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老祖宗们围着火堆,看着大块的肉被烤得滋滋冒响,还亮晶晶的液体滴下来,这就是最原始的油脂。
文|吃瓜群众001
春雨贵如油
作为贵重物品的形容词“油”在古代的地位可见一斑
但在古代的街边小店,却出现了耗油巨大的油条,这是咋回事?
古代人最早知道油这个东西,得从烤肉开始说起。
当老祖宗们围着火堆,看着大块的肉被烤得滋滋冒响,还亮晶晶的液体滴下来,这就是最原始的油脂。
这里头还有讲究,比如牛,羊这种有角的动物,炼出来的油叫脂,而猪这种没角的,就叫膏。
比如《礼记》就写得很明白,用葱来搭配脂,用韭菜来搭配膏,说明那时候做菜已经分得很清楚了。
而这金贵的动物油,用途主要也就两个,要么给贵族们做菜吃,要么就倒进灯里照明,据说秦始皇陵里头的长明灯,烧的就是一种叫人鱼膏的东西。
而1968年出土的西汉长信宫灯,专家在里面也发现了类似动物油脂的残留物。
所以说在那个时候,油就是妥妥的奢侈品,普通人家根本想都不敢想,更别说拿来油炸小吃了。
但到了西汉时期,情况开始发生了变化,张骞从西域回来,不仅带了葡萄石榴,还带回一种叫胡麻的作物,也就是我们现在吃的芝麻。
这东西的出油率比动物脂肪稳定多了,到了西晋,芝麻油走进了厨房。
元代《东鲁王氏农书》中,第一次把榨油的机器和步骤写得明明白白。
不过想把油从芝麻里弄出来,过程还是很费劲。
得先把芝麻炒香,再用大石碾子碾碎,上锅蒸透,然后用稻草包成一个大饼,塞进一个巨大的木头做的油榨车里。
这机器全靠人力,几个壮汉抡着大锤子,使劲砸木头楔子,一点一点往里挤,油才能从槽口里慢慢渗出来。
书的作者自己都感慨,费这么大劲搞出来的油,最后能到谁的手里?
可怪就怪在宋朝,按理说宋朝的油也金贵得不行,毕竟当时的宋朝每年都要给北方的辽国,金国交保护费,也称岁赋。
在这清单里,油就是重要一项。
有位叫洪皓的南宋官员到金国出使,他发现金国人招待他们,酒肉米面都给足,但是油却只有他这种高级别够官员,才能每天分到一点。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缺油的时代,宋朝人对油炸食品的痴迷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
沈括的学者就在书里抱怨,称当时的人不管吃什么,都喜欢先放油锅里煎一遍,街头更是油炸小吃的天下,其中耗油量巨大的油条最受欢迎。
而这油条的来历则更是玄乎,原本的名字叫做“炸秦桧”。
这天的早市刚刚结束,一个做烧饼的王二看着剩下的葱油饼,在凳子上休息等待买主,边等边和一旁卖糯米团的李四唠嗑。
但是当两人聊到秦桧夫妇害死岳飞时,王二泰国生气直接拿起做烧饼的面团捏成秦桧夫妇,左切一刀右切一刀。
里斯看到后觉得还不解气于是便将两个面人丢尽油锅去炸,边炸还边吆喝者:“大家快来看炸秦桧喽!”
慢慢的“油炸桧”的名头被传开,大家一尝味道确实还不错,慢慢的也就流传下来。
不过既然油这么宝贝,连国家都要省着用,街边小贩为何能这样“大肆使用”呢?
这个诀窍其实很简单,古代的街边小贩可没有咱们现在这么讲究,用新油炸东西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成本太高了。
所以他们的做法是一锅油从天亮炸到天黑,能用多久就用多久,每天收摊前,他们会用细密的漏勺把锅里炸剩下的面糊渣子捞干净。
然后让这锅油静置一夜,第二天出摊时,再往这锅老油里再添上一点点新油,点火继续开炸。
别小看这个过程,一锅油的钱,可能要花掉一个普通人好几天的饭钱,要是炸几根油条就换一锅,那生意根本做不下去。
但通过这种反复使用,每天补充一点新油的方式,一锅油的成本就被分摊到了成百上千根油条上,算下来每一根油条里油的成本就变得微不足道了。
等到这锅油颜色黑得像墨汁,炸出来的东西都带苦味了,就说明这油实在不能用了,当然他们也不可能就这么倒了,而是物尽其用卖给专门回收的人。
最后这些油会流向需要照明的人家变成灯油,从吃到用,一滴都不浪费,这才是油炸小吃能在古代街头存活下来的根本原因。
而从吃饭的人的角度来看,这笔买卖也相当划算,油炸这种烹饪方式,能把最便宜,最不值钱的面粉,在很短的时间内,变成能量爆棚,又香又脆的美食。
对于那些在码头上扛包的脚夫,在工地上盖房子的工匠来说,早上干活前,花几个铜板买两根刚出锅的热油条,就是最实在的早饭。
吃一个馒头虽然也顶饿,但肚子里没油水,干起重活来总觉得没劲,而油条就不一样了,它不仅提供了碳水,还可以提供更宝贵的脂肪。
当然宋朝街头的美味不止油条,那时的城市热闹非凡,吃的喝的琳琅满目,这边是油锅滚滚,那边可能就是个冷饮摊。
《清明上河图》里就画着卖饮子的铺子,当时的冷饮种类多得吓人,什么冰雪凉水,荔枝膏,光听名字就凉快。
要知道冰在当时也是稀罕物,得冬天从河里凿出来,存到地窖里夏天用,可发达的商业照样让它走上了街头。
甜食也不甘示弱,唐朝时候就有种叫酥山的甜品,是把加热的牛奶制品滴成山的形状再冷冻,吃起来入口即化,跟现在的冰激凌差不多。
到了宋代,各种糕点更是精美,定胜糕,状元糕,花样百出,不过很多小吃并不是天天都有的。
比如宋朝人过年时爆米花,当时叫熬稃,一开始不是为了吃,而是用来占卜一年的运气好坏,像糖葫芦,糖画这些,大多也只在庙会或者过节的时候才出现。
这说明这些耗费资源的美味,更多的是一种节日的仪式感和偶尔的享受,而不是每天都能信手拈来,这样一来,它们的存在也就说得通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油条
澎湃新闻 ,2022-08-08,古人夏天吃什么?唐朝就有雪糕刺客,宋朝皇帝沉迷吃它
澎湃新闻, 2021-10-08,古人想吃点儿垃圾食品,用什么油炸?
来源:爱下棋的围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