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薇娅团队的中秋礼盒赢了!非遗农产品混搭背后的真实文化自信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8 16:07 1

摘要:视频中,每样产品都被细致展示,尤其是那只来自“王的手创”她们自己的小兔子香囊,不仅承载着非遗技艺,更是精准传达了非遗与现代市场接轨的核心逻辑,传统手工艺需要找到适合当代生活场景的存在方式。

阳曲小米、云南过桥米线、玫瑰抱抱桶、椰黄包…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农产品组合,与一件精致的小兔子非遗手作香囊意外相遇。

当“王的手创”团队打开薇娅团队送来的中秋礼盒时,她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份节日礼物,更是了一份实用而又浪漫的心意。

而这份特别的中秋礼盒,也通过一个开箱视频被记录下来。

视频中,每样产品都被细致展示,尤其是那只来自“王的手创”她们自己的小兔子香囊,不仅承载着非遗技艺,更是精准传达了非遗与现代市场接轨的核心逻辑,传统手工艺需要找到适合当代生活场景的存在方式。

其实,非遗市场虽发展迅速,却存在诸多问题。市场上文创产品品牌众多,真正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品牌却寥寥无几。

消费者难以辨别产品优劣,这限制了市场推广和销售渠道的拓展。

而手工生产模式与规模化消费间存在天然冲突。以贵州蜡染为例,从蓝靛草种植、染液制备到蜡绘、蒸煮,单件产品完整制作周期长达15-20天。

若遇促销活动,易出现断货或交付延迟,导致消费者等待周期超过7天,体验感大幅下降。

另外,非遗传承人才结构失衡问题也日益凸显。传承群体老龄化现象显著,以贵州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为例,国家级传承人吴水根现年59岁,其徒弟中90后从业者不足10人。

而具备电商运营能力的青年群体又普遍缺乏非遗文化认知与技艺基础,形成“懂非遗的不懂电商,懂电商的不懂非遗”的结构性矛盾。

最后,非遗产品设计同样面临挑战。许多设计流于表面,单纯复制传统图案或符号,未深入探寻背后文化底蕴。在青岩古镇,苗绣、蜡染、苗族银饰等文创产品,从制作材料到工艺手法都极为相似,主题和风格重复性强。

而王丹青创立的“王的手创”探索出了一条非遗活化的新路径。品牌深入贵州、四川、新疆等8个省份的乡村,构建起覆盖全国的手工供应链网络。这一“让手艺有尊严”的实践模式,曾荣膺国务院“全国企业精准扶贫50佳案例”。

在“王的手创”650平方米的空间里,体验区的手工爱好者沉浸于创作,茶饮区的年轻人品味着传统美学氛围,设计工坊则酝酿着非遗的当代表达。这种多维度的体验设计,让非遗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生活。

此次薇娅团队选择将“王的手创”产品纳入中秋礼盒,也并非双方第一次“合作”。去年的“浙江平台经济‘创业第一课’”中,薇娅参与点评“王的手创”项目,她提出,非遗通过“买卖流通”进入到大家的生活当中,或许是最好的传承方式。

也正是这次活动,牵起了“王的手创”与薇娅所在公司谦寻的缘分,直播间成为了消费者了解非遗工艺、学习非遗文化的阵地。

王的手创渠道负责人牧川认为,“在直播过程中,和消费者的交流非常重要,我们收获到了不少有益于我们将产品文化与市场融合的建议。”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薇娅一直都非常关注非遗与乡村文旅。2019年,薇娅还曾为青绣公益售卖,让具有浓浓高原民族特色的青绣从三江源走向世界。

据报道,这场直播使青海省青绣产业在两个月内实现收益增长,并帮助2500名绣娘人均增收约1800元,助力她们实现“居家创业”,兼顾家庭与技艺传承。

确实,电商平台在非遗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正如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所指出的,文化价值的再生产与社会影响力,正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网络与媒介技术的支撑。

而将小众民间工艺推向大众消费市场,更需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薇娅团队此次的中秋礼盒,内容既实用又具有文化价值,农产品与非遗手工艺的组合自然而不做作,传递出真实的文化自信。

来源:华夏哔哔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