更快速的新版Siri,希望能够在保持苹果一贯的流畅体验的同时,大幅提升AI能力。但这个项目最终被搁浅了。
原因很复杂,但根本问题是苹果的基因与AI发展需求存在深层冲突。
苹果习惯了精准投资,每一分钱都要看到明确的回报路径。
但AI模型训练需要疯狂烧钱:每个季度数百亿美元投入到芯片和数据中心建设中,而且这些投入没有确定的回报时间表。
Amazon、Google、Microsoft和Meta正在进行这种规模的投资,但苹果的财务保守主义让它难以跟上。
苹果一直以保护用户隐私为卖点,坚持尽可能在设备本地处理数据。这个原则在普通应用中是优势,但在AI训练中却成了致命弱点。
大语言模型需要海量数据进行训练,需要强大的云端算力支持。苹果的3亿台iPhone如果能够贡献训练数据,将是无价之宝,但隐私承诺让苹果无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最致命的是组织文化的错配
苹果习惯了完美主义的产品开发周期:先调研,再设计,然后反复打磨,确保发布时达到完美状态。但AI技术需要大量试错和快速迭代,需要边做边学边调整。
这种开发节奏对苹果来说太陌生了
2022年11月30日,ChatGPT发布,五天内用户突破100万,两个月内突破1亿。全世界第一次见识到了真正智能的AI助手是什么样子的。
它能够进行深度对话,能够理解复杂的上下文,能够完成各种创作任务。相比之下,Siri显得像一个只会回答简单问题的古董。
苹果的软件工程负责人Craig Federighi慌了。他紧急安排与OpenAI和Anthropic的会面,希望能够快速学习大型语言模型的技术路径。与此同时,苹果内部启动了紧急的AI战略重组。但时间已经不多了。
面对ChatGPT带来的冲击,苹果选择了一个经典的苹果式回应:在2024年的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一个全新的AI品牌——Apple Intelligence。
"AI for the rest of us"
这个口号明显在致敬苹果1984年推出Mac时使用的"computer for the rest of us"
苹果想传达的信息很清楚:其他公司的AI太复杂太危险,只有苹果能够把AI变得简单易用,适合普通人。
发布会现场的演示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Apple Intelligence可以总结邮件和消息,可以改写文本内容,可以生成个性化的表情符号Genmoji,还可以优先显示重要通知
苹果承诺,这些功能很快就会在iPhone上实现,让每个用户都能体验到AI的便利。
2024年9月,苹果发布了iPhone 16,宣传语是"第一款专为Apple Intelligence设计的iPhone"。
但事实证明这个说法有些夸大,因为Apple Intelligence的核心功能要等到一个半月后才能通过iOS 18.1更新提供。
更严重的问题是,那些最吸引人的Siri升级功能仍然没有出现。
用户发现,新iPhone上的Siri和之前并没有本质区别。苹果在发布会上展示的那种能够理解上下文、能够跨应用执行复杂任务的智能助手,仍然只存在于演示视频中。
背后的原因复杂而深刻
苹果内部的AI基础模型团队早在2024年初就提出过开源部分模型的建议,希望借助开源社区加速优化。
但克雷格·费德里吉担心一旦模型被公开,外界会认为苹果为了在iPhone上运行AI不得不牺牲性能,于是否决了这个提议。
这种保守态度反映了苹果更深层的困境。
公司内部对AI战略方向缺乏清晰认识,不同部门之间存在分歧。
一些工程师希望大胆尝试,另一些管理者担心品牌风险。这种战略摇摆让具体执行变得困难重重。
人才流失问题也在加剧
AI人才在市场上极其稀缺,Meta和OpenAI开始疯狂挖角苹果的工程师。据报道,Meta曾向苹果基础模型团队的一位负责人开出了超过2亿美元的多年薪资包。
这种竞争强度是苹果从未遇到过的,而且不仅是钱的问题——许多工程师对苹果AI项目的频繁调整和资源分配感到沮丧。
到2024年底,市场的反应相当直接。在所谓的"科技七巨头"中,苹果的股价表现是最差的。投资者开始担心苹果是否真的有能力在AI时代保持竞争优势。
分析师们指出,苹果在AI领域的投入远远不如竞争对手,而且技术路径也存在根本性问题。
2024年底,苹果做出了一个让内部员工震惊的决定:约翰·詹南德雷亚被调离AI产品开发岗位。这位2018年从Google挖来的AI负责人用了六年时间,他的团队交出的答卷显然没有达到预期。
这次调整不是简单的人事变动,而是苹果对其AI战略的根本性重新思考。
据内部消息人士透露,苹果正在考虑将Apple Intelligence品牌与Siri完全分离。这意味着苹果可能准备承认Siri升级的失败,把资源集中到其他AI应用上。
与此同时,苹果在苏黎世的AI团队开始了一个秘密项目:开发基于大型语言模型的全新Siri,内部代号"LLM Siri"。
这个项目的目标是创造一个真正能够进行自然对话的AI助手,而不是现在这种只能回答简单问题的语音识别系统。
2025年6月9日,WWDC 2025如期举行。
全世界的科技媒体和苹果用户都在等待一个答案:苹果是否能够兑现一年前的AI承诺?
苹果发布了全新的iOS 26系统,采用了名为"Liquid Glass"的设计语言,界面确实很炫酷。
但当克雷格·费德里吉提到Siri升级时,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来年再议"。
这四个字背后隐藏着苹果AI战略的深层危机
更糟糕的是,就在WWDC后不久,Meta成功挖走了苹果AI基础模型团队的核心负责人。
这位负责人拿到了超过2亿美元的多年薪资包,这次挖角被认为是苹果AI部门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人才流失事件。
苹果开始探讨与外部公司的深度合作。
在中国市场,Apple Intelligence已经与百度达成合作,使用百度的搜索和知识库作为补充。苹果还在与OpenAI、Google、Anthropic等公司讨论更广泛的合作可能性。
但这也意味着苹果需要放弃对AI核心技术的完全控制,这对一向喜欢垂直整合的苹果来说是个艰难的选择。
现在是2025年9月底,苹果的AI困境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变得更加严重。那个曾经定义了智能手机时代的公司,正在人工智能的关键转折点上迷失方向。
苹果的传统优势——完美主义、隐私保护、垂直整合——在AI时代都变成了包袱。
而要改变这些根深蒂固的文化和战略,可能比开发一个新的语音助手更加困难。那个在苏黎世继续研发的LLM Siri能否在未来带来突破?
还是苹果会彻底改变路线,拥抱外部合作?这场关乎苹果生死存亡的AI战争,远远没有结束。
来源:知有论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