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长江之滨到西北边陲,一批批咸宁教师接续奔赴新疆温泉县,以行动铿锵作答“援疆三问”。今天,让我们走进其中六位教师,聆听他们用粉笔丈量万里征途的故事——在离家四千公里的校园里,他们悄然书写着润物无声的育人诗行。
从长江之滨到西北边陲,一批批咸宁教师接续奔赴新疆温泉县,以行动铿锵作答“援疆三问”。今天,让我们走进其中六位教师,聆听他们用粉笔丈量万里征途的故事——在离家四千公里的校园里,他们悄然书写着润物无声的育人诗行。
王闯:葫芦丝吹响边疆美育新声
2023年8月,咸宁市第十八小学王闯老师赴新疆温泉县援教音乐。面对学校音乐基础薄弱的状况,他从乐理基础教起,用歌声传播爱国情怀与民族团结意识,并主动学习、融入当地少数民族音乐。
他发挥专业特长,创办校内首个葫芦丝社团,显著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其指导的艺术特长生本科上线率达100%,并带领学生在国家、省、市级艺术展演中屡获佳绩。王闯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发挥“传帮带”作用,举办讲座、参与送教。他还促进鄂疆两地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参与宜昌少儿春晚。因贡献突出,王闯荣获2024年度湖北省援疆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但唐荣、余洁:一家三口的援疆情
2024年8月,赤壁一中但唐荣、余洁夫妇做出不寻常的决定:带着年仅7岁、刚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兜兜,远赴新疆温泉县高级中学任教。
抵达温泉县后,当地师生质朴的热情和对知识的强烈渴望深深打动了夫妇二人。尽管学校条件有限,但孩子们纯真眼眸中闪烁的对未来的憧憬,成为他们最大的动力。但唐荣和余洁迅速全身心投入教学,不仅利用课余时间悉心辅导学生,更常常自掏腰包添置教学用品。
在但唐荣和余洁夫妇心中,他们的援疆工作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更承载着培养学生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之人的期望。他们深刻体会到,这项事业不仅是单向的输出,更是两地文化与情感的深度交融与双向奔赴。
李江:用画笔点亮边疆梦想
2023年8月,湖北通城县石南镇中心完小李江老师赴新疆温泉县援教美术。初抵这座边境小城,面对学生们渴求艺术知识的眼神,他深感责任重大。通过交流,李江发现学生们美术基础普遍薄弱。为此,他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辅导方案,从基础握笔到专业构图,耐心指导。他珍视学生的每一幅画作,将其作为教学案例逐一分析讲解,画室成为他们相处最久的地方。
两年的辛勤付出终获回报。在李江的精心辅导下,21名学生成功考入本科艺术院校。2024年,其出色的援疆工作获得高度认可,被授予“湖北省援疆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谭柳枝:孩子们心中最信赖的“谭老师”
2023年8月,崇阳一中教师谭柳枝赴新疆温泉县高级中学援疆支教。她积极搭建鄂疆教育桥梁,倾力分享湖北教研经验,激活当地教学思路。她悉心指导青年教师,助力其在州县教学竞赛中夺魁,并推动课题在自治区成功立项,以科研提升教育品质。
面对学生,谭柳枝倾注爱心与耐心。她专注课堂教学,夯实学生基础,并特别关注其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两年间,她常态化在校开展心理疏导与生涯教育活动,为学生拨开成长迷雾、点亮未来方向,成为学生最信赖的“谭老师”。其执教的首届学生高考政治平均分显著提升近10分。
如今,谭柳枝再次站上高三讲台,以知识为桨、爱心为帆,在边疆教育航程中,继续做坚定的引路者和温暖的守护者。
方冬明:让边疆学子爱上历史课
2024年8月,通山县实验高级中学教师方冬明赴新疆温泉县高级中学援教历史。初到温泉高中,他深入了解学情,发现学生历史基础与学法差异较大。方冬明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从基础入手,以历史故事和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上,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引导自主思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一学年后,学生学习态度明显转变,兴趣日益浓厚,许多学生从抵触变为主动学习。
方冬明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与本地教师探讨教改。在《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一课中,他融入地方史,增强学生家乡认同感,赢得同事好评。作为“青蓝工程”导师,他指导青年教师张永和、热依木。方冬明以扎实的教学和热忱投入,成为边疆学子历史学习的引路人,也架起了鄂疆教育交流的桥梁。
他们是咸宁援疆教师的缩影,跨越四千公里的坚守,彰显了咸宁教师在平凡岗位上的非凡担当。他们以课堂为舟,载知识穿越戈壁;以真心为桥,让情谊如石榴籽般紧抱。这份用赤诚书写的时代答卷——山河万里,心脉同频;教育星火,生生不息。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